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蘭
摘 要 茯苓是傳統常用中藥材,主要生產區在大別山,不僅具備藥用功能,同時還能給種植地的經濟發展帶來影響,提升經濟效益。調研發現,田林縣在規模化種植茯苓上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基于此,分析田林縣茯苓規模化種植條件,找出阻礙茯苓規模種植以及產業化發展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茯苓;規模種植;產業化;發展對策;廣西百色市田林縣
茯苓生長在世界各地,在中國、韓國、日本等國都曾有史料記載。作為一種藥用與食用相結合的真菌,茯苓生長的環境十分講究,主要生長在茂密的森林中,對陽光和降水的需求較大。在我國,湖北省是茯苓的主要生長區域,史料中早在1872年就有關于茯苓交易的史實記載;1995年,湖北省成為茯苓的主要生產基地。現有資料顯示,茯苓的規模化種植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1 田林縣茯苓實現規模化種植的條件
1.1 自然條件
田林縣具備種植茯苓的自然條件。從地理位置上看,田林縣位于廣西,而廣西森林面積廣闊,覆蓋面積超過40萬公頃,活立木覆蓋面積超過2 000萬立方米,且林區存在大量的伐樁,為茯苓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豐富的土山環境為茯苓的種植提供了酸性、肥沃的土壤條件,土壤中的硒元素可被茯苓吸收;氣候適宜、降水量充足、明顯的季節變化為茯苓的生長提供所需的光和熱,這些都為田林縣茯苓種植打下了良好的自然基礎。
1.2 生物條件
茯苓是傳統地道中藥材,其種植地需符合中藥材的生物生長習性,以達到良好的種植效果。茯苓又被稱作云苓、松苓等,是菌類植物,其生長需要寄主,而松樹根是茯苓生長最好的寄主。田林縣以種植馬尾松為主,可以為茯苓的生長提供充足的宿主。茯苓外形像黑褐色甘薯,但中間透著白色或粉紅色;味道甘淡且無毒,在中醫學上有滲濕、利水、安神等功效,對心、脾、肺、腎均有益處。追溯其歷史淵源,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核,一般寄生在松樹根上,這種松樹根要位于向陽且海拔低于1 000 m處。因為溫度對茯苓的生長習性影響較大,不同溫度范圍生長的茯苓存在差異。22~28 ℃是孢子萌發階段,18~38 ℃是菌絲生長階段,其中25~30 ℃是高速生長階段。一般而言,晝夜溫差大對茯苓的生長十分有利。
1.3 社會條件
田林縣具備規模種植茯苓的社會條件。1)市場反響好。中藥材的價格在市場上較高,種植茯苓能帶來極好的經濟效益,所以群眾在了解技術和市場的基礎上紛紛種植茯苓,為茯苓的規模種植提供了人力基礎。2)具備產業化發展的前景。茯苓的種植、采收、管理等環節十分簡單,可以借助砍伐后的松樹樁進行種植,且能實現穩定的產量,為茯苓的產業化發展提供發展空間[1]。3)政策條件。縣委政府出臺一系列的政策,目的在于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在此背景下,田林縣的財政部門每年拿出200萬元支持林下經濟發展,并要求鄉鎮在林下經濟發展形成規模后提供補助,為現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為茯苓產業化發展提供資金的支持。4)田林縣在規模種植茯苓上的豐富經驗和技術也為茯苓的種植提供了基礎。
2 田林縣茯苓規模化種植中存在的問題
2.1 科研力量與實際生產不匹配
茯苓規模種植和產業化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以機械化發展為基礎,而茯苓的規模生長和產業化發展同樣需要強大的科技力量支持。但從田林縣的科研實踐來看,科研力量與實際的生產是不匹配的,不僅科研實力不足以對實際的生產產生影響;而且現有的科研對指導茯苓的規模種植影響較小。
2.2 隨意生產菌種,影響種植質量
茯苓的生長質量會隨著菌種的改變而受到影響,因此隨意生產菌種不利于茯苓生長質量的提升[2]。各種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菌種隨意種植的情況出現,如專業限制使得種植人員不能區分菌種的母種和原種,農民購買來自不同地方生產的原種,容易出現菌種混種的現象,直接給茯苓的質量帶來不利影響。
2.3 產業化管理意識與品牌意識不強
茯苓規模種植和產業化發展的核心在于種植人員要具有現代化生產意識、規模種植意識以及相應的品牌意識。但是農民自身知識具有局限性,茯苓規模種植與產業化發展的意識不強,直接影響了茯苓實現產業化發展。與此同時,單一化的產業種植模式也不利于茯苓的規模化種植,品牌意識不強使得茯苓的影響力不高,產品附加值小。
3 推動田林縣茯苓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3.1 改善傳統觀念推動種植現代化
傳統種植茯苓的方法和觀念不利于實現產業化發展,因此需要轉換傳統的栽培觀念以促進現代化種植的發展。尤其當現代社會已經步入知識型經濟的階段,更需要普及知識,讓農民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這樣茯苓產量才能有效提升。同時,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藥材逐漸走向國際,種植茯苓的各鄉鎮就要積極學習種植技術,轉變傳統的種植觀念,具備競爭意識,為當地茯苓產業一體化發展貢獻力量,積極促使茯苓產業實現現代化發展。
3.2 積極與科研單位和企業合作溝通
科研力量對茯苓高效種植十分有效,而科研力量要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才能對田林縣的茯苓生產帶來幫助。因此要積極與科研單位以及相關企業合作溝通。通過溝通和合作,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優勢互補,共同為茯苓種植獻計獻策。田林縣要加大對科研的資金投入,尋找投資企業,積極配合相關企業單位建立科學種植園區,創新生產,建立品牌,推動茯苓種植產業朝著市場化、國際化的方向前進。
3.3 采用掛牌方式澄清茯苓品種來源
針對專業限制導致的菌種混亂現象,田林縣可以借鑒成功鄉鎮的做法,在自身生產實際的基礎上,借鑒優秀的解決措施,以提升茯苓生產的質量。例如,湖北省羅田縣采取發放免費菌種券的方式,讓種植戶免費到縣上領取菌種[3],實現了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目的。此外,羅田縣還通過掛牌的方式,標明菌種的來源、類型等以此來說明菌種的各項情況。采用這種方式的前提是種植戶要具備了解菌種的能力,因此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術必不可少。
3.4 依據國家標準開展規模化種植
為了將中藥材推向國際化市場,提升中藥材的質量,要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采取以下4點有關措施。1)借助“種子法”方式規范茯苓的種植。規范化種植茯苓需要建立規范化的種植基地。田林縣當前的做法是“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目的是將茯苓母種培育成可以栽培的菌種。同時基地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衛生清潔都要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的標準來執行。2)建立龍頭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示范作用,便于盡快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為后期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提供借鑒。3)重視打造一批有品牌的產業,增強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擴大知名度,爭取建設具有檔次的茯苓品牌,促進茯苓產品的市場推廣[4]。茯苓產品的核心是綠色有機無公害,品牌的建立只有符合這一要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環保理念下創造的綠色產品會受到市場的歡迎,所以茯苓的種植既要在GAP標準下,還要切實符合綠色理念,打造一系列的綠色產品。4)增加產品附加值。茯苓產業化要拓寬,需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招商,提升產業活力。從市場反饋的信息可知,茯苓多糖價值較大,因此在進行產品加工的過程中,可以在茯苓中提取多糖或其他高價值的物質,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獲取更高利潤。
4 結語
田林縣的氣候、降水以及森林資源尤其是馬尾松的種植為茯苓的生長提供了優勢,當地的政策優勢等社會條件對推動茯苓實現產業化發展也有極大幫助。在田林縣進行茯苓的規模種植以及產業化發展是符合當地經濟發展趨勢的,不僅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允勇.松樹蔸標準化栽培茯苓創新技術[J].農家參謀,2019(2Z):79.
[2] 黃意成,鄭海,曾慶錢.茯苓套膜定點結苓栽培技術研究[J].食用菌學報,2018,25(2):67-71.
[3] 汪琦,付杰,馮漢鴿,等.茯苓代料栽培操作技術初探[J].中國現代中藥,2017,19(12):1739-1742.
[4] 鄧澤,付開聰,張雪梅,等.普洱市茯苓產業化發展前景探析[J].云南科技管理,2010(1):96-9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