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悅 金美滋 戴妍 許宵 王亞辰



【摘? 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循環農業所受到的關注日益增加。生態循環農業是一種更為環保的生產方式,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入相關技術,其對環境更友好,強調綠色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評價體系,生態循環農業,多因素評分法
1.國內發展的現狀
基于各種農藥化肥的農業生產曾經產生過巨大效益,利益驅使下,農藥被無節制地肆意使用,其內含的有毒物質隨之進入土壤破壞生態循環體系,土地鹽堿化、水體污染等等問題日愈嚴重,使得環境受到的損壞朝不可逆方向不斷演變,解決農業生產問題亟不可待。土地資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一旦遭到破壞,短時間很難完成自我修復,而早前農藥化肥的大批使用使得土地的質量不斷下降。生態循環農業理念的引進,可以說是一陣“及時雨”,其基本觀點是循環可持續,利用各區域土地資源的不同的特性因地制宜,形成多位一體的復合循環農業模式,對我國農業綠色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生態循環模式具有多樣性、持續性、綜合性、高效性等的特點,依據各個地區的特性制定相適應的農業生產計劃,因地制宜,而不是千篇一律,同時協調好當地各種產業的平衡,形成多位一體的復合循環模式,有效地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生產的效率。
但目前國內廣大農民對生態循環意識較為薄弱,通常還只顧眼前利益,相關部門的宣傳普及力度還不夠;生態循環農業的運行需要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且見效期長,僅靠農民個體的力量還遠遠不夠,但目前政府的投入和實際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目前主要是個體從事農業生產,規模小,環保意識弱,加上缺乏專門的回收機構,使得農業廢棄物的回收比較困難,廢棄物回收率較低。
2.評價體系的建立
近年來,以縣級為單位的各試點取得不錯成績,各個典型模式百花齊放,但如何系統全面地評價其生態循環農業的工作,則需建立一套客觀科學的評級體系,用于比較不同地區不同模式的優劣,尋找問題并予以解決。
生態農業的綜合效益包含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只有三方面效益達到高度統一,生態農業的工作才有效,建立體系時應從生態、經濟、社會三個層面入手;農業行業受自然條件和宏觀調控影響較大,評價時需將生態系統和宏觀條件相結合,充分考慮農業系統的整體性。此外,循環農業的評價還應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原則、“再利用(Reuse)”原則和“資源化(Recycle)”原則:減量化是指以不影響基本農業產量為前提,對投入的資源進行最大程度地減少,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利用是指復合循環過程中產生的產品或半成品再次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有效地節約資源;資源化是指將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再造,使之成為潛在資源,形成資源的閉合式良性循環,最大程度地減小對環境的破壞。
選擇評價指標,首先應以實現目標為導向,遵循科學系統全面的要求,各指標應相互聯系、配合,又相互獨立,綜合反映當地的生態農業情況;其次評價指標應具備可比性,包含時間和空間的可比,要適用于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比較,這需要從個體的特殊性質中提煉出廣泛使用的普遍性質;再次評價指標應可計量,能切實可行,不空泛,便于理解;最后評價指標應保持動態性,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開放系統,不僅要評價一個時點,還要考察發展趨勢。
根據以上原則和相關性,選定的評價體系如下圖所示:
3.案例分析
本文選取高郵地區為例,進行指標的選擇和評價。高郵位于大運河畔,擁有淡水量富足的高郵湖,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其采用的生態循環模式主要為“稻+N”復合種養模式,其中最具當地特色的為“稻+蝦”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稻蝦共作”模式就是在種植水稻的田間放養一定量的小龍蝦,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生長、以廢補缺、化害為利的互利共生狀態,實現了“田面種稻,水體養蝦,蝦糞肥田,稻蝦共生”的效果,不僅有效增加小龍蝦的生長周期,提高小龍蝦的產量和質量,而且小龍蝦的排泄物還可以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必需的有機物質,該模式有效緩解兩大產業之間的矛盾,使得水稻種植和龍蝦養殖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大大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和生產率。本文采用多因素評分法,首先將循環農業以生態、經濟、社會三個角度劃分為多種因素的組合,其次按照每種因素對生態循環農業重要性和影響力度的大小確定不同的權重,再次按高郵地區各因素發展水平確定具體的評分,最后將評分相加確定最終的評分。步驟一:選定影響因素,已在上文予以確定,不再贅述,需注意點的為統一影響因素為積極因素,方便賦分。步驟二:確定權重,本文采用專家分析法,加權平均求得如下結果:
步驟三:對指標進行賦分,按1-10檔賦分,積極因素“1”為最差,“10”為最佳,按高郵地區的相應指標發展程度進行賦分,同時結合專家分析法,對賦分結果加權平均得結果如下表所示:
步驟四:將權重和指標分值進行相乘并加總得出最后分值(保留兩位小數),如下所示:
此套評價方法滿分為10分,高郵地區最后總分為6.43分,超過平均分,總體來看高郵地區的生態循環模式相對有成效,值得借鑒其精華部分。
4.結束語
近年來,生態循環農業逐漸步入大眾視野,專業化和規模化程度持續提高,因此建立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生態循環農業評價體系十分有必要,其適用于各類農業生態系統,簡便易行。與傳統單一地比較經濟效益方式不同,評價體系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未曾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客觀全面地評價當地循環農業建設的情況,更符合當下綠色可持續地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馮富帥.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及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08):138-139.
[2]蔣磊.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對策探討[J].吉林蔬菜,2019(04):93-94.
[3]張立超. 中國循環農業發展評價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2011.
[4]李洪澤,朱孔來.生態農業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J].中國林業經濟,2007(05):19-22+38.
[5]韓偉豪,張長青,馬延東.稻蝦共作種養生態農業模式及技術應用探究[J].湖北農機化,2019(14):31.
項目信息:河海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業循環模式研究——以高郵市為例”,項目編號201910294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