賈憲章
在舉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際,“停課不停學”在各地中小學校陸續推開。于是,以網上課堂為主要載體的“居家學習”“居家成長”也就當仁不讓成為當下的一種教育剛需。毋庸置疑,“停課不停學”是學習方式變革中的一次意外之舉,學生突然擁有了以前不敢奢想的學習自主權和時間,在足難出戶的窘境中自然一時難以適應;突然要把“教”變為“學”,把“控”變為“推”,把“管”變為“伴”,家校同步,教學重心的陡然轉變,教師更是一時難以適應。可在種種焦躁、憂慮、困惑相互交織的不適應中,家校合作必應超常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能,成為“停課不停學”的最美擔當,有效促進學生良好自學習慣的養成、自學品質和自學能力的提升。
聚焦“如何教怎么學”群策群力,“無配角意識”讓家校協作成為“停課不停學”最美的行動。面對“直播時反復掉線”“孩子學習中時常走神”“師生無法及時互動”等“水土不服”的狀況,家校協作一改原來“一熱一冷”的單主導狀態,特別是一些原本一直處于沉默執行狀態的家長,也和教師一樣紛紛發聲,針對“如何教怎么學”中不同的困惑和疑難及時發出解惑請求、發表破解意見、提出中肯建議,主動承擔起了原本學校努力演繹也不見成效的角色職能。“水土不服”的難題激活了“無配角擔當”,面對“網上學習條件缺”“媒體技術盲”“學生交流控制難”等一些讓家長心累、教師心憂的難題,一些熱心家長、骨干教師即知即助,用主人翁的擔當和作為及時化解“停課不停學”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困難,保障科學的教學方案有序推進,保證優質教育資源及時呈現。“無配角意識”擦亮了家校合作的魅力面孔,有效提高了家校協作能力,讓一些原本困擾家長、教師的難題得以輕松化解。
緊扣“怎樣做不跑偏”各抒己見,“愉悅式平臺”讓家校溝通成為“停課不停學”最美的聲音。由于疫情突發,面對“停課不停學”的種種要求,一些學校和家庭難免會出現一些“跑偏癥狀”,或者用“固有思維”看待非常態的學習,或者不顧實際生硬執行上級要求,或者狹隘地以居家學習完全代替學校課堂教學……在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關注和及時矯正種種不當做法的同時,家校溝通更應開啟“愉悅式平臺”,讓教師、學生及家長各抒己見,及時探討,及時提醒,及時規范。為便捷溝通,互相推薦網絡對話軟件,互相介紹優質交流群;為愉悅溝通,紛紛嘗試“情緒控制妙招”,主動學習“網絡親近熱詞”;為深度溝通,教師和家長自覺體驗上課學習、下課休息等各種環節的實際節奏,在有限的家庭空間里開展一些家人能夠參與的游戲和活動,讓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更有實際依據……有效的溝通才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焦慮,凝聚家校智慧,真正激活家校聯動機制,讓“五育并舉”切實成為“停課不停學”的重要準則,把疫情對學生成長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立足“疫情德育課程”同步實踐,“向心性自覺”讓家校互動成為“停課不停學”最美的課程。在抗疫過程中涌現出的諸多感人事跡、先進人物,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素材,給學生豎起了鏡子、立起了榜樣、提供了試題、供給了學習資源。家校互動應不約而同地將其視為一門鮮活的“德育課程”,在居家生活和線下學習中創新活動方式,明確教育主題,并加以深入實踐。同時,家校也應清晰認識到眼下的防疫經歷是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契機,通過相關課程設計和引導,教學生學會理性思考和判斷。可以和學生一起看“災難大片”,讀“疫情名著”,提高他們的科學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并實踐如何將疫情中的世界萬象整合為嶄新課程,給予學生最直接的感受、體驗,幫助他們形成正確觀念,養成良好習慣,涵養社會責任;可以和學生同步構思如何創新德育主題,引導學生結合防疫經歷,思考當國家面臨突發重大事件,作為社會中的個體應該怎么做,在實踐中去理解個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的骨血相連等,在災難和不幸面前,共同完成這場特別的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
在災難面前,家校合作應是風雨同舟的完美詮釋,共同面對,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承擔,在教學條件變化、交流空間變化的條件下,把疫情、把災難變成“別樣的課程”。
(作者系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