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應良 何娟
石壕村是崤函古道的必經之路,連接洛陽和關中一帶。公元759年春,杜甫在戰亂中從洛陽西行至陜州,暮投一老翁家,遇鄉吏深夜捉人充軍,揮筆寫下千古名篇《石壕吏》。
據當地文史專家考證,《石壕吏》中的情節就發生在崤函古道石壕段。雖然具體村莊已很難確證,但石壕村人普遍認為就是發生在他們村莊,村里人對杜甫懷有特殊的親切感。
往事越千年,崤函古道石壕段的車轍和馬蹄印依稀可見,但石壕村卻換了人間。
沿著嶺前一條平整寬闊的道路,記者走進石壕村村民梁建民家。女主人秦青花正忙著張羅晚飯,農家美食擺滿了一桌,粉蒸槐花、粉蒸蘿卜絲、五香醬牛肉、涼拌豆芽、烙餅、玉米渣粥……兩年前,他們從瓦窯溝半山坡的平房搬進這套易地扶貧房子,120平方米,三室兩廳。
品著可口的農家飯菜,記者與梁建民夫婦打開了話匣子。58歲的梁建民因為2005年的一場車禍,下肢神經受損,左腿走路有點跛。“唉!肇事車輛逃逸,住院治療花了十幾萬元,掏空了全部家底,倒欠一屁股債。”
梁建民有兩個孩子,帶著早亡弟弟的一個閨女,還有83歲的老母親。想起那段艱難的日子,秦青花躲在廚房門后偷偷撩起圍裙抹了把眼淚。“那年春節回家,兜里只剩27元,還是靠親戚東湊西湊過了個年。”
2016年,梁建民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低保和殘疾補助。飯間,梁建民盤了盤今年的“收入賬”。“在村里的幫扶下,我在鎮里一家福利廠做保安,每月有2000元工資。青花在易地搬遷小區做保潔、幫助統計貧困戶信息,每月950元工資。兒子和兒媳在外地打工,家里還種了3畝花椒、2畝柴胡,效益都不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高中文化的秦青花能背誦杜甫的一些名篇。“杜甫這句詩我背了那么多年,沒想到黨的扶貧政策讓我圓了夢!”看著眼前這套窗明幾凈的扶貧搬遷房子,秦青花滿面笑容。
夜幕下的石壕村歷史與現實交織,續寫著時代的變遷。淡黃的路燈下,村里修建的《石壕吏》碑刻清晰可見,與碑刻并列的“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遒勁有力,古今對照,讓人無比感慨。
“當年杜甫描述的是官吏欺壓百姓,而現在我們的職責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站在碑刻前,當了25年石壕村黨支部書記的孟濤賢說:“這面墻就是一面鏡子,用來時刻提醒村干部勿忘初心。”
(據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