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晴


摘要:以結構主義的思維方式來提高對海報設計的認識。簡述結構主義的起源、發展以及結構“整體性”、“轉換性”、“自我調節性”三大特征,總結了在海報設計中,各個要素對于海報構成的作用。以具體的海報設計作品為例,分析結構主義的特征是如何運用到海報的畫面結構之中;海報中各個要素的構成關系是如何與結構主義的三大特征相對應。進而得出,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能運用于海報設計。同時,通過理解海報中的結構主義特征也能幫助設計者更好地進行海報設計。
關鍵詞:結構主義 海報設計 方法論 整體性 轉換性 自我調節性
中圖分類號:J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5-0113-03
引言
在如今這個讀圖的時代,圖像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海報作為視覺信息傳遞的重要媒介,以天馬行空的創意、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力,吸引著眾人們的視線。隨著時代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海報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擴大,對于設計者而言,創作也變得更為復雜和多變。因此,將海報設計置于結構主義之下,分析、探索海報中的結構主義,對海報設計的理論和實踐都能帶來一定的幫助。
一、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中的“結構”出自拉丁文“struere(構成)”,指“部分構成整體”。結構主義的核心就是整體地看待事物,通過構成事物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來把握事物的本質。
(一)結構主義的起源和發展
結構主義誕生于20世紀初,通常以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語言學作為起源。索緒爾認為,在語言學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語言符號之間的組合關系,重點關注的是語言系統。在20世紀中期,法國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首次把結構主義方法運用到人類學領域的研究中。他把社會現象視為一種深層次的結構體系,采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探討蘊藏在具體社會活動現象背后的整體社會功能,尋找一種普遍又有效的思維結構和構成原則。到了20世紀60年代,結構主義思潮進入鼎盛時期,開始在西方流行。20世紀下半葉,結構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認知方法,也被越來越多的學科所運用,例如社會學、文學、藝術等各個學科領域,成為了一種常用的分析學科的研究方法。
(二)結構主義的三大特征
1968年,瑞士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出版了《結構主義》一書。在書中,他綜合歸納了從數理邏輯到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中的結構主義。他將結構主義定義成一種方法論,是一種“具有整體性的若干轉換規律組成的一個有自身調節性質的圖示體系”[1],并指出了結構的三種特征:整體性、轉換性和自我調節性。
1.整體性
整體性的特征存在于每個結構之中,是結構最為基本的特征。世界上的每個事物都是由諸多部分所構成的,各個部分通過一定的結構規律來構成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各個部分的組合并不是像一加一等于二這樣的普通相加關系,而是在每個部分的獨立性質之上所構建的一個整體。在結構主義中,整體性強調的不是結構中各個部分的存在或作用,強調的是各個部分間的關系所構成的整體作用。在結構之中,結構主義認為整體的性質大于部分性質的和。
2.轉換性
轉換性這一特征是基于整體性特征而出現的。在結構主義中,轉換性是結構構造整體規律的方式。皮亞杰認為,所有的結構都是一種能夠轉換的體系,因此轉換性特征在結構主義中尤為重要。結構主義強調,結構中的規律并不是永恒不變的靜止形式,而是通過轉換,不斷整理調整舊結構,形成新結構的過程,以此達到的“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
3.啟我調節性
結構的第三個特征是自我調節性。在結構中,結構可以通過內部動力進行自我調節,來實現滿足自身結構所需的性質。結構的自我調節特征也保證了,結構內每個部分的轉換都不會超出結構的邊界,以此來保持結構自身的守恒和封閉。與此同時,這種封閉也不會阻礙結構向更高一級的結構過渡,以子結構的形式加入到更大的母結構之中,完成結構的自我調節。
二、海報設計的構成要素
在海報設計中,海報主要由圖形、色彩和文字這三大要素構成。這三種要素對于海報而言,能直接影響整個設計的傳達效果,因此設計師需要對這三種要素進行合理地設計安排,來構建一個感觀良好的視覺整體,以展現自己的設計意圖,把所要表達的內容和信息傳遞給觀眾。將各個要素構成海報的過程對應到結構主義,就是一個構建結構的過程。
(一)圖形幫助結構轉化
圖形作為海報中的主體視覺,是最容易、最直接傳遞信息的要素,觀眾可以通過對圖形的解讀,來了解海報中所要表達的內容。因此,設計者往往會對圖形進行精心設計,在對圖形的設計中實現結構內容的轉化,借此體現更為豐富的海報含義,吸引人們的眼球。
(二)色彩豐富結構內涵
色彩作為海報設計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雖然其本身并不帶有情感意義,但在社會文化的不斷影響下,不同色彩的運用會讓人們產生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聯想。通過色彩要素在海報中的運用,能增強畫面沖擊力,同時也能幫助畫面傳遞出,除圖形和文字以外更多的信息,豐富海報內涵。
(三)文字輔助結構完整
文字在海報中作為一種符號,具有雙重性。—方面,文字作為信息傳遞的準確載體,能夠補充海報中圖形所不能傳達的信息;另—方面,文字也可以轉化成一種視覺圖形,通過圖形化的運用,在表達其自身含義的同時,還能擴展其作為圖形的內涵。
三、海報設計中結構主義特征的具體體現
1 934年,穆卡洛夫斯基提出可以將藝術作品視為一種特殊的結構,即把結構主義方法論運用到藝術作品的分析中。一個優秀的海報設計背后,一定隱藏著一個完善的結構,設計者可以通過運用這個結構,創作出優秀的海報作品,同時,觀眾也能通過這個結構,讀懂海報中所蘊藏的深刻內涵。
(一)福田繁雄正負形海報中的結構主義表現
在海報設計中,不同的視覺圖形代表著不同的信息語言,如何將這些圖形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則是設計師所面臨的難題。而結構,便是化解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皮亞杰在《結構主義》中提出,“結構是由種種轉換規律組成的體系”,由此映射到海報設計,在畫面中使用結構,不僅能把圖形納入到一個整體中,還能實現圖形間的轉換。正如福田繁雄的海報設計,他最常使用的是圖與底的正負圖形的結構。把正負形融入于精巧的結構之中,設計成一個有序的整體,通過整體結構來闡述圖形間關系。正形與負形在結構中的相互交融、不斷轉換,也正是結構主義中轉換性和自我調節特征的體現。
例如,福田繁雄在1975年為日本京王百貨所設計的宣傳海報(圖1)。在這個作品中,福田繁雄把女性與男性的腿部形象融合于一個整體,作為構成海報畫面的兩種主要形象。通過兩者間有序地交叉組合,以及黑、白兩色的大面積使用,讓觀眾自發地形成一種“圖與底”的視覺錯覺。當觀眾注意白色部分,畫面出現女性的腿;當觀眾注意黑色部分,則出現男性的腿。兩種圖形悄無聲息地,在這個正負形結構中實現了互相轉換。同時,黑、白兩種單色的運用,也有助于圖形在結構中“轉換性”的實現。
此外,還有海報《UCC咖啡館》(圖2)。福田繁雄以“手握咖啡杯”這一形象作為基礎圖形,進行正負形結構設計,讓方向相反的手在正負結構中進行轉換。同時,福田還對“手握咖啡杯”這一結構進行再整合,融入于漩渦狀的咖啡圖形中,通過畫面的結構安排,讓不同圖形發生層層轉換,也從視覺上呈現了一種結構的動態平衡。在這一海報的結構中,除了畫面所直觀展現的轉換性特征,還有隱藏的結構自我調節特征的體現。根據自我調節特征定義,結構具有邊界和封閉性,任何轉換都不會越過結構的邊界。因此,在《UCC咖啡館》海報中,無論是正負形間的“手握咖啡杯”的轉換,還是“手握咖啡杯”到“咖啡漩渦”的轉換,都處于福田繁雄所設計的、有關“咖啡”的畫面結構之中,結構在幫助視覺形象進行轉換的同時,還幫助畫面內容緊扣海報的主題,既點明了主題,也加強了海報的整體性。
在福田繁雄的正負形海報作品中,結構是隱藏在畫面之中的重要構成規律,結構中的每個部分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各個部分之間互相調節、轉換又整合,通過結構讓海報展現出一種變幻莫測又獨具魅力的風趣感。
(二)金特,凱澤同構海報中的結構主義表現
在結構主義語境下的海報設計,除了像福田繁雄一樣,利用設計圖形間的轉換結構,來作為構成海報的主要畫面。結構主義的轉換性特征還能體現在圖形整體意義上的轉換,例如金特,凱澤所擅長使用的同構設計方法。把不同的,但具有一定關聯性的多種形象通過同構的轉換規律融入到結構之中,使形象在具備其自身獨立內涵的同時,還能延展出結構的整體內涵。
金特.凱澤認為海報作為一種傳遞信息的中介,必須通過一定的視覺表現手法來傳遞主題和價值,即通過對海報畫面結構的組織來實現傳遞信息的目的。而同構的設計方法,便是一種明確又獨特的結構。例如作品《為什么和平還未實現》(圖3),金特,凱澤在不改變鴿子的大輪廓外形情況下,把骷髏巧妙的融入鴿子形象之中,組成一個全新的形象,讓觀眾在不感到突兀的同時,產生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結構的轉換性,讓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在結構的內部進行了轉換:調整舊結構,也就是畫面中原本鴿子和骷髏所分別代表的“和平”、“死亡”的兩種含義,轉換成為一種新的結構,即鴿子與骷髏的拼接所帶來的“和平與死亡”這一整體的、對立關系的表達。同時,在這個畫面結構中,視覺形象的意義從單一到整體對立關系的提升,也體現了結構主義整體性中“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再如作品《法蘭克福爵士樂》(圖4),金特·凱澤把樂器小號作為主體形象,將生長的樹干作為主體形象的肌理。通過“小號一生長的樹一小號和生長的樹”這個結構,實現了視覺元素在意義層面的轉化:從“小號一爵士樂”、“生長的樹一生機”轉換成金特,凱澤最終所要表達的“爵士樂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狀態”。整個畫面還采用了黃綠色調,也賦予了畫面生機勃勃的氣息。以上多種視覺形象在意義上的層層轉化,都是轉換性中“結構是一種從簡單到復雜,不斷轉化完善過程”的完美體現。
金特,凱澤運用同構這種創造性的結構,對圖形進行拼貼和嫁接,構造全新的視覺形象,把“外在形式”和“內在結構”相對應,利用結構主義的思維方式,讓畫面產生多層次的意義,創造出非凡的意境,以及設計情感和思想的傳達。
(三)卓斯樂爵士樂海報中的結構主義表現
在結構主義的方法論中,最先強調的是結構的“整體性”特征。整體性對于認識事物和組織事物而言,都是一個具有一定高度的觀察視角。將結構主義的整體性對應到海報設計中,便是海報畫面的整體,即在海報設計中,無論是點、線、面的構成,還是圖形、色彩、文字,每一個元素都是畫面結構的一部分,不能孤立的存在,各個元素間的轉換和調節也是發生于整體的結構之中,目的是營造一種整體性的氛圍。
尼古拉斯,卓斯樂所設計的音樂節海報,正是結構主義整體性特征在海報設計中的完美表達。例如,Willisau爵士樂音樂節海報之一(圖5),卓斯樂用雜亂的線條作為海報的主要視覺語言,以一種抽象的表達方式來構成海報。整個畫面看似是無序的線條,但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這些線條便以一種歡快的節奏,組織成一個演奏著樂器的抽象人物形象。左側本該是傳遞音樂節信息的文字,也通過設計,動感地排列著。這些字符,在傳遞必要的信息以外,還被納入到畫面的整體結構之中,把字符轉換成律動的爵士樂音符的象征,營造出一種歡樂的整體氛圍。各個元素通過整合,形成一種看似雜亂、實則有序的畫面結構。
同樣的,在2000年的音樂節海報中,卓斯樂也運用了相同的畫面組織結構(圖6)。整個畫面由各種不規則的黑色墨點組成,但從整體上,能看出是五個吹著樂器的演奏者形象。此外,除了結構整體性的反映,海報還反映了結構的自我調節特征。結構主義的自我調節特征中有提到,結構是一個具有層次的體系,“每一個成分對于比它高級的形式來說都是內容,而對于比它低級的成分來說是形式”。反映到這個畫面結構中,抽象的“墨點人對于整體畫面來說是內容,對于墨點而言便是一種組織形式。畫面里的墨點在這結構中實現了自我調節和轉換,達到海報想要傳達的“歡樂的爵士樂音樂節”的目的。與之類似,還有卓斯樂所設計的其他音樂節海報(圖7),都能看出其海報中所展現的結構主義三大特征。
卓斯樂將聽覺視覺化,把音樂的節奏韻律轉化成律動的點、線、面,以一種重復、有節奏的結構規律,以及整體性的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結構。通過對海報中隱藏結構的設計,實現音樂節奏韻律的視覺化表達。
結論
正如皮亞杰在《結構主義》一書的結論中寫道,“結構主義主要是一種方法”,是一種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維方式。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于其自身,而是各個事物之間的、整體的一種關系。獨立的事物個體本身并無多大的意義,只有和其他事物同處于一個結構之中,才會有更多意義的體現。
在海報設計中也是如此,設計者通過對畫面元素的精心組織,將各個元素依據一定的構成規律,納入到一個整體的結構之中,各個元素通過在這個結構中不斷調節、轉換,進行層層解碼,來反映出設計者所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基于上文,分析了結構主義特征在海報中的體現,可以得出:第一,結構主義的“整體性”、“轉換性”、“自我調節性”特征和思考方法,是我們了解事物構成規律的一種重要思考方式;第二,海報設計從本質上而言也是一個結構的設計過程,作為一個完整的結構,海報設計應遵循結構的三大特征;第三,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能夠有效地分析優秀設計作品,透過作品表面,認識其本質的結構,同時,利用結構主義特征能更好的幫助設計實踐的進行。.
參考文獻
[1][瑞士]皮亞杰,倪連生、王琳譯結構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夏基松,現代西方哲學(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郭紅秀,談招貼設計的三大要素[J]現代裝飾(理論),2011 (11):37-38
[4]袁雪瑤,劉淑娟,福田繁雄海報的設計方法研究[J]設計2019,32 (08):96-97
[5]宗誠,耿舒暢,律動的構成 ——淡尼古拉斯卓斯樂海報設計表現形式[J]美與時代(上),2017 (09):48-50
[6]吳衛,付洋璐探究“魯賓杯”與圖底反轉中的視覺魔術[J]設計,2016 (07):148-150
[7]游佳,福田繁雄招貼設計方法研究[J]設計,2015 (1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