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自搶廁紙大戰高峰已過月余,本以為廁紙短缺不過是幾天就能刮過去的一陣風,結果沒想到如今這居然變成了澳洲生活的新常態?還成持久戰了!
前些天,朋友發了一條鏈接給我說:“創建這個網站的人真是天才!”
我將信將疑地點開一看,居然是一個計算廁紙用量的網站!按照提示,我依次輸入了家中廁紙的信息,一個慘兮兮的數字跳了出來:五天。這無疑是個驚悚的數字,按照澳洲現在疫情的狀況來看,怎么也不可能五天就恢復正常。那如果省著些,把每次的用量減少一格來算……
“別!”
來不及了,小家伙已經把兩整卷衛生紙放進洗衣機,按下了洗滌鍵。等我趕到時,那兩團濕噠噠的廢紙已然奄奄一息地躺在了滾筒里。
那可是家里僅剩的廁紙啊!看著綻放出勝利笑容的小淘氣,我內心在滴血。難不成真要花高價去買那些最終會沖入馬桶的東西嗎?萬般不情愿,我只好上網搜索,打算給某個乘人之危的廁紙小人送錢。結果愕然發現,二道販子們也賣完收攤了?這也太殘忍了吧!
這時,老公從陽臺沖進屋,用相識以來我見過的最快速度穿好衣服戴口罩沖出門,只來得及撂下一句話:“去Woolworths,對面剛買到一包廁紙!”
希望能給人底氣,我斗志重燃,一包廁紙也就能撐一個月,我必須做點什么,全家的安全感都寄托在我身上了!一道靈光閃過,幾天前有同事給大家分享了自制廁紙的方法,那時我還覺得她是在開玩笑,如今我決定當真了!
“10張報紙或300克左右的復印紙、大桶、樹葉和草、金屬勺、浴巾、寶寶按摩油、搟面杖、木板、剪刀……”哈哈,真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材料這么簡單,我就辛苦一下,自己做廁紙吧!說干就干!
正忙得不亦樂乎,手機響了,是老媽打來的。一聽我要自制廁紙,老媽哈哈笑了起來說,小時候家里買不起白花花透著奢侈的衛生紙,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只能用別的東西代替,最不濟的時候還用過高粱稈。
“高粱稈?”我差點驚掉了下巴,“那東西光溜溜的怎么用啊?”
“傻呀你,不會把它從中間掰開嗎?”
“那不是會劃傷……”
“你不會輕點?”老媽一副孺子不可教的語氣。

古羅馬“特索倫木”

善后工具“佩所伊”

古代“衛生棒”
我算是開了眼了,不對,應該是“開了耳”。我只記得小時候,經常饞甘蔗,可除了冬天的集市上,甘蔗很難買到。我們一群小孩子便會把目光放到看起來非常誘人的甜甜的高粱稈上,每每央著大人砍幾根下來,供我們解饞。可是現在老媽竟然說……我再也不要吃高粱稈了,連甘蔗也不吃了。
不過,老媽的話突然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廁紙是誰發明的?廁紙問世之前,人們又是用什么擦屁屁呢?我決定一探究竟。
在搜索欄輸入“廁紙”一詞,鋪天蓋地的信息便涌了出來:廁紙危機歷史探秘、教你如何買到廁紙……等等,這是什么?“自行車成為澳大利亞的新廁紙……”這詞還能這么用?再也不能輕視“廁紙”一詞了,我們親眼見證了它的崛起!
點開“維基百科”,只見上面寫著:廁紙,又稱手紙,是一種供人們如廁擦拭或做其他清潔之用的薄軟紙張。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就開始廣泛使用廁紙,并于1391年制造出現代廁紙的雛形版,供當時的皇家使用。400多年后,廁紙才傳入西方世界。1857年,一位名為約瑟夫·蓋蒂的美國人在新澤西創立了蓋蒂公司生產廁紙,還把自己的名字堂而皇之地印在每片紙上。可惜好景不長,蓋蒂的廁紙大業無疾而終。在接下來的100年間,各國天才人士各顯其能,紛紛進軍造紙業,于是廁紙慢慢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開始成為每日必需品。只不過在那時,“廁紙”一詞還在人們的隱晦名單上,不常被人提起而已。完全不像現在,“廁紙”被加粗放在新聞頭版,更有人不顧疫情肆虐為一卷廁紙大打出手。
言歸正傳。廁紙出現之前,人們到底用什么東西擦屁屁呢?
據美國《國家地理》揭秘,在古羅馬時期,人們會將浸過醋或鹽水的海綿綁在木棍上來清潔屁股。這個東西被稱作tersorium,音譯“特索倫木”。用過的海綿會被置于裝了醋或鹽水的器具中,以備再次使用。不過,也有考古學家提出質疑:“人們到底是用‘特索倫木善后,還是清潔廁所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必糾結了,還是留給考古學家們去辯論吧。但不得不說,古羅馬人真的太會玩了,連弄個擦拭工具都這么有現代感。
“特索倫木”的用途尚待確認,考古學家們當然也沒有閑著。他們還發現了另一種如廁工具,名為pessoi,音譯“佩所伊”,是一種由圓形或橢圓形石子或陶瓷碎片制成的小物件。古羅馬和古希臘廁所的廢墟中都曾挖掘出這種工具,甚至在一個有著2700年歷史的水杯上,還描摹著一幅“男士蹲廁”圖,其人正手持“佩所伊”善后。就連猶太《塔木德經》里都對這種如廁工具有所提及。
說到歷史長河中的善后工具,怎么能忘了我們大中華?1992年,考古學家們在中國西北部古代絲綢之路沿線挖掘出了七根所謂的“衛生棒”——用布料包裹著的小木棍或細竹竿。據悉,這幾根“衛生棒”已經有2000歲了,上面沾滿了貌似人類排泄物的東西,之后的檢測證實了這種推斷。
“這些‘衛生棒出土于古時的某個廁所,上面沾染了只有人類腸道中才會有的寄生蟲。”賓夕法尼亞大學佩恩博物館的考古學家詹妮弗·貝茨說,“它們絕對被人用過。”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早期的美洲和歐洲。人們選用破布作為如廁工具。與其他物件相比,布料更為柔軟,不會損傷皮膚,甚至還可以反復洗滌使用,只是難免存有健康隱患,尤其是在清洗不當的情況下。而住在鄉下的居民就沒有奢侈的布料可用了,他們轉而使用便宜又好找的玉米棒。據說直到廁紙問世后,還有人因其柔軟和方便的特質守著玉米棒不放。更有趣的是,在公元15—16世紀的法國,人們會用麻、蕾絲或羊毛擦拭。當然,高高在上的國王是決計不會親自動手的,他們會有專門的仆人,人稱“廁紙騎士”,為其高貴的屁屁服務。
而在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尤其是在中東等地區,伸左手握手會被認為是極其無禮的行為。因為人們過去(現在也有)都是用自己的左手作為有效善后工具——先用手指蘸水擦拭,然后再徹底洗凈雙手。有人說,這種做法比使用廁紙還要衛生呢!你怎么看?
我是個頑固派,比較保守,那些新奇的善后方法我用不來,也不打算嘗試,還是當廁紙的忠實用戶吧。
門鎖響動,老公一臉自責地空手而歸,嘆息道:“他們都是在超市開門前好早就等在那里的,我明天也一早就去。”
看來還是得靠我出馬。紙紙紙!我得趕緊做廁紙去了。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