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燕
摘 要:作為人類文明瑰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面臨諸多問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已經刻不容緩,地方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承擔著特殊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文化;傳承;保護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農耕文化的進化歷程中,華夏56個民族共同造就了五彩繽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見證了一個地區或國家的歷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一個地區的文化脈絡,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美妙動聽的民俗音樂、豐富多彩的民間技藝、動人曲折的神奇故事,形成了一個地區的獨特印記。而濰坊這座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以及燦爛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濰坊的風箏到諸城派古琴,從高密的撲灰年畫到高密的剪紙,從昌邑的小章竹馬到青州的花鍵再到高密的秧歌,從柳毅傳說到禿尾巴老李傳說再到公冶長傳說,一系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美麗璀璨的傳統,更給我們帶來了厚重文化底蘊的震撼。
一、濰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濰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種類豐富,體現民間傳統技藝和民間美術的有:始于2000多年前,造型優美、選材考究、形象生動、扎糊精巧的美術與工藝完美結合的濰坊風箏;始于清末,以桃核為材料,利用其自然麻紋巧妙地雕刻出各種生動景物的核雕;始于清代中葉,結合鑲嵌、雕刻、繪畫與鑄造技法,復制仿造古代青銅器的仿古青銅器工藝;始于明末,畫面充滿勤勞幽默、粗獷豪放民風,用傳統方式手工制作的濰坊木版年畫;始于清康熙年間,比照古代青銅器的金銀錯工藝的紅木嵌銀;以及有在物體上用烙鐵熨出烙痕的烙畫,與葫蘆融為一體的葫蘆烙畫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濰坊地區的非遺文化始于民間,體現了民間文化的傳承,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又極具生活氣息,體現出了民間的生活水平,具有實用性;同時,濰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比較豐富,傳承相對比較完整。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問題分析
(一)傳承困難,傳承人才斷層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面臨著一個難題就是傳承出現斷層,后繼乏人。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傳承人的年齡老齡化問題嚴重,新中國成立后的首代傳承人也到耄耋之年,年老體弱,傳承活動也力不從心。第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現代社會充斥著一種深受年輕人喜歡的快餐文化,而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悖,與其他職業相比,非遺傳承缺乏吸引力。同時,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大量精力和時間的投入,如果僅僅利用閑暇的時間來學習,將難以實現傳承的目的。而且,在傳承的機制和觀念上,還是以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為主,甚至受傳統觀念影響,保持著“傳內不傳外”的思想,這些都加重了非遺傳承后繼乏人的狀況。
(二)傳承人觀念陳舊,缺乏開拓創新精神
有些傳承人的思想陳舊落后,因循守舊,與快速發展的時代脫鉤,死抱前人規矩,原地踏步、故步自封。這些陳舊的觀念制約了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甚至導致了非遺文化產業的衰退乃至逐漸消失。
(三)經濟困難,傳承難以維持
傳承人生計困難,既有非遺產業的自身原因,也有因社會環境變遷而產生的外部客觀原因。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傳承人很難憑借其傳統技藝維持基本的生活。因此,各省(市、自治區)根據《非遺法》的相關規定,制定了本地區針對不同等級的傳承人的資金補助標準。這些補助雖然可以對經濟困難的傳承人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改善,但不能從根本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單單靠“輸血型”保護,短期內可能會產生一些效果,但同時也容易滋生傳承人靠、等、要的思想,對傳承人的自身發展不利。長期來看,還是要將“輸血型”轉變為“造血型”,由政府引導,推動傳承人的自主發展,建立“非遺”市場利益機制,加快形成“非遺”產業的發展保障機制。
三、地方高校的特殊使命
不同的地域文化產生了不同的非物質文化,它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非物質文化具有共識性和民族性。地方高校對非物質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有著顯著的優勢,它擁有眾多的人力資源,作為主陣地,肩負有促進和引領當地非物質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使命。
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系統地研究、整理非物質文化,并將其進行教學資源的轉化,結合學校教學,傳播非物質文化,培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地方高校的非物質文化傳承可結合現代教育理念進行創新,與老一輩非遺傳承人一起推動我國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參考文獻:
[1]謝鳴.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存困境和保護策略[J].參花,2018,6.
[2]蔡吉秋.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大眾文藝,2017,9.
[3]段筆耕等.地方高校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路徑探究——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大眾文藝,2017,9.
[4]陳文.十笏園,開創文旅融合發展新境界——寫在十笏園文化街區開園四周年之際[J].走向世界,2019,4.
[5]劉陽.濰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6]湯虹.地方高校對本土非遺傳承途徑的探索——以“ 馮派”花鼓燈進高校為例[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7]王磊.非遺視角下淮河流域柳編工藝與活態傳承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9,5.
[8]謝興華.論地方政府在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主導作用——以巴塘孩子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2019,5.
[9]萬若冰等.東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現狀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9,1.
(作者單位:濰坊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