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雯 林立
摘 要:目前越來越多的基層鄉村都嘗試通過田園綜合體、生態農業觀光等應用,使鄉村成為“留得住鄉愁”的“心靈故鄉”。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客觀上要求必須轉變發展觀念。本文選取北京市密云區北莊鎮作為研究樣本,對北莊鎮規劃現狀進行實地調查,對其鄉村景觀規劃中的資源保護與應用進行解讀,希望能夠為以后的鄉村景觀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理念;鄉村景觀;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2-00-04
1 對生態理念下鄉村景觀規劃的理解
1.1 鄉村景觀的概念
鄉村景觀是鄉村地域綜合體的基本構成單元,兼具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美學等多重價值,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1]。對比來看,鄉村景觀是有別于城市景觀的以農業為主的景觀環境綜合體[2],包括聚落景觀、自然景觀、農業景觀三大要素[3]。鄉村景觀是在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之間的過渡部分,因此具有不穩定性和被動性[4]。
我國對鄉村景觀的研究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20世紀90年代以前,鄉村景觀作為地理學的一部分,研究者主要從規模、形態、位置、用地組織等方面研究鄉村聚落空間結構。自1994年鄉村景觀評價研究中將景觀生態作為指標,我國越來越重視生態理念在鄉村景觀規劃中的應用[5]。至21世紀初期,景觀生態學逐步活躍起來,采用功能分類的方法將鄉村景觀規劃分成結構導向型和功能導向型[1],隨著我國對鄉村景觀的應用不斷豐富,鄉村生態研究逐漸深入。
1.2 生態理念下的鄉村景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鄉村景觀研究開始注重對生態文明思想的闡述,并將實踐與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曹家翔等認為鄉村的生態與生產、生活方式是相輔相成的,當人與社會處于生態平衡的狀態,鄉村景觀建設才能實現高水平、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6]。楊樂則認為生態景觀建設將生態環境和空間規劃有機結合,調整和構建空間結構,強化原有生態系統的功能,提升自我修復的效率。生態景觀建設的目標在于設計出與土地相和諧的方案,形成環境健康、可持續生產與生活的景觀[7]。
2 生態理念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特點研究
2.1 整體規劃中需要合理構建系統布局
鄉村景觀生態系統是嵌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融合城市景觀生態系統與自然景觀生態系統的過渡功能,呈現“無明顯界限和連續性等特點”[8]。因此基于系統分析的鄉村景觀設計,要充分尊重所在地的自然情況,因地制宜、精耕細化;按照該生態系統特定的發展規律和現實情況,精準施策、對癥下藥;甄別涉及場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等情況,統籌兼顧、因勢利導。鄉村景觀生態系統要有別于城市景觀生態系統,僅簡單套用城市景觀生態系統的運行模式,難以把鄉村問題解決好,還會加劇城市擴張,產生負面效應。
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忽視個性,扎根在這樣的土壤上,更要著力打磨個性化元素,通過設計手法表現出來。目前較為流行的鄉村景觀規劃方式中,多采用傳統技法、傳統材料或鄉土植物元素,不斷增強鄉村景觀規劃的設計感,使自然歸屬自然。
2.2 階段建設中需要踐行綠色發展觀念
生態景觀規劃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不同階段應呈現出不同的景觀風貌,挖掘出不同的人文價值與經濟價值。客觀上要將生態理念運用到階段建設的始終,尊重當時當地的自然、人文、社會資源。從長期角度來說,生態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演替更新,最終形成穩定的生態群落結構;從瞬時角度來說,當前氣候條件變化無常,災害的破壞力日益增加,鄉村景觀設計要通過人為設計,結合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營造出具有多層次系統的彈性景觀,支持整個系統的可持續運轉。當整個生態系統中的某一個部分受到外部因素破壞時,保證整體系統依然可正常發揮其生態效益。
在生態景觀從規劃到施工的落實中,要兼顧生態保護和維護管理,合理分配任務,制定相應策略,提早介入場地,探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確保鄉村景觀具有可持續性、設施環??裳h。
2.3 理念應用中需要融入人為參與意識
中國古典園林體現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的生活不能悖逆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人和社會的發展應與自然相適應、協調。這種觀念傳承至今,其精神內核已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重要依據和精神本源。
在生態理念下開展景觀規劃實踐,不能忽視人的存在,要充分重視人在鄉村景觀規劃中的活動能力,尊重人對整體系統產生的影響及其在保持系統穩定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村民也應該成為鄉村景觀設計的參與者甚至是設計者。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與維護管理的全過程中,通過前期溝通、合理引導,使村民認識到生態宜居的鄉村景觀設計將改善人居環境,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使得規劃設計更加符合實際需求。鄉村景觀規劃通過與戰略規劃、管理利用、政策制定的相互配合,利用產業轉型,為村民提供就業增收的機會,打造生態環境友好的生活生產方式。
3 對生態理念下鄉村景觀規劃的實證分析
3.1 研究對象概況
北莊鎮位于北京市密云區,面積84.25平方公里,地勢東高西低,中部為河川谷地,森林覆蓋率80.88%,林木覆蓋率83.84%。鎮域屬清水河及大黃巖河流域,濕地面積53公頃。北莊鎮地處北京西北生態涵養區,三面環山,是北京城市景觀與燕山山脈自然景觀過渡的淺山區,北京百萬畝造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點區域,同時位于密云水庫的三級保護區內,是北京重要的水源保護地。北莊鎮以“綠意空間、清水北莊”為形象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農旅產業融合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打造全季全域旅游新業態。
3.2 主要特點分析
3.2.1 堅持整體規劃與系統構成的統一
鄉村景觀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北莊鎮將密云水庫上游生態涵養區作為功能定位,嚴格控制北莊鎮的開發區域和開發強度。
堅持把保水護水作為鄉村景觀規劃的前提。北莊鎮作為首都水源地之一,鎮內景觀規劃以保護水源、提升水質為前提。建立濱水保護帶作為生態緩沖,保持低開發、低參與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提升系統的自凈能力,為清水河水源地景觀優化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日常通過高清攝像頭等技術手段對河流進行精細化網絡化管理,加強流域監管,減少人為干預,防止違規排放,促進對清水河水資源的長效開發。
堅持以北方元素打造鄉村景觀的特色。在將廢棄農場和閑置農宅改造為生態農莊以及精品民宿的過程中,保留北莊村傳統民宅特色,綜合運用鄉土元素和特色材料,以石灰巖毛石砌筑,內部是傳統的木梁架構,利用現狀地形,將建筑、山景、田園風光、鄉村生活有機融合。積極減少能源消耗,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提升生態效益,延續鄉村場所精神,保留了原有鄉村景觀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堅持以生態農業提升鄉村景觀配套的品質。在穩定農田生態系統的前提下,根據地形和土壤現狀進行土地開發復墾。使用綠色肥料,促進農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保持河流廊道與農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3.2.2 堅持階段建設與綠色發展的統一
北莊鎮在區域規劃中,對清水河濕地進行了系統設計,使其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具有瞬時削減進入水庫洪峰流量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調洪價值。
在鄉村景觀規劃中,制定合理的開發制度,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原則,對鄉村自然資源進行可持續開發。北莊鎮分3個階段持續進行升級改造,體現了生態性與階段性的統一。第一階段:2012—2015年,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補充性恢復,對濕地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促使濕地生態系統呈現出原始的自然狀態;第二階段:2016—2019年,利用鎮內產業轉型的契機,對濕地進行低影響開發,對河道兩岸開展綠化美化、生態護岸等綜合生態治理,建設了清水棧道、觀景臺等基礎設施;第三階段:2020年至今,打造全季全域旅游體系,將濕地景觀作為旅游體系的生態帶。北莊鎮激活了河流濕地空間,帶動了沿岸村落產業發展,實現了鄉村景觀的優化與升級。
長期以來,北莊鎮通過修復濕地生態,使濕地周邊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態物種顯著增加,成為野鴨、白鷺、天鵝等70多種鳥類的重要棲息地;濕地植物以蘆葦為主,混植荻、鑣草等繁殖力和生命力強的水生植物,植物群落結構更趨完整,喬木灌木豐盈,自然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形成獨特的鄉村生態景觀。
3.2.3 堅持理念應用與人為參與的統一
北莊鎮堅持生態理念與人為參與相結合,使景觀設計既具備自然性,又具備社會性和文化性,充分掌握了鄉村景觀的參與者與受益者的真實需求。
注重村民、游客等不同參與主體對鄉村景觀的意見。在鄉村生活中,農事活動融入了田園風光的元素,在其影響下,農耕模式也發生了相應改變,轉變成了景觀模式。綠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模式正在興起,農村景觀在鄉村生產性規劃下與休閑、觀光等產業相結合,農村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在景觀規劃前期,北莊鎮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圍繞設計方案的實施方式展開有效討論,同時對村民意見建議進行二次反饋,努力達成人與環境的動態平衡。同時,北莊鎮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進行信息調查,挖掘游客的興趣點、與現有自然資源的耦合程度以及現有鄉村景觀空間的使用情況等,不斷完善現有景觀設計,使其更加符合實際,為打造生態宜居鄉村進行更新設計。
加強崗位、產業等不同參與方式與鄉村景觀設計的體驗互動。北莊鎮為打造生態宜居環境,主動清退全部水產養殖場,在水污染源頭進行管控,設立公益崗位,解決清退產業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引導村民轉變生活方式,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模式。北莊鎮還引入蝸牛小鎮等文旅項目,積極推動生態型農業觀光,打造“全季全域”旅游體系,提升農業產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態生產方式轉變。
加強對綠色、低碳能源的使用,滿足對鄉村景觀應用的生態需求。北莊鎮著眼于系統性能源建設,大力推進農村“煤改電”政策實施落地,實施減煤換煤政策,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也降低了碳排放量以及以黑炭為主的空氣污染物,2019年PM2.5平均值為29,顯著提升了空氣質量,穩定的自然環境為鄉村景觀設計提供了天然場地,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4 結語
目前,我國的鄉村景觀建設正蓬勃發展,廣大基層農村都在謀求通過鄉村景觀等途徑不斷提升鄉村宜居指標。針對當前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熱點,還要不斷創新理念,堅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跟風和城市化設計傾向,持續完善鄉村景觀和鄉土風貌塑造,使之具有功能、文化和審美的綜合特點。
參考文獻:
[1] 葛韻宇,李方正.基于主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識別的北京市鄉村景觀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園林,2020,36(1):25-30.
[2] 劉黎明,李振鵬,張虹波.試論我國鄉村景觀的特點及鄉村景觀規劃的目標和內容[J].生態環境,2004,13(3):445-448
[3] 林箐.鄉村景觀的價值與可持續發展途徑[J].風景園林,2016(08):27-37.
[4] 劉濱誼,汪潔瓊.基于生態分析的區域景觀規劃——主導生態因子修正分析法的研究與應用[J].風景園林,2007(01):82-87.
[5] 閆艷平,吳斌,張宇清,冶民生.鄉村景觀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防護林科技,2008(03):105-108.
[6] 曹家翔,張一奇.基于生態美學視野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以郎溪十字鎮新和村為例[J].綠色科技,2019(21):19-22+26.
[7] 楊樂.鄉村生態景觀的設計與建設——評《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理論和技術》[J].世界林業研究,2020,33(2):118.
[8] 劉濱誼,汪潔瓊.基于生態分析的區域景觀規劃——主導生態因子修正分析法的研究與應用[J].風景園林,2007(01):82-87.
作者簡介:劉博雯(1998—),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林立(1980—),男,福建上杭人,研究生,管理學博士,北莊鎮黨委書記,研究方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
通訊作者:趙巖(1976—),女,山東泰安人,研究生,博士,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