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海 李婷婷



摘要:文章從論文數量分布、來源分布、涉及國家或地區分布和研究主題分布等方面對2012—2019年檔案學研究運用比較研究法的論文進行調查統計,分析檔案學研究中比較研究法運用的現狀和特征,并與學者對2006—2011年間的研究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調查結果表明,比較研究法在成為檔案學碩士學位論文采用的重要研究方法的同時,得到了許多檔案學者和檔案學核心期刊編審專家的重視和認可,其作為檔案學重要研究方法的地位得以確立,且橫向比較成為檔案學比較研究的主要形式,這是檔案學研究運用該方法的基本特征。檔案學研究運用比較研究法成果的具體特征表現為:檔案法規、政策及標準研究范圍擴大,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成為持續研究的重點,檔案服務成為檔案工作研究的核心,檔案學理論研究的內容更加豐富,檔案文化研究出現新的趨向。
關鍵詞:比較研究法;檔案學研究;橫向比較
分類號:G270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in the Study of Archival Science
Chen Zhonghai, Li Tingt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1)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on the papers using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in archival research from 2012 to 2019 from the aspects of quantity distribution, source distribution, country or region distribution and research topic distribution,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in archival research. And compared with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from 2006 to 2011.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the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 for masters degree papers in archival science, it has been valued and recognized by many archival scholars and experts in editing and reviewing core journals of archival science. Its status a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 of archival science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has become the main form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archival science. This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archival research.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in archival scienc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the scope of research on archival regulations, policies and standards has been expanded; electronic files and electronic archiv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continuous research; archival servic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archival work research;the content of archival science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more abundant, and new trends in archival culture research appear.
Keywords:Comparative Research; Archival Science Study; Horizontal Comparison
檔案學的比較研究,是指對檔案學的諸類可比問題,用比較的方法進行對照,判明其異同,分析其緣由,并探求其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的一種方法[1]。檔案學界在1987年已經開始探討蘇聯和美國檔案事業的比較研究[2]、檔案學的比較研究與比較檔案學[3]。之后,比較研究法在檔案學研究中得到了具體的運用,同時,學者們相繼對檔案學比較研究方法的作用、特點、指導理論、程序、應注意的問題、規范等進行了探討[4][5][6]。在我國,檔案學者運用比較研究法對研究對象的發展狀況、發展水平做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尋找各個階段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促進了檔案學比較研究理論的發展和檔案工作實踐的進步。對2012—2019年檔案學研究運用比較研究法的期刊論文和碩士學位論文進行調查統計,并將其與學者對2006—2011年間的研究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總結出當前檔案學運用比較研究法所取得成果的基本特征和具體特征,從中發現并解決問題。
1.1論文數量年度分布
在檔案學運用比較研究法取得成果的統計分析方面,有時婉璐的《2006—2011年比較方法在我國檔案學研究中的應用統計分析》和溫艷秋的《檔案學視域中的比較研究:現狀、趨勢、問題及建議》兩篇成果[7][8]。為便于與2006—2011年的研究成果作對比,本文采用時婉璐的檢索方法,選取2012—2019年為時間跨度,以“主題=檔案”并且“題名=比較+對比”為檢索條件,在CNKI中進行檢索,剔除對比較研究法本身進行研究、內容重復及不符合主題的文章,共得到513篇論文,其中期刊論文450篇、碩士學位論文50篇、國內會議論文8篇、輯刊論文4篇、報紙1篇。
2012—2019年檔案學研究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的成果分別為77篇、80篇、79篇、61篇、67篇、59篇、40篇、50篇,呈現從早期相對穩定到波動下降,再到2019年有所增長的態勢。檔案學研究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的成果數量相較于2006—2011年間每年保持在50篇左右的情況略有增長,說明檔案學比較研究法的運用比較穩定,成果進一步得到檔案學者和期刊編審專家的重視。
1.2論文來源分布
論文來源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檔案學者運用比較研究法的實際狀況和期刊對刊載相關論文的偏好。樣本論文期刊來源達112種,相比2006—2011年的39種,來源更加廣泛。其中,發表論文數量在3篇以上的有30種(如表1所示),發文量占全部論文數量的81.5%,研究成果相對集中。運用比較研究法的檔案學碩士學位論文和檔案學核心期刊刊載運用比較研究法的論文數量分別為50篇(9.7%)和140篇(27.3%),說明比較研究法在成為檔案學碩士學位論文采用的重要研究方法的同時,得到了檔案學界的普遍關注和認可,其作為檔案學重要研究方法的地位得以確立,這是檔案學研究運用該方法的基本特征。此外,2012—2019年《檔案管理》《檔案學研究》《檔案學通訊》刊載運用比較研究法的論文數量占其全部論文數量的比例較高,占比依次為1.6%、1.6%、1.5%,在該領域具有較高的權威性。
1.3論文涉及國家或地區分布
時婉璐認為,橫向比較是指對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域的事物進行比較,縱向比較是對同一國家或地域的不同歷史時期的事物進行比較[9]。溫艷秋認為,檔案學視域中的比較研究包括歷史視角下縱向的古今比較研究和國際視野中橫向的中外比較研究[10]。從2012—2019年檔案學研究運用比較研究法的成果看,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論文為256篇(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占全部論文數量的49.9%,相比2006—2011年間的35.3%,上升幅度較大。中外比較的國家有所增多,國外不同國家之間比較的論文開始出現,并占據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論文篇數的4.3%,因此,橫向比較的視野不再僅僅局限于中外之間比較的范圍。
此外,除65篇以不同時代(6篇)、不同時間(2篇)、不同時期(2篇)、傳統與新形式(39篇)、新舊法規及政策與標準(16篇)為視域展開的檔案學縱向比較研究外,仍有192篇是以跨學科比較(61篇)及不同的方案、機構、種類、案例、高校、模式、平臺、群體、技術等比較(131篇)為主的檔案學橫向比較研究。因此,將檔案學橫向比較理解為對空間上同時存在的事物,包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學科、不同形式等進行既成形態的比較,從而揭示事物一般規律的思維方法,似乎更為準確。此處192篇檔案學橫向比較研究的論文,加上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256篇論文,占檢索出的全部論文數量(513篇)的87.3%,可見,橫向研究成為檔案學比較研究的主要方式。
1.4論文主題分布

為進一步了解比較法視域下檔案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成果進展,以時婉璐的分類法為基礎,對樣本數據的研究主題進行分類,并根據需要對相關主題進一步調整,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2012—2019年檔案學運用比較研究法論文涉及主題與2006—2011年間相比,宏觀檔案工作的研究比例下降13.3%,具體檔案業務研究數量與宏觀檔案工作研究數量基本持平,檔案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比例提高。調查數據說明,2006—2011年檔案學者偏好研究檔案事業或宏觀檔案工作問題的情況有所改變,學術成果呈現出宏觀檔案工作和具體檔案業務研究并重,檔案學理論與文化研究異軍突起的新局面。
與2006—2011年間的研究成果相比,2012—2019年檔案學研究運用比較研究法論文主題內容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進而導致研究成果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檔案法規、政策及標準研究的范圍擴大
在檔案學運用比較研究法的成果中,檔案法規、政策及標準主題的論文數量占全部論文數量的比率最大(12.9%),且文獻來源中核心期刊和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為37篇,說明該主題的論文質量相對較高。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檔案法(16篇)、檔案開放利用制度(15篇)、電子文件法律法規(7篇)、檔案收集范圍(6篇)等方面。檔案法的修改和檔案事業的進步,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其他國家檔案法的優勢與經驗,更好地帶動我國的檔案事業向前發展[11]。首先,在檔案法的比較研究中,中外《檔案法》與檔案立法的比較研究、檔案法理定義比較研究的成果較多。其次,檔案開放制度的研究多在篇名中含有信息公開、檔案公開、信息開放、檔案解密等關鍵詞,以中外比較為主,探討中外檔案信息開放相關概念內容的認識差異、發展脈絡、制度差異及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以便為我國完善信息開放利用政策提供借鑒。檔案利用服務法律法規的研究相對于檔案開放制度研究的成果顯得數量較少,以法律條款及內容特點比較分析為主。再次,隨著我國電子政務的不斷發展和電子文件管理與國際的接軌,國外一些先進經驗陸續被介紹進來,特別是美國的電子文件管理研究,為我國電子文件管理研究提供了許多參考和借鑒[12]。電子文件法律法規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美電子文件管理法律法規、國內外電子文件管理標準、電子文件法規與相關法規的比較。最后,檔案收集范圍受檔案館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公眾參與意識提高、社會記憶保存需要和檔案工作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處于不斷地調整和完善中。有學者對新舊《檔案館收集檔案范圍的規定》展開比較研究,尋找新規定的變化之處,對其合理性和意義進行了闡述,也有人對中美檔案征集政策文本進行了解讀。此外,對檔案管理各個環節法規、制度及標準的研究也逐漸深入,以檔案著錄標準、歸檔文件整理規則、檔案網站隱私政策、檔案信息泄露通知制度、檔案館網站版權政策、檔案工作條例為主題的比較研究擴大了檔案法制建設比較研究的范圍。
2.2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成為持續研究的重點

2019年12月第十屆“中國電子文件管理論壇”在北京召開,會議闡釋了電子文件從數字化向數據化方向發展的現狀,并對我國電子文件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13]。在電子文件“單軌制”管理及區塊鏈等新技術背景下,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研究不斷深化,成為持續研究的重點。除去電子文件法規、政策及標準的研究以外,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電子檔案、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比較和電子文件三個主題,共50篇相關論文。研究成果集中在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比較(25篇)、電子檔案管理與傳統檔案管理比較(8篇)、電子文件管理與傳統文件管理比較(2篇)方面,其它成果有中外電子檔案管理、電子檔案/電子文件封裝、電子健康檔案、中外電子文件管理、國內電子文件管理、音像檔案與電子文件的比較研究,分別為5篇、3篇、2篇、2篇、2篇、1篇,檔案學核心期刊刊載成果所占篇數較少。從文檔一體化趨勢看,電子文件和電子檔案處于文件的不同時間節點上,目前針對電子文件格式、內容、安全等方面管控的研究較多,但鮮有針對歸檔后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的研究成果[14]。新技術環境的變化對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用比較研究法對管理和技術較為先進的國家或不同領域的應用成果進行求同或求異式的橫向比較,有利于為電子文件,特別是電子檔案管理提供借鑒,進而促進我國電子檔案管理工作的進步與發展。
2.3檔案服務成為檔案工作研究的核心
在具體檔案業務領域,以檔案服務為主題的論文數量,超過檔案開放與利用的數量,且檔案開放與利用、檔案信息化/數字化、檔案管理系統與平臺、檔案網站建設、新媒體應用主題的比較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以檔案服務為目的或促進著檔案服務的發展,這說明檔案服務成為檔案工作研究的核心。首先,檔案服務研究的主題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重點關注檔案館服務(8篇)和檔案信息服務(7篇)。檔案館服務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檔案館與圖書館服務的比較。檔案信息服務主要集中在檔案在線信息服務及中外信息服務的體系、模式、公共服務能力比較等方面。檔案遠程服務、兒童教育、共享服務、個性化服務、寄存服務、志愿服務、咨詢服務、檔案服務社會化、公共服務能力、知識服務等主題詞出現,但各主題詞相關研究成果皆為1—2篇,檔案服務比較研究的空間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和創新。其次,檔案開放與利用是檔案服務工作開展的前提。中國對檔案信息公開的稱謂或概念是隨著我國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學術界國際交流的深入而不斷發生變化的,存在著檔案公開、檔案公布、檔案利用或開放歷史檔案等不同稱謂,其中檔案利用尤指檔案館根據利用者需求查詢檔案[15]。檔案開放與利用的比較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外比較方面,篇名含中外、中美、中法的研究篇數分別為11篇、9篇、2篇,占檔案開放與利用主題論文數量的68.9%,重點對開放檔案信息可獲得性、利用率、發展歷程、私人檔案利用、檔案利用工作特點等進行比較分析。再次,檔案信息化/數字化、檔案管理系統與平臺、檔案網站的建設及新媒體應用為檔案服務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更多優化、發展的空間。檔案信息化與數字化主題中數字檔案、數字檔案館、數字出版與傳統形式的比較及不同技術在信息化中的應用,可以促進檔案數字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檔案利用服務的優化升級,檔案利用種類由傳統紙質檔案擴展到電子檔案,利用方式由到館查檔擴展到在利用查詢服務平臺獲取[16]。檔案管理系統與平臺的建設直接促進了公眾檔案利用水平的提高,對檔案管理系統與平臺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內代表性檔案管理系統的比較、檔案信息與圖文信息共享體系建設等方面,研究成果相對集中于國內的比較研究。檔案網站建設的比較研究所占具體檔案業務的比例較高,為13.6%,說明學者們比較重視檔案網站的服務功能,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外檔案網站檢索功能、查詢系統、在線服務功能等服務能力與內容建設的比較。檔案新媒體應用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博、微信、博客、檔案節目等新媒體、社交媒體在檔案館信息服務與建設等方面。
2.4檔案學理論研究的內容更加豐富
檔案學返“本”開新,需從經典開始[17]。對經典理論、經典著作、檔案學人的檔案思想進行比較分析,能重新發現其當代價值,達到以古鑒今的目的。我國檔案學研究事業不斷發展,研究的內容更加多元,成果也更加豐富,在基礎理論、檔案史哲、應用理論、應用技術交叉和邊緣性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學術成就[18]。對當代理論成就的辯證分析與反思是這一階段比較研究的突出特點之一。相較于2006—2011年間學者們對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集中且單一的理論比較研究,2012—2019年學者們運用比較研究法進行理論研究的主題更加多樣化。除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中外比較(3篇)研究外,檔案學人的檔案思想比較(4篇)、中外來源原則比較(2篇)、中外對檔案學某一概念的認識(2篇)、文書檔案連鎖法與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比較(2篇)、檔案開放理論(1篇)、檔案利用理論(1篇)、檔案雙元價值論與檔案物質實體雙重構成論的比較(1篇)、文書檔案連鎖法與文檔一體化(1篇)、全程管理與前端控制(1篇)等研究成果出現,促進了檔案理論的成熟發展及在當代的應用。
2.5檔案文化研究出現新的趨向
檔案文化的比較研究相較于2006—2011年2篇的研究成果,內容更加豐富,并出現新的研究趨向。在2018年的3篇論文中,有2篇對檔案文化產品進行了研究。“檔案文化產品”的概念既包括傳統意義的檔案編研成果,如大事記、史料匯編、檔案復制品、檔案展覽等,也包括依托大眾傳媒開發的文化產品,如檔案文獻紀錄片、檔案電影等,還包括利用檔案元素開發的檔案藝術品、檔案工藝品和檔案工業品以及檔案文化活動[19]。我國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水平與其它文化機構、國外先進國家存在一定的差異,對其辯證性研究和借鑒有利于促進檔案館文化功能的實現。在2019年3篇論文中,2篇為中美檔案數字人文項目比較研究,1篇為中美檔案記憶項目比較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世界記憶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項目以來,各國、各地區紛紛響應,這一研究主題成為檔案界關注的焦點[20]。歷史文化遺產是數字人文重要的研究對象,檔案部門保存著豐富的檔案文化資源,承擔著保存和傳播社會記憶的文化職能,這決定了檔案部門是數字人文重要的合作伙伴[21]。檔案記憶與數字人文的研究促進了檔案文化的發展,但在比較研究中需要突破單純的項目介紹局限,深入分析國內外項目開展的不同時代背景、目標與任務、技術與方法,努力找到其中可資借鑒之處,進而為我國檔案文化項目的開展提供應有的啟示。

2012—2019年檔案學運用比較研究法取得的成果與2006—2011年間相比,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為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在具體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及時加以解決。首先,要注意研究對象的可比性。所比較的檔案學研究主題,由于國內外學者理解和接受的差異性,可能會使比較對象不屬于同一研究范疇。如涉及中外公共檔案館建設與發展比較研究的論文有3篇,由于公共檔案館稱謂及內涵在我國一直存在爭議,這就使得研究對象的可比性降低。其次,與鄰近學科的比較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已有的61篇跨學科比較研究成果中,圖書情報學科51篇、法學3篇,其它如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與紙質文物、館藏文物、史學與社會學、知識管理、專利各1篇。檔案學跨學科的比較研究有利于檔案部門對處于發展優勢的文化機構進行借鑒,如可以加大對文化服務機構網站的開發、新媒體的應用、數字化的發展、用戶權利的保護、機構運行機制的保障等的比較研究和借鑒的力度。最后,檔案學運用比較研究法的規范性有待加強。研究發現,部分論文仍以描述為主,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未能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因此,學者們應當加強比較研究的深度和論文寫作的規范。有學者指出檔案學運用比較研究法的應有思路是,從古今中外檔案事業宏觀發展視域選取對現代我國檔案事實有指導作用的微觀主題,提煉該主題在當時當地的經驗,制定合理的比較標準,找一個適切的切入點與中國檔案現狀進行鏈接,綜合利用多種研究方法比較,對古代先進經驗采取以古托今、革故鼎新的態度傳承,對待外國先進經驗時采取以中融西、和合生新的方法接受[22]。這是一個很好的意見,值得我們汲取和應用。
[1]孟世恩.檔案學比較研究芻議[J].檔案學研究,1990(3): 65-68.
[2]黃坤坊.蘇聯和美國檔案事業的比較研究[J].檔案與建設,1987(1):48-55.
[3]吳蘭,吳愛明.試論檔案學的比較研究與比較檔案學[J].檔案與建設,1987(3):20-23.
[4]趙愛國.論檔案學比較研究方法[J].中國檔案,1995(6): 35-36.
[5]孟世恩.檔案學比較研究再議[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S1):116-118.
[6]呂軍.論比較研究方法在檔案學研究中的運用[J].山西檔案,1996(2):11-13.
[7][9]時婉璐.2006-2011年比較方法在我國檔案學研究中的應用統計分析[J].北京檔案,2012(3):14-17.
[8][10][22]溫艷秋.檔案學視域中的比較研究:現狀、趨勢、問題及建議[J].檔案學通訊,2015(4):32-36.
[11]陶媛.中法檔案法比較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 2019:2.
[12]熊貞.中美電子文件管理法律法規比較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2.
[13]何思源,王寧.第十屆“中國電子文件管理論壇”在北京召開[J].檔案學通訊,2020(1):30.
[14]李威.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單軌制”的兩個不同視角[J].檔案管理, 2020(2):123-124.
[15]崔恬.中美檔案信息公開發展歷程比較研究[J].檔案與建設,2017(7):16-19.
[16]陳忠海,李婷婷.論檔案利用意愿與檔案利用行為[J].浙江檔案,2020(1):20-23.
[17][18]陳媛媛,李剛.回望經典:中外檔案學的比較與借鑒——第三屆檔案學博士論壇會議述評[J].檔案與建設,2015(7): 15-18.
[19]王春暉.論檔案文化產品開發的導向[J].檔案學研究, 2017,(S2):87-89.
[20]李洪洋.中美檔案記憶項目比較研究[J].浙江檔案, 2019(11):38-39.
[21]吳加琪.數字人文興起及檔案工作的參與機制[J].檔案與建設,2017(12):12-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