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微課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在學科教學中,更是得到了老師們的青睞。在進行統編本語文課后練習教學中,根據微課特點,抓住課后練習的重難點進行微課制作,并應用于教學,發揮微課效能、激活聯想,訓練句讀、指導朗讀等,讓學生暢享微課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課后練習;微課;統編本;語文
*本文系安徽省電教課題《基于語文要素訓練的課后練習微課程開發與應用的研究》(AH2019005)研究成果。
統編本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緊密聯系每一課課文內容,突出了本課語文要素或重難點。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后練習,注意文本中的上下文和學生生活經驗結合,注意與學生體驗和想象力世界的聯系,使語文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將課后練習變成微課教學,對落實語文要素、突破重難點、提高語文課后練習教學的實效性具有積極作用。
一、明確微課制作優勢
微課的使用在教育和教學中的運用非常普遍,這與微課的優勢密切相關。微課主題清晰,針對性強,時間短,正好跟學生的注意力時間相同;微課可以用多種途徑呈現,如計算機、平板電腦、手機等,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微課視頻出示的視覺圖像,通常配上動畫和音樂等,能更好地吸引學生;微課學習適應范圍廣,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可根據需要調節播放速度,也可以反復觀看,直到學會。筆者以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談談微課在課后練習教學中的應用。
二、利用微課激活聯想
每一個小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眾多學生的經驗有相同之處,如校園生活的經驗;也有不同之處,如家庭生活經驗的不同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微課教學中,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經驗和感受,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激活聯想。
例如第6課《比尾巴》的課后練習:照樣子做問答游戲。
誰的尾巴最好看?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誰的樣子最可愛?
兔子的樣子最可愛。
回答這一題,學生不僅要模仿教材中的語言形式,讀好問答游戲中的語句,還要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聯想,進行本題的問答游戲拓展。
教師在微課新知內化環節中引導學生以小任務的形式逐步完成課后練習:1.讀一讀本課的“問答游戲”,讀出問句的語氣。2.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完成拓展活動中的“問答游戲”;3.鍛煉創編能力,創編幾個“問答游戲”題目。
在引導學生完成第一個小任務時,教師利用微課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問句,然后教師范讀并且帶領學生讀一讀課文中的其他問句。例如:
誰的尾巴長?
誰的尾巴短?
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
接下來完成教學任務二是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完成拓展活動中的“問答游戲”內容時,微課視頻就可以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了。教師利用微課,既做問題的引導,又做不同答句的提示;不僅展示動物不同的形狀的尾巴,還展示相關視頻,以使學生了解動物尾巴的作用,拓展學生的思維。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不相同,答案肯定也不相同,教師可以給出好幾種不同答案來引導,同時肯定學生說出的答案的不唯一性,但是要言之有理。教師的示范引導,激活了學生的聯想,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創編出不同的“問答游戲”,完成課后練習的要求。
三、利用微課訓練句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低年級學生能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教師教學用書》“單元說明”中也指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即語文要素,是學生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要引導學生認識逗號、句號,學會數句子。那么教師首先就要教會學生認識逗號和句號,并且能根據句號來數句子。
例如第7課《青蛙寫詩》課后的兩個練習:
1.朗讀課文。說一說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
2.青蛙寫的詩里有逗號和句號,請你圈出來。
在微課課文鏈接環節中,教師可以從課文導入,配樂示范朗讀,并且提示學生可以跟老師一起讀,在讀的時候找一找青蛙寫詩時誰來幫忙啦。由于課文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找出答案:“小蝌蚪”“水泡泡”“水珠”來幫忙了。
接著微課呈現課文中的小蝌蚪和水泡泡,看看像什么?(逗號和句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圈出文中所有的逗號和句號,并且引導學生觀察逗號和句號。教師教學逗號和句號的寫法以及位置,啟發思考:逗號和句號怎么使用呢?接下來在新知內化環節用小蝌蚪在句子中間游來游去,并且停頓在句子中間的動畫和一首兒歌幫助學生記憶“逗號的用法”——“小小蝌蚪像逗號,標點王國它最忙,句子中間要停頓,全是逗號來幫忙。”同樣可以用微課幫助學生學習句號的形狀和用法,如出示動畫——小水泡變成句號最后排在一句話的后面,并配上兒歌音頻和字幕:“小小水泡像句號,語氣平穩調不高,讀書見它要停頓,話說完了留句末”由于學生剛上一年級不久,教材也是首次出現認識逗號和句號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不要深入說明逗號和句號的用法,只要引導學生認識即可。
學生在通過微課自學課后練習后,教師又在課堂上加以指導,并使用教材中的文本和插圖以及微課中的動畫作為支架,認識逗號和句號的目標就變得更加全面和簡單了。教師妙用微課,在學生學習微課時不知不覺中訓練出了句讀能力,實現語文要素的目標。
四、利用微課指導朗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眀確第一學段(1-2年級)的閱讀要求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培養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例如第8課《雨點兒》的課后練習:讀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讀好停頓。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開出了紅的花,長出了綠的草。
《教師教學用書》“單元說明”中也指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除了要認識逗號和句號,學會數句子。還需要通過讀出不同句子的逗號和句號的停頓,促進學生對句子的理解。
因為在第7課的教學中,學生已經認識了逗號和句號,所以本課的課后練習微課在激趣導入環節可以先復習第7課的認識逗號和句號的動畫和兒歌,再引入第8課的課文。從課文中選取含有逗號和句號的句子,進行示范講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美”的情感,筆者在新知內化環節插入視頻,出示下雨之后花紅草綠的視頻以及出示下雨過后,種子發芽、生根、開花的視頻,既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又可以激發學生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之間的關系。待學生有所體會之后再對課后練習中所給的語句進行示范,帶領學生學會斷句和停頓之后,促進朗讀情感的生發。
筆者利用微課的優勢教學本課課后練習,學生可以聽教師范讀,學斷句、停頓的方法,還能通過視頻感受自然界的美,一舉數得。而本課要求學生學會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的語文要素,由于微課的幫助,就既有趣又有效地實現了。
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有層次、有梯度地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年級兒童思維不完善,抽象思維能力弱,觀察形象思維能力活躍。教師運用微課堂學習的形式創設情境,再現學習和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動腦動手,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在微課堂學習的語言環境中,悄然滲透有層次、有梯度的讀寫規則,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在感受中學習的同時,發展了語言、提高了認識能力。
總之,教師必須認真教學課后練習,用好課后練習,不可走過場。而微課的特點更適用于課后練習的教學,因此筆者以課后練習為內容開發的微課,用于現實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作者:康蕾,合肥工業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