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加快推進蘇北農房改善側記"/>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姜瑾華/本刊記者
沈建華/江蘇省農產品品牌發展中心

鹽城市鹽都區鹽瀆街道花吉村新型農村社區
蘇北的春天,岸堤柳綠,阡陌花紅。一排排寬敞明亮的新居替代了陳舊的農房,一片片精心打造的新型農村社區與田野、河流匯成靚麗風景,一個個彰顯特色的配套產業勃發生機……圓了“安居夢”的村民笑逐顏開,逐步過上讓城里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
蘇北農民住房改善,是江蘇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關于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部署中重點強調的3件事之一。2018年9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意見》,啟動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意見》明確,到2020年,完成蘇北地區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2022年,蘇北地區建成一批具有活力的新型農村社區;2035年,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全面改善,城鄉空間布局全面優化,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一年多來,“決不讓群眾住著危房‘被小康’”成為各地的生動實踐,廣袤的蘇北大地千村競秀,為農民送上一份份“幸福套餐”。
2018年的調查顯示,蘇北僅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農房就有近50萬例,其中大多數是年代久、面積小、質量差的單磚房,甚至還有危房。居者優其屋,為了補上這塊短板,江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放在城鎮化進程的大局下謀劃。蘇北各市縣(區)紛紛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年度實施方案”,加快推進農房改善,2019年全面完成10萬戶蘇北農房改善年度任務,2020年還要完成蘇北10萬戶農民住房條件改善。
重民意,量身定制“個性化”。改善住房條件,農民群眾是直接受益者,也是重要參與者。江蘇要求各地在農房改善中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和個體權利,滿足農民群眾的不同需求,堅決防止出現農民“被上樓”“被改善”現象發生。蘇北各地在農房改善過程中,堅持把突出農民主體地位、保障農民權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拆不拆、搬不搬,群眾說了算;怎么補、補多少,全部公示上墻;房屋建哪里、如何建,交給群眾比選……從建房選址、戶型設計到建設施工、后期管理,
“尊重農民意愿”貫穿于農房改善工作的各個環節。鹽城市堅持以縣定策,因村施策,一戶一策。高新區鹽瀆街道花吉村屬于集聚提升型村莊,規劃集聚334戶,其中老村改造96戶,新村建設238戶。目前新村一期已建成,粉墻黛瓦、飛檐套窗、竹籬小院,美麗如畫。新老村莊一河之隔,風格協調,共建共享污水處理、管道燃氣等基礎設施以及衛生室等公共服務項目。徐州市睢寧縣在全縣范圍內打造了向規劃居住點集中的高黨模式、向鎮區集中的雙溝模式、舊村改造的鯉魚山模式。各地妙招迭出,最大限度為農民群眾提供“個性化”量身定制:豐縣順河鎮岳莊村為了滿足不同農戶的居住需求,建設了幾十間“老人房”,這些“老人房”都在1樓,院子比普通房大出10多平方米,衛生間緊挨臥室,適合老人活動、居住;建湖縣岡西鎮徐王村新型農村社區,把原先為困難群體集中建造的32平方米、56平方米的小戶型“打散”,與其他戶型相鄰相融,不僅房屋外觀錯落有致,也消除了困難戶被“貼標簽”的感覺,讓他們住得更有尊嚴,困難群眾說政府給他們建的是“暖心房”。
體民情,經濟惠民“實用化”。改善農民住房條件離不開“真金白銀”,加快改善蘇北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首先要解決的是“錢從哪里來”:鹽城市率先設立市級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專項資金1億元,用于村莊規劃、獎勵補助;淮安市在用好用活省級專項資金、土地政策收益的同時,5年累計安排市級農房改善專項資金2.5億元,與省農發行簽署“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戰略合作協議”,3年內獲200億元融資;徐州市縣兩級財政安排每戶15000元,用于支持“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與此同時,各地積極控制成本、降低造價,努力讓農民改善住房不花錢或者少花錢。鹽城市大力推行“經濟型建房模式”,以村為單位,選擇本地建筑企業或施工隊,通過招標競價、競爭性談判等方式確定中標單位,堅持不建高層、不建大草坪、不建大廣場等“十不”要求;新型農村社區在統一規劃基礎上,采取統建、代建、聯建、自建等多模式建設,規模控制在300~500戶,提倡80~120平方米主力戶型;對于不愿搬遷的低收入農戶,政府托底幫他們把老房子翻新,堅持不讓一戶掉隊。

睢寧縣姚集鎮高黨社區
順民心,完善配套“便利化”。要想住得好,基礎設施不能少。江蘇提出,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要向農村規劃社區覆蓋,對供排水、垃圾處理、供電照明還有綠化等方面的設施都要配套建設。鹽城市在通路、通電、通網絡基礎上,特別制定新型農村社區配套建設有特色村莊標識、有綠化亮化、有污水處理設備、有公交站點、有服務中心等“十有”標準,要求各地尊重當地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將會堂、文化禮堂、文體活動中心、民宿宴會廳等集成建設為多功能會堂,設在一樓方便群眾;圍繞打造“全齡”社區、“全科”社工,合并設置黨群服務中心、益農服務社、文化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衛生室等,配齊超市、快遞收發點、電商服務平臺等便民服務設施,用最大化空間滿足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需求。東臺市梁垛鎮堅持統籌兼顧,強化要素聚集,示范引領,穩妥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2019年全鎮完成危房改造82戶,第一批新型農村社區涉及的全國文明村、首屆“江蘇最美鄉村”臨塔村、地處集鎮的梁垛村均已經建成,一大批農民從以前的“空斗房”搬進“現代屋”。臨塔新型農村社區地處老村莊南,與老村無縫對接,規劃用地面積159.87畝,規劃新建農民住宅271戶、改造提升49戶,一期工程竣工39戶,路道、橋梁、污水管網、天然氣、路燈、綠化等“六通十有”及村便民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大禮堂配套完備,新建的社區與相距10分鐘車程的市區居民區并無二致,每平米便宜了2000多元。大豐區大橋村新型農村社區高標準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充分體現便民化、節約化、鄉土化,社區內不但設有文化活動室、便民服務中心,還布置了健身路徑、配有標準籃球場。
外安其身,內安其心。江蘇在推進蘇北農房改善的過程中注重塑造鄉村特色風貌,留住傳統文脈,創新基層組織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農村產權關系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探索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有歸屬感的新村+重新煥發活力的老村”徐徐展現。
重宜居,一方菜園舒民心。長期以來,農戶都有在家前屋后種菜植樹的習慣,為了尊重村民的種植習慣,各地規劃設計新型農村社區時,充分考慮生態、宜居,給農民家前屋后或者社區周邊安排了“微菜園”。鹽城市還出臺了《鹽城市新型農村社區綠化建設指導意見》,引導農民種植一些造價低、少病害、易管養的鄉土適生樹種。建湖縣岡西鎮徐王村是鹽城市農房改善“十鎮百村”示范村,村里的新型農村社區三面環水、緊依233省道,環境宜人、設施齊全,一家一戶都有院子,每家都分到一塊小菜地,既保留了農家氣息,又讓農民享受到舒適的居住環境。豐縣順河鎮岳莊村新建的房屋主體都是2層,每戶有大約8平方米的小菜園和1個40多平方米的農具儲藏室,充分考慮到農戶的需求。
存鄉韻,地域風情顯特色。集中居住,不僅要搬“人”,更要搬文化、搬特色。在村莊建設上,江蘇要求集聚提升型村莊注重新建部分與原有風貌有機協調;規劃新建型村莊堅決杜絕行列式、兵營式布局,防止村莊景觀城市化;特色保護型村莊要注重內涵保護和特色傳承,最大化延續地域文化和鄉土特征。徐州市為彰顯“楚風漢韻”,建筑基調以黃河故道的傳統民居為底色,布局高低錯落有致,突出原有村莊的自然肌理和巷道肌理,最大限度保留古樹、水塘、碑石等鄉村印記,留住濃濃鄉愁。鹽城市充分利用河道、農田、樹林、道路等元素構筑村莊自然邊界,合理保留原有植被、水面、建筑等自然和物質要素,保持鄉村肌理,結合不同地域風貌、村落文化、產業發展、旅游資源,充分挖掘“百河之城”地方文化內涵,彰顯“河居”特色。實現了“水田林人居”和諧共生。
強管護,共享共治探新路。新型農民社區建設好更要管理好。鹽城市從源頭抓起,完善后續管理制度,推廣“鎮級撥一點、村里拿一點、村民籌一點”3個“三分之一”物業管理辦法,引導農民參與管理、自我服務,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加強“美麗庭院”創建,促進共建共治共享。各村鎮整合專業資源,建立專門管護隊伍,落實專項管護資金,已構建起垃圾清運、綠化管護、公廁保潔“三位一體”的長效管理機制。同時將進城入鎮農戶納入到居住的網格進行社會化管理服務,制定出臺并推進落實農民市民化保障的新體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宿遷市主動適應農民居住社區化新特征,在全省率先試點新型農村社區黨建工作,建成20個新型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示范點,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新路徑。
安其居必須樂其業,推進住房條件改善,必須同步謀劃配套產業發展、新型社區治理等“內外兼修”的系統工程,持續增強鄉村發展內生活力。蘇北各地統籌兼顧農房建設和農民就業創業,確保住房條件改善后的農民有事做、有活干,有穩定的收入保障、持續的增收來源,牽好農民住房改善這個“牛鼻子”,推動人口要素“聚起來”、農業產業“強起來”、集體經濟“富起來”。
活資源,助農業“上規模增效益”。農房改善不但改善了農民居住環境,更盤活了土地資源潛力,將農村碎片化的建設用地和農用地(耕地)整合后規模化、高效化、精細化利用,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鹽城市以農房改善為突破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為主導,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挖掘經濟薄弱村土地資源潛力,將農房改善退宅還耕土地,與道路、田埂廢棄溝塘進行綜合整理利用。全市100多個經濟薄弱村在農房改善中挖掘土地資源優勢,一舉摘掉貧困帽。徐州市推廣睢寧縣“11841”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經驗,集中復墾騰退出來的宅基地,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東臺市梁垛鎮臨塔村老村提升改造
促就業,助農民“可顧家能掙錢”。農房改善,宜居更要宜業。鹽城市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工業園區規劃、旅游景區規劃和市域鎮村布局規劃等多圖疊加,努力做到新型農村社區附近都有一個園區或基地相依托,拓寬就業渠道,提高農民收入。2018年9月以來,鹽城市新建的新型農村社區,靠工業園區的68個、農業園區的88個、旅游園區的8個。建湖梅蘇村村民徐永華,搬到集中居住點后,家里2畝地流轉給村里發展苗木產業,自己到離家不遠的建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上班,一邊拿土地租金,一邊拿工資,年收入4萬多元。徐州市針對農民的實際特點,在農房改造中大力引進層次較高、環境友好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打造一批綠色高效農業先行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區,把搬遷群眾融入到產業鏈中,努力實現居住在社區、工作在園區。
強產業,助農民“留得住能致富”。產居融合是農村住房改善行穩致遠的關鍵。連云港市引導縣區探索試點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富民新社區,重點打造灌南“稻谷經濟+”、灌云“空港產業+”、東海“水晶產業+”、贛榆“海港經濟+”等產業富民樣板示范區。鹽城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東臺市實施“一鎮一園一特”“一村一品”計劃,放大一只瓜、一根絲、一籃菜、一棵樹“四個一”工程富民效應;建湖縣在集中居住點附近發展優質糧、綠色果蔬、花卉苗木、特色水產和水生作物等農業產業18個,興辦勞動密集型企業29個,吸納本地農業就業2000余人。宿遷市泗陽縣張家圩鎮小史集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菊花產業,不但成為當地一道亮麗風景,更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小史集村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建立菊花產學研基地和產業服務中心,推廣新品菊花栽植,引進菊花烘干線、飲料生產線7條,招引農業公司、創業能人等主體栽植菊花4000余畝,畝均效益3500~4000元。
沃野千里,逐夢前行。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號角中,一幅幅安居樂業的美麗畫卷在蘇北農村徐徐展開;在“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新起點上,蘇北農房改善的藍圖正在加速呈現魚米水鄉的靚麗新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