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君 何雨
摘 要:本文以位于西安市鄠邑區的蔡家坡“紫邑溪園”體驗園景觀規劃設計為例,介紹項目背景、區位、地理條件及景觀等特點。通過實地調研,在分析研究和總結的基礎上結合鄠邑當地文化特色對蔡家坡村進行區域性的規劃與設計。突破以往傳統的觀光游覽,探索一種將體驗、生產、景觀相融合的新景觀模式,把自然風光、休閑度假、農家體驗和農產品開發結合起來,旨在為現代鄉村旅游開發和規劃休閑村落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鄠邑區;體驗農園;鄉村體驗園;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6-0-04
1 背景及意義
1.1 政府支持農村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基礎,也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基本前提。[1]中央國務院連續13年發布的“一號文件”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并且“美麗鄉村建設”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被納入了“十三五”的規劃當中。從各省市開展的新農村試點和村莊規劃建設成果來看,政府積極帶動農村調整產業結構,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引領,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主要位置,并且起到了良好的帶動和推動作用。
1.2 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
1970年,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預言:人類社會在“服務”之后,下一個需要的就是“體驗”。目前,體驗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傳統“一走一看”的旅游方式難以跟上時代步伐,當代人的消費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不滿足于簡單的觀看、觀賞,而是希望擁有更好的體驗與參與度,這也對休閑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意義
開發體驗園是對鄉村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保護鄉村的本土生態以及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和提高鄉村景觀的經濟價值,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業品和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進地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協調鄉村景觀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有效途徑,是秦嶺北麓建設生態平衡協調發展鄉村的必然需要。
開發體驗園為新農村旅游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注重體驗這一主題,探求將體驗、生產、景觀相融合的景觀模式。迎合旅游的體驗化發展趨勢在充分發揮第一產業作用的基礎上,建設美麗鄉村和農業景觀,促進農業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為以后秦嶺北麓地區的體驗型農業園發展建設提供參考。
2 蔡家坡現狀分析
鄠邑區,舊稱戶縣,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西安市西南部,南依秦嶺與安康市寧陜縣接壤,北與興平市隔岸相望,東與長安區毗鄰,西與周至縣為界;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圍棋之鄉、全國文明城區、國家衛生城區,處于西安“半小時經濟圈”。
石井鎮位于戶縣縣城正南7公里,地跨平原及終南山北麓。東與太平旅游管委會、龐光鎮為界,南與澇峪旅游區管委會毗鄰,西與天橋鄉相依,北與余下鎮接壤。總面積7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28平方公里)。蔡家坡村就位于石井鎮西南方,在曲峪河與潭峪河之間,被高速環山公路分割成南北兩部分。蔡家坡村人口1820人,480戶,13個居住點。東南靠著金龍峽風景區和將軍山。
2.1 優勢分析
(1)交通區位優勢。蔡家坡位于秦嶺北麓關中環線上,北邊可直達戶縣縣城,南邊依靠秦嶺山脈,環山旅游路和西漢高速在此交匯,四通八達。順著關中環線向西既可向西安市區方向又能上包茂高速。未來輕軌環山路站也設在石井鎮,交通十分便利。
(2)旅游資源豐富。石井鎮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濃厚的歷史人文環境。金龍峽風景區和將軍山古鎮位于蔡家坡村,阿姑泉牡丹苑、九華山以及蔡家坡向西3公里有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向東還有太平國家森林公園、高冠瀑布等,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資源。旅游人口有很大的優勢。有遠近聞名的西漢曲逆侯陳平墓、“唐·賜福鎮宅圣君”鐘馗故里財神文化景區,民間傳說更是豐富多彩。
(3)較大的農業種植面積。蔡家坡村約65%的土地面積都用來種植農作物,大部分是葡萄和獼猴桃。為發展鄉村農業體驗園提供了硬件。并且村內幾乎沒有工業發展,使蔡家坡村更加綠色健康。
2.2 劣勢分析
(1)規劃用地不太合理。村子的建設用地較少,60%為耕地,30%為住宅用地,村民住宅大大小小有13個居住點,分布相對零星分散,不利于土地的集約化利用。
(2)道路規劃不完善。環山公路將村子分為南北兩部分,產生了較大的穿越性交通,導致村莊的聯系不夠緊密。村子主要交通偏向村子西側,東邊只有少量次要干道,由于一些道路沒有連通,車輛只能掉頭返回,線網布局不平衡。
(3)景觀層次不豐富。對于村內建筑景觀,之前的舊房大多進行了扶貧整建,但整體的庭院綠化層次不一。村內道路上的綠化樹和隔離帶也較為單一。村口及核心主干道綠化景觀高低錯落,搭配合理,但村莊邊緣或近山地帶綠化水平仍需提升。
(4)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發展速度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雖然國家的扶貧政策使蔡家坡村整體發生了較大變化,但部分基礎設施,如醫療和生活服務等很多基礎建設仍沒有達到小康水平。
(5)地域特色不突出,產業結構單一,影響村民收入。蔡家坡目前未涉及養殖業和工業,以前的水泥廠也不在了,種植業增收困難,農產品銷售的宣傳力度較低,農村產業系統尚待轉型。
3 項目規劃設計
3.1 設計整體思路
從國際視野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結合當地自然人文資源、區位優勢與人文特色,對現有建筑主要以改造為主,對大面積的種植田及荒廢土地進行規劃設計。目的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擴大農業生態附加值、規劃發展新型旅游農村,綜合觀光旅游、休閑體驗、鄉土特色和生態新農村,提升土地價值,推動高效經濟農業發展,創建主題農業體驗園區。
3.2 規劃設計概況
對旅游休閑村落的規劃設計,主要包含了村落空間設計和村落區域環境景觀設計。[2]根據蔡家坡村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自然資源分配情況,規劃方案為“一環一心六大區”的規劃結構。一環是圍繞村子的是主干交通,串聯整個村落的主要設施,以綜合服務區為中心,向后延伸六大區塊:主干道綜合功能區、農業生產區、農園體驗區、餐飲及加工區、鄉村住宅區、親水娛樂區。
3.3 主要功能分區
(1)主干道綜合功能區。景區入口距離關中環線約50m,十分醒目,承擔著景區游客聚集和入口導視的功能。因為此項目設計為鄉村體驗園,因此門景設計要與自然協調,且要突出地域特點。因此選材上使用木材和石材,加入葡萄藤造型。綜合功能區內還設有游客中心、農產品展銷中心、工具租賃點、休閑場所等。
(2)農園體驗區,分為采摘區和小牧場。采摘區游客可自行采草莓、西紅柿、絲瓜等,帶入餐廳即摘即食,也可購買帶回。還可栽種農作物,體驗農作物作業流程。小牧場則是提供親子體驗活動,如喂食。還有一些游戲設計體驗,根據不同季節搭配不同活動。
(3)餐飲及加工區。以農產品餐廳為主,加入各類休閑餐飲。加工工廠提供產品支持,興建小型酒坊,讓游客了解釀酒過程。加工體驗店提供游客自己動手DIY,制作飾品紀念品等。
(4)鄉村住宅區。建筑物除了滿足自身的主要功能外,其本身也應成為一景,被人欣賞,為環境增色,與環境相契合。[3]體驗園采用新建和改造兩種方式。新建住宅有兩種特色,一種為關中特有的庭院形式的住宅,以石材和磚材為主;另一種是山林木屋,依靠在山腳下,完全融入自然中。改造則是由村民自發地進行民居改造,做出品質民宿提供給游客。
3.4 景觀綠化
綠化是村莊景觀的主要內容,對鄉村體驗園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植物經歷萬年的自然適應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特色,體現了不同的鄉土風情。對村莊總體綠化設計首先要滿足:第一,功能性。綠化不僅可以保持水土、防風固沙,防止一些自然災害,也能改善人居環境,創造美的視覺感受,給人帶來生機勃勃的精神狀態。第二,鄉土化。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環境,選擇適合當地的鄉土植物品種,并利用現有植物,營造出別具一格的鄉村風情和自然風光。不可盲目照搬城市綠化模式,統一綠化植物。第三,藝術性。對植物在空間上進行統一,根據不同高度、不同形態進行適應性布局,柔化空間線條,根據不同花期,錯落分布使三季有花。第四,經濟性。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對現有的進行改造與修正的基礎上引入所需植被。勿大動土木重挖重造。
邊緣綠化:包括村莊外圍一周的綠地、住宅區邊緣綠地、大面積種植區四周綠地采用高大的喬木種植,如雪松、國槐、山楊、柿子樹等。作為行道樹樹冠整齊,分枝點足夠高,不影響視線,且生命力強健,病蟲害少,管理費用低。
公共綠化:公共空間綠化要結合公共設施布置。由于該區建筑集中、道路多樣、游人觀賞,還有休憩設施,因此需要豐富多樣的種植數。建筑附近可種植小喬木,如玉蘭、大葉女貞等。道路、開闊空間及休憩設施旁適宜種植具有較高觀賞性的小灌木及地被植物,如蠟梅、石榴、小葉黃楊、蔥蘭等。
濱水綠化:根據植物自身的特性及塑造自然景觀的要求,宜采用柳樹、蘆葦、香蒲等適宜親水種植,在水路交界處起著自然駁岸的作用。
3.5 道路系統
道路作為基礎設施的主要規劃內容之一,是組織觀光農業園區各種功能用地的骨架,園區景觀的重要組成元素和景觀感受的直接來源。[4]根據相關設計規范和存在的實際使用情況,該園區采用人車分離模式,游客如駕車進入園區,車停入停車場后,游客步行于園內或騎自行車于園內游覽觀光。道路設計的等級劃分:主要干道,寬度設為14m,路面寬7m,道路兩側綠化各3.5m;次要干道,路寬設為9m,路面寬5m,道路兩側綠化各2m;宅前道和步行景觀道四級干道。并對道路進行清晰性、連通性、等級性的改造,根據不同功能和等級來選擇不同的路寬和鋪裝材質。主干道宜采用硬質材料,如瀝青混凝土、水泥等。支路及景觀步行道宜采用水泥混凝土、塊石、砂石、石板、卵石等。蔡家坡村路面大的改造主要在于支路及低等級的路面。
3.6 體驗規劃設計
(1)特色空間體驗。農耕采摘體驗空間:屬于園區核心區域,區域內包括獼猴桃采摘、葡萄采摘、柿子采摘、農事體驗、大棚瓜果。農耕體驗包括育種、育苗、整地及種植等;管理包括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除草等內容;收獲包括采摘、收割等,感受農耕樂趣、學習農耕知識。游客通過進園親身體驗挑選采摘瓜果和勞動的樂趣,同時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孩子們體驗到勞作的不易,達到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加生活閱歷等教育目的。農藝作坊體驗空間:除了向游客出售園區特色產品外,還為游客展示一些農具(如犁、耙、耱、耬車、鐵鋤等)的使用方法、農家生活用品的制作方法(如竹席、草鞋、斗笠、蓑衣、掃帚等)、農間藝術品(風箏、剪紙、布藝、雕刻、繪畫)的制作過程,游客可以親身操作或制作。特色葡萄酒體驗坊:鄠邑區有特色的不只是“戶太8號”葡萄,本地葡萄產本地葡萄酒也是十分有特色。體驗坊則是讓游客親眼看到葡萄酒的制作過程,也可參與到制酒過程中,親自打造屬于自己味道的葡萄酒。
(2)主題體驗。關中又名“八百里秦川”。現關中地區位于陜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別具特色,關中文化尤為顯現。在建筑特色方面,傳統的院落式建筑布局模式深刻地反映了陜西關中地區的地理特色、文化特色、生活習俗習慣等。在地域活動文化民俗方面,“關中十大怪”風趣地體現了關中地區十種特色的習俗,民間藝術文化有剪紙、年畫、皮影、秦腔、泥塑、社火臉譜等等。因此,在鄉村體驗園的規劃設計中,體現的主題為“關中”“農耕”“體驗”三方面。從飲食、住宿、勞作、游玩、采摘、休閑等方面讓游客體驗到地道的關中文化、農耕生活和鄠邑特色。
(3)季節體驗。依季節的特色推出不同的特色游程,由于萬物生息依循四季變化,無論生產、生活或生態資源均有所不同。蔡家坡鄉村體驗園的游程安排可根據前文總結的基礎資源以及四季不同的特色資源,以時序策劃出以萬物新生觀察、解說及春季農事體驗為主題的暖春之旅,以納涼避暑、水上體驗活動及夏季農事體驗為主題的盛夏之旅,以收獲心情、體驗農忙為主題體驗的秋收之旅,以冬季萬物休養生息觀察、農家冬季體驗及各種傳統手工藝為主題的雪冬之旅。
4 結語
本文著眼于關中農村建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把研究重心落在村莊休閑農業體驗園的“實體空間”布局規劃設計上,綜合觀光旅游,休閑農業、體驗農業、鄉土農業和生態新農村,旨在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和環境,擴大農業生態附加值,規劃發展新型旅游農村,提升土地價值,推動高效經濟農業發展,創建主題農作體驗園區,帶動自身及周邊區域整體發展。希望為以后我國發展旅游型農業鄉村的建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宋建分.新農村建設用地問題的思考[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S1):37-39.
[2] 梁春艷.城郊鄉村休閑旅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42.
[3] 劉家民.旅游度假區的景觀生態設計思路[J].人文地理,2004,19(1):83-84.
[4] 張坤.觀光農業園區道路系統規劃與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4:66-69.
作者簡介:李琰君(1962—),男,陜西人,研究生,碩士,西安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建筑及文化,城市規劃與環境藝術設計。
何雨(1993—),女,陜西人,西安理工大學城市規劃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