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14日,是毛澤東主席的夫人楊開慧烈士犧牲60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數萬人齊聚湖南長沙縣楊開慧烈士的家鄉——板倉,參加楊開慧烈士雕像揭幕儀式。
當天上午,天空中烏云密布,北風呼嘯,難得一見的冬日大雨傾盆而下。天地有情,好像在為開慧烈士而哭泣。
10時整,揭幕儀式正式開始。風停雨住,天氣放晴。當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員、國務院原副總理耿飚,開國上將宋時輪將覆蓋在楊開慧烈士雕像上的紅綢拉下時,一尊潔白晶瑩的漢白玉雕像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莊重、漂亮、神情自若、氣宇不凡的楊開慧,仿佛正昂首挺胸向人們走來。
人群中有人高喊:“霞姑!霞姑!”
此時,云開霧散,太陽沖出云層,把溫暖的光芒撒向大地,撒向烈士雕像的身軀。它的余暉把如花如絮的殘云鑲上了一線金邊,顯露出淡紅、深紅,染得天空一片斑斕。

1990年11月16日,本文作者與邵華、毛新宇(從左至右)在楊開慧烈士陵園
看著這尊3.8米高的美麗雕像,誰會想到,她與遠在1400多公里之外的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北廳的毛主席雕像,竟有著傳奇般的聯系:兩尊雕像相隔14年,竟出自同一塊漢白玉原石!
我記得1990年春節前后,長沙縣200多名婦女發出倡議,為紀念楊開慧烈士犧牲60周年,號召大家積極捐款,為烈士建立一座雕像。這一倡議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家屬及上級的贊同。我作為當時分管這項工作的縣委負責人,參與并組織了這一活動。
這年9月17日上午,我受毛岸青、邵華夫婦的邀請,到達北京西山毛岸青的家中,與其商量楊開慧烈士犧牲60周年紀念活動的籌備工作,著重研究了雕像的雕刻事項。當天晚上,我又陪邵華大姐到達呼和浩特。第二天,即參加了楊開慧烈士雕像大樣的審定,并研究了雕像的材質問題。大家一致認為,從人物的性別、身份等角度考慮,還是使用漢白玉比較好。但當時國內漢白玉開采和加工的機械化水平不高。臨時開采大的原石很難,特別是時間上來不及。這時,邵華大姐告訴我,她認識解放軍某部的一位團級干部,1976年年底曾參與毛主席紀念堂北大廳漢白玉雕像材料的開采工作,現已轉業在北京。邵華大姐要我和他聯系一下,看是否可以找到現成的漢白玉原石。
21日,回到北京后,我即與那位軍轉干部取得聯系,并約定23日上午一同去北京房山尋找漢白玉。
這天正是北京亞運會開幕后的第二天,北京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早上8時,我們乘坐著一輛破舊的北京212吉普車,從西山出發,沿著頤和園至石景山的道路,直奔房山大石窩鎮。一路上,這位軍轉干部告訴我,1976年,他們部隊為建毛主席紀念堂的雕像,開采了一塊很大的漢白玉原石,結果只用了一半,還有一半留在礦坑內。后來部隊裁撤,也無人過問,至今已有14年,不知還在不在。
上午9時半左右,我們到達房山大石窩鎮。車子停在一個廢棄的礦坑邊。這是一個向南延伸的采石區,采石面上長滿了半人深的茅草,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有些枯黃,給人以蒼涼蕭瑟之感。我們撥開草叢,細細地尋找。不一會兒,就發現了一塊巨大的漢白玉原石。我走近一看,原石有4米多長,寬高均2米左右。它靜靜地躺在茅草之中,一小半被泥石掩埋,有的地方還長出了青苔。同行的這位軍轉干部告訴我,這就是1976年他們采下的原石,毛主席紀念堂座像用了一半,想不到剩下的一半14年后還在原處。我一聽也暗暗稱奇。這對為中國革命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夫妻,去世后,相隔14年將要用同一塊石頭做雕像,真是天意。
當天回到北京后,我向邵華大姐匯報了情況。邵華大姐也連連稱奇,顯得很高興。她表示,要親自去一趟房山,親眼看看再作決定。
我因還有其他工作,沒有等雕像材料的事訂妥,便于24日返回了長沙。
11月12日下午,楊開慧烈士的雕像從北京運到了長沙。
13日上午11時14分,楊開慧烈士的雕像安放在板倉的楊開慧烈士陵園。
14日上午10時,在板倉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儀式。
16日下午,是一個晴朗的冬日。我又陪邵華大姐來到了長沙縣板倉楊開慧烈士陵園。一路上,邵華大姐囑咐我:“岸青和我百年之后,也要葬回開慧烈士陵園,陪伴我們敬愛的媽媽。請你這個父母官一定落實好。”言語間,我深深感到,毛岸青、邵華對開慧媽媽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在楊開慧烈士陵園,邵華細心察看著每一處設施,每一株樹木。在楊開慧烈士雕像前,邵華久久地注視著開慧媽媽,用激動的聲音對我說:“開慧媽媽這座雕像的材料,就是你9月份在房山看到的那塊漢白玉原石,它與14年前毛主席紀念堂雕像是同一塊漢白玉。這塊通靈玉石,一半用在毛主席紀念堂上,一半用來為他的妻子雕像,真可謂天造地設,千古奇雕。”
我靜靜地聽著,一股感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是啊,毛澤東和楊開慧生前是一對忠誠不渝的革命伴侶。逝世后,相隔14年又用同一塊漢白玉塑造夫妻的雕像,這是天意,這兩尊萬古無雙的伉儷奇雕,將永遠矗立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