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玄
摘要:高校科研育人存在諸多困境,如價值取向、科研導向方面的問題;教師中心的偏移、學生評教的異化;大學生對就業認知的偏差等,甚至科研育人機制本身也存在一定問題。在新時代,進一步完善和健全高校科研育人機制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必須堅持以高校為主體,制定合理的評價體系、合理安排教學科研資源、探索符合學校自身特點的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模式、組建完善合理的科研育人師資隊伍、提升科研育人內生機制,構建科學完善的科研育人體系。
關鍵詞:科研育人;高校;實現路徑
一、高校科研育人存在的困境
高校在價值取向、政策導向方面,重科學研究輕人才培養;教師在職稱晉升、自我提高方面重科研輕育人;學生自身對學習和求職存在認知偏差,影響科研育人機制的實施。
(一)價值取向:重科學研究輕人才培養
近幾十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各高校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由于各高校排行評價體系賦予科研成果(基金項目、論文、專著等)更多的附加值,高校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支持、更優質的生源、更高的社會名譽和地位等,無論從發展理念還是考核要求,都向以科研為中心轉移,從而凸顯了科研的價值取向,弱化甚至遮蔽了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二)政策導向:重科學研究輕人才培養
根據高校評價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制定規劃和工作要求制定具體政策。無論是管理、評價還是獎懲機制,都以科研為重心,從而束縛了高校的育人功能。高校在資源分配時也更多傾向于科研,而非教學。科研和育人相融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學研融合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三)教師晉升:重科研輕育人
高校教師在追求職業理想和提升自身能力時,最核心的考核要求是科研成果,比如,承擔(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的級別和數量、發表(核心)期刊的數量等。相反,對教學任務的考核僅僅作為參考因素。這就導致:(1)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積極性不高。(2)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巨大的科研壓力直接壓縮了高校教師花費在備課上的時間,對教學工作敷衍塞責、得過且過。(3)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鉆研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從而教學方式方法更新遲滯,以灌輸為主。(4)在教學過程中,最新的科研成果無法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最終影響教學質量。
(四)學生評價的異化導致科研育人工作的弱化
學生評教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已經“異化”為維系短期利益之下的師生“心靈契約”的“工具”,導致育人工作成效的降低和弱化。一方面,學生評教的“工具化”。在實際操作中,“評教—教學改進”的緊密和自然對接關系并未真正牢固地建立,更多和教師的職稱評審、評獎、評優等掛鉤。在這一制度設計下,掌握評教主動權的學生往往會利用這一優勢獲得(或強迫)教師對自己作出更好的評價。另一方面,學生評教的“技術化”。不同課程有自身的特殊性,而評教指標卻是相對標準化的,教師不得不做出某種程度的妥協。甚或存在很多不切實際的指標體系,比如讓學生全面評價教師的授課邏輯和教學布局,這完全超出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范圍。
(五)大學生和企業對就業能力認知評價的差異性
導致學生學習意愿(學習傾向)偏差
根據對大學生和企業單位對就業能力的各項構成要素的調研分析,大學生普遍低估了個人性格特質、執業能力、就業人格特質、學習能力,他們更傾向于給予求職能力、社會經濟因素、學業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更多的權重。基于對就業能力認知的偏差,導致學生在校學習時較多關注輔助能力的獲得,而不愿意接受嚴格的學術訓練,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
(六)科研育人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雖然科研育人理念在學界已經得到普遍認可,但是科研育人機制在多方面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1)科研育人意識不強。部分教師仍然堅持“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和“以考試分數為標準”傳統教育教學模式,認為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或輔導員等學工人員的工作,缺乏科研育人意識,更遑論科研育人的主動性和自覺性。(2)科研育人方式落后,缺乏長效機制。由于高等教育擴張、師資緊張,短期科研集訓和學科競賽指導成為部分學校和教師進行科研育人的主要選項,從而導致科研育人如走馬觀花,流于形式。(3)科研育人環境較差。既沒有科研育人的保障機制,又沒有科研育人的成熟經驗可以借鑒。(4)“00后”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成長的一代,如何把現代互聯網技術內嵌到科研育人機制中,拓寬科研育人場域也是難題之一。
二、高校科研育人實現路徑探析
(一)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國家教育方針
1.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和政治原則。正確實施高校科研育人必須梳理清楚一個前提性認識: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正本清源才能在高校科研育人工作中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方針、教育政策。
2.堅決貫徹國家政策和方針。中央和教育部出臺了很多政策規定,指導高校教育發展,比如有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有深化思政課改革的方案《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也有其他各類文件,《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這些政策文件中既有關于平衡科研與教學,又有科研融合、產教融合的意見,還有總體提升辦學水平的政策,為構建高校科研育人機制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堅持以高校為主體,構建科學完善的科研育人體系
1.制定合理的評價體系。高校是科研育人的主體,構建科學完善的科研育人體系首先要求高校應制定合理的評價體系,對科研與育人工作的結合要有具體清晰的評價體系。對科研成果轉化為育人成果有考核、有獎勵,把被遮蔽起來的科研育人功能放到評價體系中,給予科研育人正確的評價標準,激發教師科研育人的動力。為科研育人提供良好的環境,保證科研育人有序發展、取得實效。
2.合理安排科研、教學資源轉化為育人。對于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高校一般有詳細具體的規定以及考核的方式方法。然而對于科研成果轉化為育人資源方面,高校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和精力。科研成果的轉化利用往往致力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非對本科生的培養。因此,高校要合理安排科研、教研資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教科研成果,轉化為育人資源。譬如,打造師生科研合作平臺,建設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為科研育人提供物質保障,完善科研育人的服務體系等。
3.探索符合學校自身特點的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模式。高校結合自身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探索符合學校自身特點的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的模式是科研育人的關鍵環節。例如,常州工學院“對學科領域進行精準畫像,融入創新大局,推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融合、專業標準與職業要求融合、教學資源與產業資源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教育機制與產業機制融合”。通過“四個融合”,打破學生對就業能力的認知偏差,糾正學生的學習傾向。
4.組建一支完善合理的科研育人師資隊伍。全面統籌管理人員、專業課教師、公共通識課教師、輔導員、班導師等師資隊伍,建設一支涵蓋全方面、全體系的科研育人師資隊伍,實現全員育人;提升科研育人意識、改善科研育人環境,轉換科研育人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多維度的科研意識培養,實現全方位育人;指導學生科技創新方法,規范學生科研行為和科研倫理道德,同時聘任企業家(科技人員)擔任產業教授,豐富科研育人的師資隊伍,實現全程育人。
5.堅持以提升科研育人內生機制為依托。第一,增強科研育人意識。各級各類領導和教師要充分重視科研育人工作,把科研育人作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為科研育人提供物質保障。第二,創新科研育人方式,建設科研育人長效機制。創新高校科研育人的內在動力。高校科研育人要在創新中發展、成長和完善。豐富科研育人方式方法,讓更多的一線教師,尤其是專業課教師投入到“育人”的工作中去,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第三,優化科研育人環境。堅持科研育人制度保障體系,樹立科研育人典型;學生作為參與科研育人的主體,應充分認識參與科研活動是自我提升的良好途徑;建立科研育人獎勵機制,既獎勵教師又獎勵學生。第四,充分發掘科研育人場域。例如,高新技術實驗室、科技館,跟隨(外聘)產業教授和(外聘)產業工程師深入企業開發一線,等等。
參考文獻:
[1]王玉瓊.論高校學生評教中的“異化”現象及應對策略[J].教育科學,2015,(10):81-84.
[2]王峰.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優化及實證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8:203.
[3]李沫.地方高校教師研教結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22-23.
[4]雙網融合一體融合產教融合 常州下好融合創新“先手棋”[EB/OL].http://www.zgjssw.gov.cn/shixianchuanzhen/changzhou/201908/t20190814_6298516.shtml,2019-08-14.
編輯∕宋博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