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廣西資源縣夯實基礎設施,壯大扶貧產業。截至目前,7855戶29870人、43個貧困村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末的16.03%降至2019年末的0.21%。截至目前,資源全縣剩余未脫貧的4個貧困村120戶325人已全部通過脫貧“雙認定”,達到脫貧摘帽標準,2020年底如期完成全縣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摘帽共奔小康的歷史重任。
脫貧摘帽攻堅戰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持久戰。在脫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的情況下,如何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貧困戶脫貧后不返貧,并向著鄉村振興的目標大步邁進,又一次考驗著資源縣黨委和政府智慧。

目前,脫貧攻堅工作進入鞏固提升成效階段。如何把鞏固脫貧成效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謀劃推進,著力培育壯大產業謀求新的更大突破,是資源縣黨委和政府需要考慮的新問題。為此,資源縣大力引導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項目,在全縣“優質稻、中藥材、茄果類、雞、豬+杉、葉菜類”“5+2”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所有貧困村和非貧困村都因地制宜確定“3+1”特色產業。“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正在全縣各鄉鎮、各行政村逐步形成。
走進瓜里鄉“十三五”期間深度貧困村文溪村,一副“確權扶貧黨中央關心人民,青山綠水新農村嶄新氣象”的對聯映入眼簾。隨著汽車緩緩駛入村中,只見沿途翠竹搖曳,綠樹成蔭,新房林立,村容整潔,村道兩側灰色勾白縫的墻壁很有特色,上面懸掛的彩色廢舊輪胎仿佛朵朵小花點綴……
“村里大變樣了,大家的生活也好了。這幾年我養魚和種植板栗,一年大概有3萬多塊錢,再加上種稻谷、養雞鴨、種些杉樹一年也有兩萬多元,算起來也有5萬多塊錢。村里還有第一書記幫扶,發家致富,我們很有信心。”瓜里鄉文溪村56歲的建檔立卡戶蔣揚鵬高興地說。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文溪村貧困群眾通過種植杉樹、厚樸等中藥材,同時發展雞、鴨、魚養殖產業,村民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該村于2019年整村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8.6%降至0.15%。
文溪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產業整村脫貧,只是資源縣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資源縣立足各鄉鎮地理、生態條件和群眾基礎,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如今在資源各鄉鎮形成了資源鎮、中峰鎮種植紅提、獼猴桃,梅溪鎮、瓜里鄉側重優質稻、中藥材,車田苗族鄉、兩水苗族鄉側重發展有機西紅柿、辣椒,河口瑤族鄉則側重杉、豬的多點開花的產業形態。目前,全縣“5+2”特色產業覆蓋率99.74%,產業覆蓋率100%,資源紅提、車田西紅柿和辣椒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
在擴大產業覆蓋面的同時,資源縣也注重產業的轉型升級,打造品牌產品,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據資源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以來,資源縣充分利用生態優勢,把創建國家級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工作列入全縣重大項目統一研究、統一部署、統一推進,把發展有機農業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據了解,全縣貧困戶發展有機茶葉2800余畝,有機水果(葡萄、獼猴桃、柑橘等)31500余畝,有機中藥材30余萬畝,有機蔬菜9800余畝,有機養殖(豬、牛、羊等)26000余頭。目前,該縣共有29家有機企業的35個種養品種獲得了39張有機證書。
在全力打造有機產業的同時,資源縣還多措并舉,暢通產品“銷售端”。“以前,貧困戶種的蔬菜在市場賤賣。現在有了有機認證,蔬菜一到市場就被搶購一空。”資源縣金紫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楊盛根自豪地說,每天從資源運到珠海、廣州、深圳等地的牛肉、辣椒、黃瓜等有機產品供不應求,日銷售額近6萬元。
為打通產品銷路,該縣先后與惠州四季綠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簽訂有機產品銷售合同,年訂單銷售有機產品金額近8000萬元。同時,粵桂兩地積極鼓勵和引導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公職人員參與消費扶貧,落實每人300~500元工會費帶動消費;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消費扶貧,開展“買100元捐5元”的“消費+公益”扶貧消費活動,通過多方合力助銷等形式“帶貨”,激活產品“銷售端”。
據統計,為完善全縣有機產品“供銷鏈”,目前,資源縣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個,縣級物流倉儲冷鏈中心1個、冷庫51個,鄉鎮電商服務站7個,村級電商服務點44個,電商扶貧產業基地15個。
通過有效激活有機產業發展,解決了扶貧產業增收瓶頸,直接帶動貧困戶7855戶29870余人脫貧致富。
近年來,資源縣牢固樹立“兩山”理念,憑借山奇水秀優勢走上了以“旅游+”“生態+”等模式助力各族群眾脫貧致富路子,輻射帶動民宿、餐飲業、種養產業發展和貧困戶就業創業,旅游產業對少數民族群眾脫貧的貢獻率達38.69%,奏響了“美麗經濟”助推少數民族地區脫貧的樂章。
“一共有28間房間,以及鄉村主題餐廳、包廂、休閑茶吧等,最多可接待游客130人,還能舉辦各種會議。”看著民宿一天天建起來,塘洞村支書唐昌義喜形于色,“過去我們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如今已變成了現實。”
據唐昌義介紹,塘洞村現在還大力鼓勵村民種植紅薯等雜糧,與村里的民宿、“農家樂”簽訂購銷協議,預計將帶動貧困戶137戶526人脫貧致富,為村集體經濟年增收5萬元以上。“吃上‘旅游飯’后,今年內,塘洞村所有貧困戶都脫貧致富啦!”唐昌義高興地說。
同樣的情景在資源縣河口瑤族鄉蔥坪村也在上演。“旅游火了,外面來的游客就多了,”蔥坪村坪水屯脫貧戶曹玉珍一邊打油茶,一邊開心地說,“在家養土雞、摘茶葉、種果子,再整理幾間空房接待外來游客,比外出務工強多了。”
在發揮生態優勢的同時,資源縣還注重傳承“民族韻味”特色品牌。該縣在苗族尼吶呢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成立了首個瑤寨傳承刺繡基地,開發出少數民族地區農副產品、工藝品和民族服飾刺繡等產品,讓游客實現“觀賞、體驗、融入”的個性化旅游目標。
“之前就聽大家說粵菜好吃,這次正好有機會去,我就報名參加了,跟著去學習學習,回來自己開個風味小餐館,讓大家嘗嘗我的手藝。”在資源縣2020年勞務協作粵菜師傅培訓專班出發儀式上,資源縣資源鎮村民李文東高興地說。
今年以來,資源縣共舉辦16期職業技能培訓班,培訓貧困勞動力337人,并開出7輛赴粵返崗“定向專車”,輸送177名農民工順利赴粵返崗復工,開展9場招聘會,進場企業192家,提供就業崗位4280個,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1100人,有效促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脫貧增收。
截至目前,資源縣共到位2020年廣東省財政幫扶資金4260萬元,計劃實施項目21個,帶動貧困人口16168人,主要涉及產業、醫療、教育、勞務協作等方面。2017-2020年,全縣累計到位廣東財政幫扶資金12237萬元,共安排實施項目69個。
為推動各項產業發展,激發內生動力,資源縣出臺各項產業獎補政策。截至目前,資源縣共組織實施3批產業獎補,共發放產業獎補資金2625.0438萬元,惠及貧困戶9761戶次,并在全縣大力推行“合作社(企業)+基地(創業致富帶頭人)+貧困戶(農戶)”的產業幫帶模式。目前共在47個貧困村培育正常運轉有帶富能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73家,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263人,共帶動貧困戶6242戶發展產業。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種植有機蔬菜935畝,2020年預計銷售額可達600萬元以上,可實現凈利潤120余萬元,預計戶均實現增收1萬元以上。
“路通三村連九寨,便利交通甩貧窮……幸福不忘共產黨,翻身永記扶貧功。”近日,資源縣車田、兩水、河口等鄉鎮的山歌手相聚車田迴龍橋,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為主題,進行男女山歌對唱。耄耋之年的老黨員劉光仁創作一首山歌,對后援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協調幫助修好黃寶村黃家界劉家坪段公路帶來的改變,表示由衷的喜悅和感謝。
從資興高速資源高速路口下來,往資源縣中峰鎮方向行駛不到1公里,在右手邊就能看到一個古韻古色,寫有“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9個大字的牌樓。進入牌樓,新建的5公里長的騎行綠道像一條紅色綢帶圍繞在悠悠資江岸邊,兩公里長的東北紅松木棧道穿園而過,數十名游客正在興趣盎然地一邊體驗紅提采摘,一邊拍照留念……
自2019年7月資源縣啟動首個田園綜合體——“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創建工作以來,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打造,今年9月下旬,資源縣“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項目已通過桂林市考核組的考核驗收,一個集“農旅文”等各要素于一體的萬畝田園綜合體出現在資源中峰鎮的大地上,成了資源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的主要抓手。
“搞了田園綜合體以后,我們的紅提更好賣了,價格也上來了。”今年8月中旬,中峰鎮大莊田村民王順華一邊忙著給到自己紅提園采摘紅提的游客裝箱,一邊笑著聊起村里的新變化。
據他介紹,“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創建后,不僅新建了游道、旅游廁所、停車場,美化了村里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游客,他家的紅提一大半都被前來游玩的游客買走了。“以前老板來收是3塊多錢一斤,現在讓游客自己去采摘,能賣到5元一斤。”王順華笑著說。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的創建,主要依托的就是中峰鎮的紅提產業。據了解,“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核心區現有紅提1萬畝,輻射帶動周邊2.8萬畝。紅提種植全部采用大棚栽培、自動滴灌、黃板除蟲等現代化農業技術。
據了解,資源“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以大莊田村為中心,周圍輻射樂田灣、中峰、官田和楓木4個村,項目規劃總面積達12平方公里,涵蓋中峰鎮5個行政村中32個自然村3472戶農戶。
“我們家是長期外出打工多年。去年聽說在我家的田旁邊搞一個田園綜合體惠民項目,我趕緊重新挖地種田。到時候可以給周邊的飯店、游客提供瓜果蔬菜,我們在自家門口就能賺錢了。“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核心區大莊田村村民王小敏高興地說道。此外,還有被譽為“橘中愛馬仕”的沃柑產業3000畝、紅心獼猴桃產業2000畝、藍莓產業100畝和草莓、蜜梨、板栗、中華圣果等15個采摘園,實現了一年四季花飄香,月月有果采。據了解,除了打造15個采摘體驗園外,該田園綜合體還要打造15家星級農家樂和10家星級民宿,實現農旅融合發展。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讓全縣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