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東
【摘? 要】目前我國經濟體量已經占據世界第二的重要位置,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業務開展,個人對外投資等經濟活動越來越頻繁,為了理順復雜多面的經濟關系,逐一規范經濟行為,鼓勵合法經濟交易,經濟法的地位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各級組織對經濟法的需求也越來越細致。非上市公司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與者,由于其先天缺陷,導致股權定價一直以來均存在較大困難。本文重點圍繞該問題討論了現行經濟法框架下的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遞延納稅問題。
【關鍵詞】經濟法;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
引言
經濟法相對于其他法律有其特殊的發展歷程,在國外發展相對較早,但在國內起步較晚。從歷史資料來看,18世紀開始部分書籍中已經出現了“經濟法”的術語,現如今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觀點認為,經濟法是從資本主義階段,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自由競爭階段開始發展的。伴隨著改革開放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目前國內比較廣為認可的一種闡述是從整體層面給出的解釋。
1.經濟法的基本理論
1.1經濟法概念
經濟法是從國家總體層面上,對日常經濟活動的規范和約束,是對整體市場經濟活動的一種人為干預的法律產物,嚴格意義上講屬于一種社會本位法,是國家整體法律體系的重要一部分。
經濟法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商品經濟進行調整和規范的系統的、綜合的法律部門。經濟法在社會經濟中的主要作用是調整和再分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同時,經濟法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規范和協調各種勞動關系的法律依據。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各種法律規范相比,經濟法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相當于憲法,在我國社會中的作用是一種普遍的法律規范和規范性規定。因此,可以說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1.2經濟法分類
經濟法是全面、系統、綜合地調整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的法律部門,總體可分為以下分類:
(1)按照調節經濟關系原則:有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2)按照干預經濟關系原則:有證券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票據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房地產法等。
(3)按照調控經濟關系:這方面的法律包括財政法、稅法、計劃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
(4)按照規范經濟關系原則:有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產品質量法。
1.3經濟法的主要特征
經濟法與其他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經濟法體現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目的。經濟法的產生天然帶有國家干預經濟的基因。它始終注重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開展經濟活動,確保經濟關系的正確建立和有序推進,形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2)經濟法體現了社會責任本位訴求。與其他傳統法相比,經濟法在調整整個社會與個體的關系方面有著自己的主導思想,是以社會利益為基礎的“社會責任本位法”。無論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還是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必須處理和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
(3)經濟法體現了發達商品經濟的規律。只有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規律才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此經濟規律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4)經濟法體現了調整經濟的目的。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是使社會整體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重大影響。
1.4稅法的發展現狀
稅法屬于經濟法框架下的調控經濟的法律,充分體現了社會責任本位法的地位,是對經濟利益的再分配和再調節。
根據黨中央審議通過的《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實施意見》,現行稅收暫行條例正按照計劃修改上升為法律。截至目前,我國正在施行的18個稅種中,已制定法律的有9個。特別是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以來,僅2019年全年減稅降費超過2.3萬億元,超過GDP的2%。據測算,減稅降費拉動2019年當年GDP增長0.8個百分點,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5個百分點,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個百分點,為保持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2.非上市公司的定價問題
非上市公司是一個相對概念,一般是指其股份沒有上市和沒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公司統稱。由于公司上市有一定的要求,也有一些規模類型的公司不能上市,因此,在市場上非上市公司相對占多數。
2.1非上市公司主要類型
非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合伙企業、獨資公司、有限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等組織形式,但根據我國《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公司一般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2公司設立方式區別
非上市股份公司是相對于上市股份公司而言的。上市公司是公開發行股票并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公司,非上市股份公司有發起設立和募集設立兩種方式。有限公司是由股東共同出資設立的,可以理解為發起設立,有限公司不能公開募集。
2.3非上市公司股權價格確認問題
由于非上市公司的先天缺陷,導致無法從公開市場獲得股權定價依據。與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公司在制定員工持股和經理層收購計劃時,沒有相應的股票市場價格作為定價依據。在資本市場較為發達的國家,非上市公司通常采用對企業價值進行專業評估的方法來確定企業每股的內在價值,并以此作為股權銷售價格的依據。國內一些非上市公司在實施職工持股和經理層收購計劃時,股價的確定一般以每股凈資產為基礎進行部分溢價已成為一種較為普遍使用的方式。
3.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遞延納稅政策
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式相對靈活,現行實踐中的股權激勵的模式和方法很多,主要分為折價購買、獎勵贈與、技術入股、期權、限制性股權、業績股權、分紅權等。
3.1非上市公司股票期權、股權期權、限制性股票和股權獎勵實行遞延納稅政策
非上市公司授予本公司員工的股票期權、股權期權、限制性股票和股權獎勵,符合規定條件的,經向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可實行遞延納稅政策,即員工在取得股權激勵時可暫不納稅,遞延至轉讓該股權時納稅;股權轉讓時,按照股權轉讓收入減除股權取得成本以及合理稅費后的差額,適用“財產轉讓所得”項目,按照20%的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股權轉讓時,股票(權)期權取得成本按行權價確定,限制性股票取得成本按實際出資額確定,股權獎勵取得成本為零。
3.2享受遞延納稅政策的前提條件。
一是享受遞延納稅政策的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屬于境內居民企業的股權激勵計劃。 (2)股權激勵計劃經公司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未設股東(大)會的國有單位,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核批準。股權激勵計劃應列明激勵目的、對象、標的、有效期、各類價格的確定方法、激勵對象獲取權益的條件、程序等。(3)激勵標的應為境內居民企業的本公司股權。股權獎勵的標的可以是技術成果投資入股到其他境內居民企業所取得的股權。激勵標的股票(權)包括通過增發、大股東直接讓渡以及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合理方式授予激勵對象的股票(權)。(4)激勵對象應為公司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決定的技術骨干和高級管理人員,激勵對象人數累計不得超過本公司最近6個月在職職工平均人數的30%。(5)股票(權)期權自授予日起應持有滿3年,且自行權日起持有滿1年;限制性股票自授予日起應持有滿3年,且解禁后持有滿1年;股權獎勵自獲得獎勵之日起應持有滿3年。上述時間條件須在股權激勵計劃中列明。(6)股票(權)期權自授予日至行權日的時間不得超過10年。(7)實施股權獎勵的公司及其獎勵股權標的公司所屬行業均不屬于《股權獎勵稅收優惠政策限制性行業目錄》范圍。公司所屬行業按公司上一納稅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占比最高的行業確定。
二是上述所稱股票(權)期權是指公司給予激勵對象在一定期限內以事先約定的價格購買本公司股票(權)的權利;所稱限制性股票是指公司按照預先確定的條件授予激勵對象一定數量的本公司股權,激勵對象只有工作年限或業績目標符合股權激勵計劃規定條件的才可以處置該股權;所稱股權獎勵是指企業無償授予激勵對象一定份額的股權或一定數量的股份。
三是遞延納稅期間公司情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前提條件中的第4至6項規定的,不得享受遞延納稅優惠,應按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筆者在實踐中發現,由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定價在實際操作層面缺乏可操作的執行依據,從而導致上述各地免稅政策在實際執行時仍然面臨較大困難,后續仍需行業專家研究提出具體的實際執行層面的解決方案,進而促進經濟法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鋮, 朱恭平. 簡析新個人所得稅法實施后相關業務稅務處理[J]. 財務與會計, 2019(13).
[2]臧健.經濟法在依法治國中的價值分析[J].法制博覽, 2018, 000(001):156.
[3]黃龍.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案模式研究[J].資本市場, 2011(08):115-116.
作者簡介:劉建東(1981.11--),男,漢族,碩士,山東人,高級會計師,注冊稅務師,從事經濟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