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慶
當前,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處于歷史交匯期。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鎮平縣,屬于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雖已脫貧,但鎮平縣委、縣政府沒有絲毫松口氣、歇歇腳的念頭,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鞏固脫貧成效,謀劃未來發展。
鎮平縣以制度建設為支撐、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環境提升為突破、以文化滋養為引領,像抓脫貧攻堅一樣抓鄉村振興,奮力推進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實現從“抓黨建促脫貧”向“以黨建促振興”的轉變,堅持實行縣級領導、縣直單位、鄉鎮、村四級聯動幫扶機制。
打造高效協同的指揮鏈。建立四級聯動組織體系,重點構建“1+7+22+N”四級組織架構體系。“1”就是鎮平縣脫貧攻堅聯合黨委,轄有種養殖業、就業扶貧、兜底保障、消費扶貧、駐村幫扶、扶貧信訪、志智雙扶、千企幫千村、玉雕扶貧聯盟9個專項黨支部。“7”就是七大戰區,將22個鄉鎮街道劃分為七大戰區,由7名縣處級領導擔任戰區黨委書記、指揮長,統籌戰區所有脫貧攻堅工作,接受縣聯合黨委的領導。“22”就是22個鄉鎮(街道)聯合黨委,接受戰區聯合黨委的領導,統一指導協調村聯合黨組織工作。“N”就是410個村級聯合黨總支或黨支部,由脫貧攻堅責任組組長、駐村第一書記、村全體黨員、駐村工作隊員、所在村工作專班黨支部、幫扶單位所在黨組織等力量,接受鄉鎮聯合黨委的領導。
打造真督實導的督查鏈。建成“小魚易連”視頻系統,書記縣長坐鎮,視頻調度,解剖“麻雀”。組成6個質量監督組,拉網式排查,常態化整改。派出6個執紀問責組,推動各級干部用心工作、務實重干。
打造排比亮學的落實鏈。開展比實干看作風、比實招看能力、比實績看排名“三比三看”活動,堅持周例會、月講評制度,先進者表揚獎勵,落后者約談懲處,抓兩頭促中間,提拔重用216名扶貧干部。
打造基層黨建的責任鏈。在農村“兩委”換屆中,把嚴把候選人關放在第一位置,把符合“五好五強”和“三有三帶”標準的人員選拔進村“兩委”班子,提高村“兩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扎實推進村級民主管理。對村級涉農項目建設、大額資金使用、惠農政策落實等事項全面公開,引導群眾參與決策、參與監督、參與管理。
以脫貧攻堅成果為基礎,不斷探索創新。按照“擴面、提速、集成”的要求,積極探索創新,全力破解瓶頸,不斷激發鄉村產業振興的內生動力。
結合農村土地確權,推進土地流轉。制定扶持優惠政策,培育引進龍頭企業,鼓勵新型主體共同參與,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縣累計發展合作社1852家,家庭農場425家,聯合社26家,市級以上合作社30家。用好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政策,大力開展空心村整治,騰出空間建設美麗鄉村。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對各村“三資”情況進行梳理登記,為全面開展鎮平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奠定基礎。
“調結構,三產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在穩定糧油基礎上,持續調優蔬菜、苗木、金魚、林果等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食用菌、中藥材、艾草、茶葉、苜蓿草等產業。以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引導農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帶動本地農產品向綠色、有機、高附加值方向發展。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整合縣域內農旅資源,加大融合力度,發展生態觀光旅游農業,打造農村經濟新的增長極。
“筑巢引鳳”,推進產業升級。全力推進縣級回創服務中心和22個鄉鎮(街道)建立回鄉創業園。圍繞特色產業和玉文化產業,以產業鏈集聚人才鏈,以人才鏈打造產業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發展與農戶增收同步。大力推行“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培育以想念食品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推動現代高效農業向研發、種植、培育、加工、銷售等全鏈條方向發展。借助同富小康大數據有限公司,依托22個鄉鎮(街道)專業合作聯社、410個村級專業合作社,由公司專業團隊在各鄉鎮、村指導規劃一批種養殖基地,帶動農民一起發展。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鎮平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扎實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人居環境水平顯著提升。
圍繞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和鄉到村主干道“五級”通道綠化工程,補植補造3000畝,植樹21萬株。規劃實施儲備林項目,共流轉土地2.8萬畝,整地挖穴1.2萬畝,栽植苗木54萬株。在山區鄉鎮實施荒山造林,縣域生態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
全面落實三級“河長制”,開展“百日清河行動”,清除河道垃圾、雜物、違建,河道面貌明顯改觀。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扎實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廢棄農膜回收、病蟲害綠色防控,有效提升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水平。
以城鄉環衛一體化為抓手,著力清除農村生活垃圾。將農村垃圾收運治理作為突破口,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運營”的工作思路,引進專業保潔公司,走出一條“行政推動+市場化運作”的城鄉環衛一體化路子,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