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雪婷

六一兒童節前夕,一場特殊的“云端家長會”在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中心完小舉辦。20多名6-11歲的學生通過教室里的網絡多媒體一體機,實現了與異地打工的父母“云端會面”。
2020年伊始,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全國學校的開學時間都有所推遲。陳世民是勐董鎮中心完小的校長,一位從教20余年的老教師。“之前開學都會舉辦一次家長會,介紹下新學期學校工作的重點,交流下如何做好家校共育。”陳世民說,今春全縣實施了疫情聯防聯控和封閉式管理,學校改由校長帶隊,通過家訪或電話的形式,和家長們進行一對一的溝通。陳世民把自己的家訪重點,放在了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身上。
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勐董鎮中心完小包括1個中心校及9個鄉村校點,目前共計有學生1476名,其中留守兒童152名。在家訪中,陳世民無意中聽到了6歲學生嘉樂的愿望——希望“飛到天空上”,看看遠赴廣東打工的爸爸。他把嘉樂的故事轉述給來自中央電化教育館的楊金勇,他在滄源掛職副縣長,分管教育工作。疫情的爆發,倒逼在線教育蓬勃發展。“是否可以嘗試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去破解這一難題。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從過去的線下拓展到線上。”
“關愛保護留守兒童,是教育扶貧的一項重要工作。”楊金勇直言,滄源在關愛留守兒童方面有短板。“我們希望建立起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四位一體有效銜接、相互配合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網絡。經過多年努力,在學校、政府、社會這三個環節都取得不錯的成果,但在最重要的‘家庭這一環,卻始終沒有找到理想的解決辦法。”以勐董鎮中心完小為例,學校建立的結對幫扶制度,讓留守兒童和老師一一結對,由老師充當“愛心爸爸”、“愛心媽媽”。“他們也都愿意多為這些孩子做事,但有時真的無法替代父母的角色。”
5月20日,云南省教育廳與騰訊教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在公益方面借力騰訊教育的技術和連接能力,構建以學生、老師、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公益扶弱體系。在今年兩會期間,教育脫貧成為熱門話題。此前教育部發布的《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中,有這樣一條:要幫助監護人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情況,提升監護人責任意識和教育管理能力。
楊金勇找到騰訊教育首席架構師念紅志,詢問其是否可以在不給學校產生格外負擔的基礎上,搭建一條便捷的家校溝通渠道,讓留守兒童可以更好地得到父母的關愛。“最終選擇了企業微信作為這次云端家長會的承載平臺。”當天,原定于晚上7點開始的家長
會,爸媽們6點多就紛紛上線,默默地等待著和孩子見面的時刻。嘉樂的爸爸因還在工作中,無法隨時進行交流,只能把臉湊到屏幕前,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微笑——那一刻,很多人在悄悄地擦眼角。11歲的永亮在“云端家長會”上和爸爸打開了心結:在永亮小小的心里,爸爸既不關心他,也不理解他。家長會上,在老師的鼓勵下,永亮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而讓他沒想到的是,爸爸不僅非常坦誠地講述了自己的艱難和無奈,還連續多次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愛。
“去年滄源與騰訊教育戰略合作,進行整體的教育培訓與幫扶,實現了智慧校園的全縣覆蓋。基于此,今年我們又聯手推出了‘云端家長會,希望能夠幫助到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楊金勇表示,“云端家長會”這個事情其實并不新鮮,在全國很多地方早就有的。“但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則可以說是里程碑,為留守兒童的家校共育提供了新視角、新途徑。”北京師范大學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常年從事留守兒童關愛研究工作,在他看來,“云端家長會”是給被處在留守狀態的兒童提供了一種溝通和交流的渠道,增加了親子間溝通和交流的頻率。但他提醒說,“云端家長會”只是完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的第一步。在實現了“有效、高頻的連接”之后,還應通過多種手段,讓“家校共育”的質量更好更高。▲
環球時報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