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健聰



[摘 要] 目前,深化海洋領域供給側改革,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已成為新時代下海洋經濟工作的迫切要求。利用廣州市2011-2018年海洋經濟相關統計數據,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建立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對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進行評價和實證分析,并提出推進陸海經濟一體化,強化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強化海洋經濟體系支撐;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推動海洋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海洋科技創新力量等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熵值法;廣州市
[中圖分類號] F127;P7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5-0035-03
2018年3月,習總書記在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期間提出了“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的重要論斷,凸顯了海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表現亮眼,海洋經濟總量從2001年9581億元躍升至2018年的83415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3.58%。在新時代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隨著我國海洋資源潛力的進一步開發,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沿海城市的“重頭戲”。《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廣州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一帶一路”樞紐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中心城市,正步入提質增效的發展軌道。廣州市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將為推動廣州建成國際航運、物流和貿易中心、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和國家創新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撐。
新時代背景下高質量發展具有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創新驅動發展以及綠色發展等特點,這也為廣州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發展方向。基于此,本文將結合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特點,借鑒國內學者對海洋經濟發展的研究成果,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搜集整理2011年至2018年廣州市海洋經濟數據,建立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探求廣州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為廣州構筑“一核引領,四區互動”的海洋經濟新格局提供參考。
一、文獻回顧
目前,我國學者對于海洋經濟發展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經濟發展指標綜合測評以及可持續健康發展路徑研究等領域。黃英明、支大林(2018)基于海陸經濟一體化視角,運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對南海地區產業關聯度及其走勢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了海洋產業與陸域經濟的關聯度呈現海洋第三產業、海洋第二產業、海洋第一產業依次遞減的特征,為海洋經濟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參考[1]。魯亞運(2019)等人在界定了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的基礎之上,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構建了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并采用信息熵確權法測算了2016年我國沿海地區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2]。劉俐娜(2019)以青島為例,利用2011-2017年的海洋經濟統計數據,運用熵值法對青島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和實證分析[3]。趙昕、李慧(2019)在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之上,分析澳門海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時基于五大新發展理念,提出了澳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以期加快實現澳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4]。劉培德、沈夢嬌(2020)基于WASPAS法對2011-2016年煙臺市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5]。
目前我國對于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尚處于探索階段,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從不同維度觀察海洋經濟發展變化趨勢、科學評價海洋經濟質效以及綜合反映海洋強市建設成效,有利于推動全市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有利于為廣州市海洋經濟整體高質量發展提供現實指導依據。
二、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構建
(一)廣州市海洋資源稟賦概述
廣州市位于我國南部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總體實力位于我國沿海城市前列。據有關部門測算,2020年廣州市的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將突破3900億元。同時,廣州市海洋資源優渥,地理位置優越,廣州市海岸線總長228.4km,其中包括大陸岸線102.2km,海岸線126.2km,海岸線總長介于香港的360km以及澳門的76.7km之間。單位岸線海洋經濟密度為7.7072,遠高于廣東省及其相鄰城市的水平。廣州市港口航道資源優越,出海航道便利,截至2017年底,廣州港最大的錨泊能力達到30萬噸。同時,廣州市海砂資源豐富,濱海旅游資源形式多樣。此外,廣州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珠三角核心地帶,這一區域對外開放水平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較強,海洋基礎設施較完善,海洋產業體系完備,為廣州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二)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指標選取突出導向性、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原則,參照《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借鑒魯亞運(2019)等人關于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2],遵循五大新發展理念,從經濟發展、開放程度、共享發展、綠色發展、科研創新五個方面構建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同時,本文結合廣州市自身海洋經濟發展特點,對指標體系進行了適當調整,最終確定了5個系統層、16個指標。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見表1。
涉海高校選取標準:廣州市內擁有涉海院系和涉海專業的高等院校。
(三)數據來源
本文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單位海域面積產出率原始數據來源于《廣州市海洋經濟“十三五發展規劃“》,涉海高校、科研院所數量根據公開數據資料整理,環保投入金額來源于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官網,其余數據均來源于2012-2019年《廣州市統計年鑒》。
三、評價方法
(一)方法選取
對經濟質量評價的方法不同會對研究結果產生不一樣的影響。目前經常使用的評價方法有指數分析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等。其中指數分析法采取的是平均分配方法,不能反映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并且主觀性強;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所需要的指標量大,主觀隨意性大;模糊綜合評價分析法在評價定級上處理方式過于粗糙,在分級和排序上存在困難。相較以上方法而言,熵值法既能避免主觀賦值權重造成的缺陷,又能客觀地對指標之間的差別與變動進行反映[6]。為此,本文選擇“熵值法”,首先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再計算出各項指標權重值,最后根據樣本數據及權重值計算綜合得分,對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做出評價。
(二)計算過程
熵的概念源于物理領域的熱力學,后引入信息論,現如今已廣泛應用于經濟、管理等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在信息論中,熵與信息是對某個系統無序性和有序性的度量,兩者絕對值相等,但是符號相反。據此特性,熵值法是指用來判斷某個指標離散程度的數學方法。熵值法運算步驟如下:
1.構建原始指標數據矩陣:本評價體系涉及8個年度和16項指標,用m表示年份,n表示指標。構造原始數據矩陣A即X=[xij]mxn,xij表示第i個年度第j項指標的測量值。
四、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結果及分析
(一)各系統和指標層權重及評價
通過熵值法計算出各指標權重見表2。從廣州市指標權重表的五個系統層面看,海洋資源和開放程度權重均在0.25以上,分別位列子系統的第一、二位,反映出這兩者在2011-2018年間是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兩個主要影響因素。
從指標層權重上看,沿海貨物吞吐量、旅游總收入、環保投入金額和單位海域面積產出率均大于0.1,說明其是2011-2018年間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地區生產總值、地區口岸進出口總額、海水養殖量以及海水捕撈量權重均在0.05-1之間,對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影響較大,其余指標權重較小,均在0.05以下,表明其對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影響相對較弱。
(二)年度綜合得分及評價
通過熵值法計算出各個年度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得分表3。
由表3可知,2011-2013年前兩個年度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水平快速提升,年均發展速度11.58%,2013-2015年綜合水平連續小幅下降兩年,2015-2018年,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水平快速發展,年均發展速度7.5%,總體上2011-2018年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水平呈上升趨勢,從2011年的0.5863提升至2018年的0.8761,年均發展速度為6%。
具體來看,海洋資源供給以及對外開放水平為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持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其中2011-2018年海洋資源貢獻度穩居首位,2018年貢獻度達到0.2878。綠色發展水平出現小幅下降的情況,貢獻度略有下滑,應該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海洋創新發展水平在2011-2018年期間快速提高,貢獻度年均增速為11.56%,顯著高于海洋產業發展、開放程度、綠色發展的7.17%、7.77%、-4.22%,也從2011年的0.0589上升至2018年的0.1267,翻了一番,海洋科研創新已逐漸成為廣州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此外,2001-2018年間海洋產業發展情況得到持續改善。
五、廣州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推進陸海經濟一體化,強化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
陸海經濟一體化是陸域與海域產業協同發展的形式,是經濟效益整體最大化的發展方式。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政策理論指導,其中陸海經濟一體化便是灣區建設中的核心環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的廣州,陸海經濟一體化是廣州市海洋產業體系發展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從海洋三次產業結構來看,2016年廣州市海洋服務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為79.7%,領先于上海(65.9%)、寧波(46.8%)、青島(44.7%)。因此,廣州市應當充分發揮其區位以及自身海洋產業高級化優勢,以南沙新區為海洋產業高端發展核心區,帶動黃埔、番禺、海珠、荔灣片區陸海經濟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陸海統籌管理機制,統籌陸海資源,加快海洋交通運輸、海洋船舶制造及郵輪游艇等重點行業的發展,加快提升戰略性新興海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強化海洋經濟體系支撐
廣州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沿海重鎮,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素有中國的“南大門”之稱。2018年,廣州市社科院發布的研究成果表明,廣州對外開放水平位列全國第四位,但同時也面臨著“走出去”步伐放緩、金融層面對外開放水平落后等開放短板。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海洋產業基金有14家,其中廣州僅擁有1家且資本組成為國資主導,廣州市海洋金融層面的對外開放水平與其對外開放重鎮地位不匹配。為此,廣州應充分利用其“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自貿試驗區等政策疊加優勢,加快擴大開放水平的步伐。進一步優化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高端濱海旅游、現代海洋漁業,拓展海洋旅游資源客源市場。重點支持涉海金融產品的研發與創新,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滿足陸海經濟一體化的資本需求。打造多層次海洋產業鏈,強化海洋經濟體系支撐,構建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海洋經濟開放格局。
(三)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海洋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試金石,推動海洋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是踐行“兩山理論”的重要形式。為此,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要強化對海洋生態的保護,科學合理規劃和利用岸線、海島資源,實現岸線、海島資源有序、有償、有度開發;加強海洋生態污染防治與生態系統修復,完善海洋環境保護體系,加大對紅樹林以及海洋稀有資源的保護力度;豐富海洋旅游文化內涵,加快培育海洋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深入挖掘廣州海洋商業文化、海洋漁業文化、海洋宗教文化等內涵,打造形式組織多樣的生態文化旅游項目,例如特色風情漁村模式(如湛江市徐聞縣南極村),推進海島開發利用試點工作,整合海島觀光旅游,打造海島旅游綜合模式(如韓國濟州島和澳洲的黃金海岸)。
(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海洋科技創新力量
近年來,廣州市在海洋科技支撐方面雖然有所進步,但放眼全國,其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相比國內其他海洋城市相對滯后,科研與市場脫節的問題不容忽視。從技術合同交易額數據來看,2016年廣州市技術合同交易為281億元,遠低于上海(832億元)、天津(602億元)、深圳(469億元)。為此,廣州應當利用好在科技方面已有的優勢資源,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轉移機制,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實施海洋產業關鍵領域科技攻關,如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港口建設;引進國內外高水平涉海高端復合型人才,同時堅持對本土涉海人才的培養;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夯實海洋經濟數據基礎,提高海洋經濟發展服務水平,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海洋科技創新力量。
[參考文獻]
[1]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加快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N].中國海洋報,2018-02-23(001).
[2]魯亞運,原峰,李杏筠.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基于五大發展理念的視角[J].企業經濟,2019,38(12):122-130.
[3]劉俐娜.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分析[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9(5):49-54.
[4]趙昕,李慧.澳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J].科技導報,2019,37(23):39-45.
[5]黃英明,支大林.南海地區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基于海陸經濟一體化視角[J].當代經濟研究,2018(9):55-62.
[6]劉培德,沈夢嬌.基于WASPAS方法的煙臺市海洋經濟發展能力評價[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9(7):228-232.
[7]林偉敏.福州市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6.
[8]歐向軍,甄峰,秦永東,朱靈子,吳泓.區域城市化水平綜合測度及其理想動力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研究,2008(5):993-1002.
[9]吉偉倫.中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能力的研究綜述[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7,37(5):30-33.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