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 孫勝顯 孫利



摘 要: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歷史時期,農業碩士培養具有典型的“多維度復合型人才”特征,即學生在掌握農業生產基礎知識的同時,既要有對轉型期密集發布的政策的跟蹤和應對能力,又要有一定的現代農業經營、管理能力;在這樣的人才培養要求下,農業碩士案例教學亦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特點:即基于農業生產的“案例建設長期性與制度基礎差異性”,學科角度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交織性”,獨特時代背景下“案例研究與政策研究相融合性”,學生習得的“實踐廣度需求強于理論深度需求的特性”。為滿足多維度復合型人才能力構建的需求,本團隊采取“資源搜尋-初次成果化-成果實踐-理論優化-再度成果化”的“五步驟循環”建設流程,建設若干深度案例,有效提高了案例教學效果。
關鍵詞:農業碩士;案例教學;鄉村振興;實踐教學
案例教學本質上是一種特定情境教學法,是實踐教學在課堂內的延伸。自19世紀70年代在哈佛大學初創并推廣以來,案例教學以其顛覆傳統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特點,迅速在各個學科中得以應用。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以來,案例教學的應用和研究得到同步發展。
近年來,案例教學在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應用成為研究的重點。曾德彬、盧海霞在2019年探討了工商管理教學中的案例教學與知識轉換,提出了案例教學作為工商管理教學中重要的形式之一,旨在使學生提高實踐能力,讓學生掌握更加熟練的知識應用技巧,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楊楠、李童在2020年提出了軟件工程專業“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主體,教學平臺與教學案例設計為兩翼”的教學模式創新。羅忠榮在2015年探索了案例教學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中的應用。可見,除傳統地應用于工商管理教學之外,案例教學具有廣泛的學科及專業適應性。
在案例教學實施層面,由于普遍的實施方案是“案例介紹-討論分析-結論回歸”的三段式過程:通過案例介紹重現情境、通過案例討論分析情境、通過得出結論總結情境,并重新回歸和豐富知識點;“案例探討”環節對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而成為研究重點。羅恒等通過實驗研究,采用LASSO回歸數據挖掘對影響在線案例學習效果的論壇學習行為變量進行了篩選與排序,檢驗了網絡環境下在線討論活動對案例學習表現和學習體驗的影響。此外,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在案例教學實現手段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比如黃勁松、周寧的即興案例教學,即通過控制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來減少波動因素,進而完成即興教學,并提出了熱點動態案例、現場即興案例和學員自主案例三類即興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案例本身。因此,案例開發和案例庫建設是研究的又一個重點。馮茹、于勝剛提出要“開發取材于真實情境的素材搜集與寫作,基于真實課堂評估的邏輯理路,保證教學案例與案例教學的相互適應性。”李征博等在2018年借鑒哈佛大學商學院案例教學模式,提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應協調國家相關部門、培養單位、教師及國外案例平臺等機構和資源,構建完整的案例教學支持系統。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案例開發的研究常以研究生階段人才培養為研究依托,這與研究生階段人才培養的特點密切相關。
一、產業轉型背景下農業碩士案例教學的特點
從農業自身的特點看,農業是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交融的過程,并具有較強的周期性;從產業發展的環境看,我國農業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歷史時期,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支持政策最為密集、強度最大的時期,呈現出產業融合深度化、經營主體多元化、政府扶持普惠化的特點;從農業碩士人才培養的目標看,相比學術型學位,農業碩士專業學位主要為農業技術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政府部門、農業企業、農村基層組織培養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其擁有與政府、企業的密切聯系性和應用導向與生俱來的專業特質。因此,農業碩士案例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特點,即基于農業生產的“案例建設長期性與制度基礎差異性”,學科角度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交織性”,獨特時代背景下“案例研究與政策研究相融合性”,學生習得的“實踐廣度需求強于理論深度需求的特性”(見圖1)。
二、產業轉型背景下農業碩士案例教學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鑒于上述對農業發展所處時代的分析,農業碩士的培養具有典型的“多維度復合型人才”特征,在農業生產知識的基礎上,既要有對轉型期密集發布政策的跟蹤和應對能力,又要培養對于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的實踐能力。因此,農業碩士案例選擇應以三方面知識構建為目標,即政策知識維度、生產知識維度、實踐能力維度(見圖2)。
顯然,傳統案例體裁,以及傳統的“案例介紹-討論分析-結論回歸”的過程無法滿足于“多維度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一方面,傳統案例無法解決政策出臺的時滯問題,在涉密政策獲取方面也存在障礙;另一方面,傳統案例教學多涉及農戶、企業、政府、合作社、經銷商、線上平臺、科研院所中的少數幾個主體,而轉型期農業經常是各個主體行為密切聯系且互相影響。此外,轉型期農業的一些領域,經營主體較為復雜且身份多重,傳統案例體裁難以立體并深度呈現農業經營的多重實踐邏輯。為此,轉型期農業碩士案例教學應有明顯的實踐特征,并滿足多維知識構建的目標需求,兩者是內在統一的。
三、《現代農業創新和鄉村振興戰略》案例庫建設過程
《現代農業創新和鄉村振興戰略》課程是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農業碩士”指導性培養方案中的公共課。在案例建設過程中,在滿足上述多維知識構建目標的基礎上,首先明確建設步驟,即按照“來源于農業、服務于農業”的閉環流程,遵循從“零散、細碎的案例資源”到“系統、立體的案例成果”的五步驟建設方案(見圖3)。
在五步驟案例建設中,源頭來自于“案例資源辨識”,教師結合自身科學研究,大量接觸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實踐,為下一步案例庫建設積累典型素材;隨后進行“初步成果化”,這一階段形成的案例庫與傳統案例庫建設在形式上基本一致,但由于在第一步中,案例來源于教師持續的科學研究和實踐鍛煉、學生頂崗實習等,因此可以獲得長期且深入的一手資料;形成案例庫后,將案例庫用于校內教學,在教學中,結合農業碩士各領域不斷優化理論。舉例而言,在《國家級貧困縣產業扶貧案例:青龍滿族自治縣產業扶貧》案例中,充實了木腐菌生產循環利用理論、山區開發與產業扶貧理論、貧困地區農戶行為理論等。在一系列理論指導和持續合作扶貧實踐中,產生了明顯的“案例績效”,基于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產業扶貧的研究生論文5篇;向當地培養大學生村干部2名,派駐扶貧干部12人次,“專門到點”長期科技特派員43名,并形成了良好的產學研合作基礎。
四、案例建設成果及啟示
以“多維度復合型農業碩士人才”培養為目標,按照五步驟案例建設方案,項目組從2016年起建設了若干涉農案例,例如《山區綜合開發農業案例:灤縣雞冠山開發》《綠色生態休閑農業案例:紅石溝休閑生態農場分析》《創意休閑農業案例:昌黎葡萄小鎮三產融合案例》等。從建設主體上看,在整個案例建設過程中,建設主體從教師過渡到教師、學生、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政府農業管理部門;從人才培養上看,圍繞青龍滿族自治縣產業扶貧的農業碩士研究生形成了較為密切有效的“領域間協作”,這一點從實踐報告、畢業論文中可以得到證實,有力地支撐了“多維度復合型農業碩士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楊楠,李童.案例教學視域下軟件工程“一體兩翼”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177-181.
[2]曾德彬,盧海霞.淺析工商管理教學中的案例教學與知識轉換——評《工商管理案例與教學設計(第2卷)》[J].中國教育學刊,2019(02):144.
[3]馮茹,于勝剛.面向教育碩士培養的教學案例開發:困境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06):94-99.
[4]羅恒,曾蘭,楊婷婷.網絡環境下的案例教學:在線討論的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9(05):37-46+92-93.
[5]黃勁松,周寧.工商管理學科的即興案例教學法[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8,11(06):612-622.
[6]李征博,曹紅波,鄭月龍,胡京波.哈佛大學商學院案例教學運行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11):66-71.
基金項目:1.河北省教育廳2018年省級專業學位教學案例(庫)項目“《現代農業創新和鄉村振興戰略》教學案例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CJSZ2018094);2.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9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轉型高校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的實現方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YZL201901)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