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高忠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動脈血管壁分為內膜、中膜、外膜三層,內膜的表面被一層內皮細胞覆蓋。當某些理化因素導致動脈內皮細胞損傷時,血液中的脂質(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LDL-C)會進入動脈壁,并在內膜與中膜之間沉積下來。通常所說的“斑塊”就是指的這種動脈管壁上的粥樣硬化性病變,其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脂質條紋期、纖維斑塊期、粥樣斑塊期、復合病變期。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發生于全身動脈系統中,最重要的部位是冠狀動脈、腦動脈、腹部動脈和周圍動脈(主要包括頸動脈和下肢動脈)。“斑塊”對人體的危害與大小、形態、性質、發展速度、阻塞部位和程度等多種因素有關。
小的穩定性“斑塊”不阻塞血管,可以沒有癥狀,這在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中并不少見。若“斑塊”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干預,可逐漸增大,導致管腔狹窄,直至完全閉塞。若“斑塊”不穩定(破裂、出血等),誘發急性血栓形成,可在短時間內造成血管閉塞。這種情況若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就會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在腦動脈,則會導致腦卒中。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增長、高膽固醇血癥、吸煙、糖尿病、高血壓、腹型肥胖、缺乏運動、飲食不合理、精神緊張、家族遺傳因素等。
膽固醇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主要作用是構成細胞膜和合成激素等。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較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大量研究表明:血液中LDL-C水平升高會促使脂質沉積于血管壁,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檢測“斑塊”最常用的方法是彩超、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頸動脈和下肢動脈解剖位置比較表淺,用彩超就可以觀察其病變情況。要觀察冠狀動脈和腦動脈,則需要做CTA或MRA。其中,頸動脈是最常檢查的部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全身中等動脈的病變情況。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簡稱IMT)≥1.0毫米,提示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若IMT≥1.3毫米,則提示頸動脈斑塊形成。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由脂質核心、外圍的纖維帽和表面內皮組成,分為不穩定斑塊與穩定斑塊兩類。當“斑塊”的主要成分為脂類時,稱為“軟斑”;如果“斑塊”發生明顯鈣化,就形成了“硬斑”。與“硬斑”相比較,通常“軟斑”的纖維帽較薄,其覆蓋在“斑塊”表面,就像是包了個“皮薄餡多”的“餃子”一樣,容易破裂,屬于不穩定斑塊(也稱易損斑塊)。相反,纖維帽較厚而脂質較少的斑塊通常是穩定斑塊。
一般情況下,斑塊本身不會脫落堵塞血管,因為動脈斑塊不是黏附在血管壁上的團塊,而是已成了動脈結構的一部分。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飲食過咸、缺乏運動、長期熬夜、吸煙、酗酒等會損害血管內皮,為脂質的沉積創造條件,并可能誘發斑塊破裂,使其中的脂質成分暴露在血液中,誘發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導致血管閉塞。
并不是所有“斑塊”都需要藥物治療。不吸煙、無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的中老年人,若經專科醫生評估認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高,就沒有必要服藥,但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適當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豆制品,減少高脂食品(如蛋黃、肥肉、動物內臟等)的攝入,飲食清淡、戒煙限酒,每周至少進行150 分鐘中等強度或75 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避免久坐,并定期隨訪。
已有心腦血管疾病、頸動脈中度以上狹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3.4毫摩/升以上者,應服用他汀類藥物,同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危險因素,防止“斑塊”進一步增大或破裂。頸動脈狹窄>50%且伴有腦供血不足癥狀,或者頸動脈狹窄>75%者,需由專科醫生評估,必要時實施手術治療。
一項包含26個大規模臨床試驗(17萬例患者)的薈萃分析顯示,應用他汀治療5年, LDL-C每降低1毫摩/升,可使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22%。他汀類藥物既能降膽固醇,又具有抗炎、穩定粥樣硬化斑塊、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等作用,是治療斑塊的主要藥物。他汀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LDL-C。目前認為,將LDL-C降至1.4~1.8毫摩/升是目標值。
阿司匹林雖然不能控制斑塊進展,但它可在不穩定斑塊破裂的瞬間發揮抗血小板的作用,防止血栓形成,顯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的發生風險。目前認為,頸動脈狹窄超過70%,或頸動脈狹窄在50%~70%且有腦缺血癥狀者,宜長期口服阿司匹林。頸動脈狹窄<50%者,需要先評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男性>50歲、絕經后女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肥胖、吸煙、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等),若危險因素≥3種,則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