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春霞 高妍
成長在中國轟然崛起的新時代,森特是幸運者。
加入世貿組織、高鐵大發展、機場大建設……時代大發展的背景之下,無數民營企業應運而生,破浪前行。森特就是這樣一家企業。
而能夠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做到與時代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森特更是實力者。
森特,全稱森特士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立19年,即成長為國內金屬屋墻面圍護系統行業龍頭企業,下設9家子公司、16家分公司,累計承建工程超過2100個工程,承建目前國內60%以上合資品牌汽車廠的圍護系統,及80%以上國內省會城市在建機場屋面系統……
近年又布局環保產業,瞄準環保土壤修復專用設備制造,大力投資,大膽創新,在綠水青山中開辟出了新的“戰場”。
這19年發生了什么,讓森特成為了森特?
生而逢時,風起揚帆
英國《金融時報》曾載:“自1978年以來,中國企業有三次創業的高潮點,分別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森特創立于2001年。這一年7月,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這一年10月,中國首次主辦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這一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這一年,體育、政治、經濟三樁大事,向世界釋放同一個信號:中國來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與機緣。能踩在國運之上,抓住這難得機緣,又走到今天的人不多,劉愛森便是其中一個。
2001年,劉愛森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創辦了森特士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創業征程,金屬圍護就是他選定的“戰場”。1996年到1998年,劉愛森曾在國外工作,就是在那段時間接觸到了金屬圍護這個行業。“當時,國內工業廠房建筑仍然采用混凝土排架結構的傳統方式,金屬圍護的國際主流建設方式逐漸在國內興起,而國內金屬圍護市場被外企壟斷。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1998年底,劉愛森回國。3年后,憑著當初在海外積累的先進理念、技術與經驗,劉愛森帶著10多個人,攥著200多萬啟動資金,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扎下了根。
外企的長期壟斷、不斷變幻的市場環境、作為行業“新人”的生澀……初創時的一切都格外艱難。
而劉愛森硬是憑借著過硬的專業知識、先進的技術,以及不屈不撓的精神,拿下了諾基亞廠房項目,也正式打開了森特在國內金屬圍護市場的大門,從此一路狂奔。
突破!再突破!
森特的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創業第5年,2006年,森特的市場占有率便超過了外資企業。2008年,市場占有率做到國內第一。
2016年,森特股份在上海交易所掛牌上市。到今天,森特的金屬屋面圍護系統已遍及全國各地——國內60%以上的合資品牌汽車廠、80%以上省會城市在建機場的屋面圍護系統,累計工程超過2100個、建筑面積達10000萬平方米。
一家企業在一個行業做到森特這個程度,難免遭遇各方的探究:他們到底怎么做到的?采訪中,劉愛森坦然回應:“我們能走到今天,一是趕上了國家大發展的好時候,二是企業自身一直非常注重技術創新,擁有了別人做不了的核心技術。”
如果說國家政策、時代發展是國家給每個企業提供的舞臺,那么核心技術便是使不同企業成為自己的“金剛鉆”。
那么,森特的“金剛鉆”是什么?
·“通長無搭接”設備及創造性的打膠技術
當時,外資企業的做法是將原材料在工廠進行加工,再將制作成型的材料從工廠運輸到項目施工現場。
受運輸能力及搬運能力限制,金屬圍護材料最長只能做到12米,這就決定了安裝過程中必須要進行搭接,而再穩妥的搭接也難以避免漏水隱患。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森特開始探索金屬圍護加工設備小型化的新思路。經過與臺灣一家發電機企業合作,成功開發出功率足夠大的小型化加工設備,并將設備安在集裝箱內。如此一來,設備便可跟著集裝箱隨意移動,所生產的產品規格將不再受制于運輸條件及搬運能力。
他們把安裝在集裝箱里的加工設備和原材料運到施工現場,再根據不同工程的需求,現場加工出“通長”的金屬板,邊生產邊安裝,最長可加工到120多米。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在建設過程中減少搭接環節,杜絕了漏水隱患,還節省了原材料,節約了時間,加快了建設速度。
這絕對稱得上“巧思”。而這一“巧思”也成了之后森特做工程的一個特色,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同時,森特在反復試驗中發現,通過在鋼板咬合處注入暗膠,可以大大提升材料的防漏、防老化性能。
設備小型化、集裝箱化,“通長無搭接”的金屬板,創新型的打膠方式……正是這些在工程中細細琢磨出的“巧思”,幫助森特完成了一個個工程中的不漏水屋面體系,并逐步在國內金屬圍護領域站穩了腳跟。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開始在行業里擁有姓名,并在迅猛發展中打破了國內金屬圍護市場長久以來的外資壟斷。
·引進新型金屬復合板生產線
2007年,森特再出大動作。
傳統復合板以聚氨酯、巖棉復合板為主,為了獲得更高性能的材料產品,森特引進了國內第一條玻璃絲綿、巖棉復合板生產線,填補了該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空白。
此后,他們又結合國內市場需求及材料進行了二次開發,將聚氨酯復合板的生產工藝與巖棉、玻璃絲棉復合板的生產工藝相結合,首創聚氨酯封邊巖棉板、玻璃絲棉板,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提高了產品平整和密封性,解決了行業的一大難題。新產品的出現,對當時的市場結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引領了整個行業的提升與發展。
·推出新型抗風揭防滲漏屋面系統
近年,機場航站樓屋面被強風掀翻的新聞屢見報端,成為一大隱患。作為專業的金屬圍護系統提供商,森特早已關注到這一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森特研發團隊和技術人員深入研究產品性能、不同地理區域風、雨、雪等氣候特點,并走出國門到國外尋找先進的技術和產品。
2012年,他們從多震、多雨雪、多臺風的日本引進了66H屋面系統,并經二次改良、研發,終于在國內成功推出了可以抵抗18級以上臺風的66H抗風揭防滲漏屋面體系。
這一體產品體系共包括9層,從下到上分別為穿孔壓型鋼板、無紡布、吸音玻璃棉、PE隔汽膜、兩層巖棉、TPO柔性防水層、66H屋面板、裝飾鋁板。目前,該系統已申請多項專利,并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珠海長隆海洋科學館等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劉愛森說,正是這三項圍繞核心技術的突破,幫助森特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從主動出擊到持續發力的跨越式發展。
一體化與個性化的融合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鳳凰”騰飛,壯我國威。
整個機場最亮眼的金屬屋面工程,就由森特承建。整個金屬屋面工程包括近150萬噸的次結構工程、30多萬平方米的屋面系統工程和屋面裝飾板及檐口蜂窩板工程。
這是森特至今承建的難度最大的單項工程。巨大的壓力撲面而來,好在有十幾年積累的核心技術支撐,有近千項工程管理與實施經驗打底,森特扛住了。他們與設計院的合作伙伴們一起,廣泛研究、充分討論、反復調整,最終將66H抗風揭防滲漏屋面體系成功應用,完成了大興國際機場金屬屋面抗臺風18級的任務要求,可在未來百年之中不受風掀、滲漏難題困擾。
高技術、高標準、高要求,“森特品質”再一次被完美呈現于世人眼前,就像他們多年堅持把每一個工程都打造成金字招牌一樣。
如今,這金字招牌已遍布全國各地,覆蓋機場、火車站、會展中心、商業展館、文體場館等公共建筑,以及航空航天、汽車、電子電器、物流、機械、電力、化工冶金等工業建筑。
獎勵與榮譽也紛至沓來。屢獲“魯班獎”“金禹獎”等行業大獎之外,森特還在近兩年獲得“2019北京民營企業百強”“2019北京民企社會責任百強”“暢融先鋒企業”“科技創新企業”“2018年度生產力促進獎(創新發展)”“全國金屬圍護系統行業十強”等眾多榮譽。
為什么森特能夠在機場建設領域獲得如此高的市場占比?贏得如此廣泛的認可與肯定?
不僅是因為技術優越、實力過硬,更因為他們能夠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能夠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服務方案。
“我們最開始是引進國外的技術和產品,要想在外資壟斷的市場上立足,就必須走跟他們不一樣的路子。”森特集團副總裁葉淵介紹,提供一體化服務,這是森特在創立之初就確定的發展理念。技術咨詢、方案優化、工程設計,以及后續的生產、加工、安裝、售后,如此“一條龍”服務的運營模式,也是森特的特色之一。
森特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個性化服務、“量體裁衣”。“建筑金屬圍護系統如同建筑的外衣,除滿足建筑使用功能外還兼具展示企業文化、體現建筑設計理念等作用,不同客戶對材料、板型、色彩搭配、細節設計等均有不同要求,行業具有定制化程度高的特點,因此圍護企業需要具備‘量體裁衣的個性化定制能力。”
而森特,也已經在多年的項目錘煉中,形成了適合不同客戶的多套解決方案,能夠根據建筑功能、客戶的企業文化推薦適宜的解決方案。
一切都很順利。就在大家以為森特會一直這樣走下去的時候,劉愛森選擇了開辟新的“戰場”——環保產業。
綠水青山再一程
在森特的展覽室,有4個裝著土壤樣品的玻璃瓶,雞蛋形狀,手掌大小。瓶子上的標簽分別顯示:土壤修復前(2018年)、土壤修復后。
這些土壤樣品來自京西的首鋼焦化廠退役廠區。在近百年的生產運營過程中,這片土地積聚了大量有機復合污染物。
老廠房要煥發新生機,無論是融合冬奧元素,還是打造生態休閑區,首先要做的就是污染場地的修復工作。
經過論證,首鋼放棄了將土壤進行深挖運走的方案,決定采取原位修復的方法。
“當時很多公司參加了投標測試,大家要在規定時間里完成土壤修復工作,達到要求的檢測標準,成功者中標。最后只有我們一家成功了。”葉淵介紹。
他們采用了從德國自主引進的原位燃氣熱脫附技術與設備,在不開挖、不動土、不倒運的情況下,實現治理深度達100米,加熱溫度從0度上升到430度,有效分解和抽提污染物,只用了短短50天時間就完成了相關地塊的修復工作。
經北京環科院對治理完成后的土壤進行檢測發現,土壤污染去除率幾乎達到100%,實現污染物“源清除”。
2018年底,森特完成工程修復目標,順利通過驗收。該項目是全國最大采用原位熱脫附技術修復治理的污染場地項目,對于生產環境復雜的老工業產區實施大規模的土壤修復工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2019年十一期間,首鋼遺址公園開始接待游人。再過兩年,2022年冬奧會的部分比賽也將在這里舉辦。曾經的鋼鐵叢林因為創新科技的注入逐步煥發新生。
這只是森特所開展的土壤修復項目中的一個。而還綠水青山原本的模樣,正是森特布局環保產業的初衷。
“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覺得環保產業在‘五位一體發展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環。改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實現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我們很看好環保這個產業。”劉愛森這樣解釋森特跨行業布局的理由。
“跨界”,來真的!
其實早在2010年,森特集團就進入了噪聲治理領域。
降聲降噪是圍護系統的附加功能,森特早有關注。決定在這一領域深挖之后,森特即建立了專業的研發設計中心和實驗室,組建了研發團隊,引進了復合隔吸聲屏障板的自動化連續生產線,吸收了高速鐵路聲屏障板技術,并很快推出了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復合隔吸聲屏障板。
經過不斷的迭代升級,外覆式聲屏障也已經問世并應用到地鐵、高鐵沿線的噪聲處理當中。目前,森特已成為國內鐵路和市政道路噪聲治理領域的主要解決方案提供商,獲得用戶一致好評。
如果說噪聲治理還可能被視為森特站在金屬圍護邊界上的小心“試探”,那么首鋼污染土壤修復項目,就是真正意義上在環保產業的“跨界”。這個項目,讓森特在土壤修復治理領域打響了名號,也讓大家都知道,他們的“跨界”是認真的。
其實只要稍微關注森特的動向,就知道他們在“跨界”環保產業這件事上,從來沒有玩虛的。
初入土壤修復行業,森特就與世界排名前三、歐洲排名第一的工程修復公司——德國旭普林公司搭上了線。他們先后投入3億人民幣,花重金引進了以原位熱脫附技術為代表的23項土壤修復治理核心技術與先進設備,從而在國內市場競爭中占據技術優勢。
劉愛森深深懂得核心技術與設備國產化的重要性,因此布局環保產業不久,他就決定大力推進高端環保設備國產化。2018年10月,森特與旭普林達成合作協議,在國內建立了高端環保設備制造基地,推進相關設備國產化落地。
到今天,森特已經完成了核心設備國產化的關鍵步驟。一旦落地,將打破國外廠家的技術和價格壟斷,避免整機設備和備件價格攀升,同時降低采購及運行成本,大幅度縮短供貨周期。
旭普林之外,森特還與日本JFE公司達成合作,共同開展土壤修復中使用的生物制劑和化學制劑的研究。
積極與國外大型企業合作的同時,森特在國內也加快了產學研一體化進程——與北京化工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土壤修復治理實驗室,推動技術交流、研發、轉化及本土化;參與生態環境部規劃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上海大學等多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與課題研究,摸索行業前沿技術;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合作開展“課外實踐課堂”、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森特學院,全面開展相關專業方向高端人才的培養……
外借強力內修功,森特在環保領域越走越遠。到今天,森特的環保產業已經形成了以土壤與地下水治理、噪聲治理、礦山災害治理為主的三大業務板塊。在環境修復領域,更是打造出了涵蓋土壤與地下水治理工程施工、設備一體化服務、場地污染調查及風險評估、技術咨詢服務、新型修復材料研發、在產企業監測等方向的產業集群,可提供研發、場調、方案及風評、修復治理、監控、制造的系統化服務。一手金屬圍護,一手環保修復,“雙主業”發展的森特走得更穩、更扎實。
“雙主業”的創新突進
劉愛森從未把森特當作一家簡單的做工程的企業,而是將其擺在高新技術企業的位置。
他們不僅拿到了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鋼結構設計甲級、鋼結構總承包壹級、鋼結構工程專業承包壹級資質、建筑金屬屋(墻)面設計與施工特級、環保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地質災害勘察甲級、地質災害設計甲級、地質災害施工甲級和地理測繪甲級等多項行業最高級別資質證書,更在多年的積累過程中,擁有了自己的專利集群。截止2019年5月12日,森特擁有有效專利共計134項,其中發明專利38項,實用新型專利87項,外觀設計專利9項。同時,他們不僅打造出了一支經驗豐富、結構合理、長期穩定的設計與工程管理團隊,而且引進和培養了技術人員超600人,占員工人數50%以上,保證了人才隊伍的延續與承繼。
無論資質,還是專利掌握、人才培養,都是為創新的落地打基礎。森特始終將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一方面探索行業發展新的制高點,積極研發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另一方面,則將目光集中在新領域的開辟上。
現在,屋面新材料的研發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智能屋面則已顯露“身影”。智能屋面系統是森特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開發的新型產品。該系統基于互聯網技術、5G及云計算技術,集金屬屋面面板監測系統、集水井監測系統、氣候監測系統于一體,并通過移動端應用,對屋面板變形、積水、風壓等情況實現實時檢測和監控。
智能金屬屋面,是傳統的建筑金屬圍護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結晶,其成功研發是建筑金屬圍護領域質的飛躍,其應用和推廣將打破傳統行業的勞動密集型模式,推動產業的智能化、科技化發展。
同時,基于66H屋面系統的智能化屋面系統也在加緊研發中。環保領域,環保設備生產國產化和量產化進程在逐步推進中,土壤與地下水治理、噪聲治理、礦山災害治理等各項業務能力也在不斷完善。未來,創新仍然是主基調。“在保證‘雙主業穩健的同時,向環保方向傾斜,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技術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劉愛森表示。
藍圖已繪就,戰鼓正擂響。我們期待著,森特這個“幸運者+實力者”,在祖國大發展的背景下,成就金屬圍護新標桿,譜出綠水青山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