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渭南,一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易干旱的農業市,從2016年起規劃實施了一個龐大的“秦東水鄉”計劃,通過人工造湖的方式,力圖打造“城中有湖、湖邊有城”的城市名片。不過,一些項目打著建設“生態文明”的旗號,卻侵占濕地、超采地下水;一些造湖項目被渭南列為“民生工程”,卻占用耕地、造成了大量失地農民。
“造湖沖動”并非陜西渭南的專利,不少北方干旱地區,紛紛提出不同版本的“塞上江南”營造計劃,互相攀比,恨不得都要超過杭州西湖,這一趨勢已經持續了超過十年。人工湖建設大躍進,根本的驅動力在于通過造湖帶動土地升值,成為房地產的“春藥”;背后更折射出城市化擴張中的長期痼疾:公共項目上馬缺少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環評走過場,主管官員根據個人喜好盲目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