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霖
低結構材料是指取之于日常生活的廢舊生活用品材料,其結構化程度較低(如包裝盒、紙張與塑料制品等),當下的學前兒童教育中材料的低結構化已經被不少幼兒教師認可。低結構材料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教育資源,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幼兒認知發展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由具體到抽象,再轉回到具體的循環往復過程,在這過程中,材料與環境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前兒童的心智發育并未完全成熟,學前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就其本質是對材料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強調,“兒童的內在發展潛能是在與材料和環境的協同作用下發展起來的。”新時代視野下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應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為引領,為幼兒游戲化課程建設做出努力,為幼兒的游戲活動構建愉悅的活動環境氛圍,通過低結構材料的有效利用,支持與滿足幼兒進行游戲化課程建設的需求。
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低結構材料進行游戲化活動環境的構建,如可以用報紙、布袋、瓶罐、筷子或棋牌,也可以用具有江蘇如東地方特色的貝殼,還可以用棉花、花木枝葉以及紐扣等可塑造性比較強的原始化的低結構材料,引導幼兒科學合理地將其應用到幼兒園“五大”教育領域,開展游戲化課程建設。如,將低結構材料投放到建構區域、美工區域、生活區域和語言區域等,以豐富課程游戲化建設的內涵。
低結構材料彰顯其結構簡單、獲取方便、可塑造性強以及安全性強等特性,幼兒教育工作者應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合理利用低結構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將其合理運用到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中。
案例1:低結構材料在小班角色游戲中的應用,有利于激發小班幼兒的游戲活動興趣,豐富課程游戲化建設的內涵。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外形特征明顯的低結構材料,充實課程游戲化的內涵。比如,在小班幼兒玩“打電話”游戲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取用生活中常見的麥秸稈、蘆葦莖等低結構材料玩打電話的游戲,用麥秸稈、蘆葦莖充當電話線,還可以鼓勵幼兒用麥秸稈、稻草等制作電話機,扎稻草人,讓稻草人也參與到打電話的游戲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小班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創編“打電話”的童話故事,想象打電話過程中發生的有趣、精彩的故事,以增強游戲活動的新穎性、創新性,讓小班幼兒在游戲中放飛想象、激活思維,小班幼兒們一定會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低結構材料麥秸稈、蘆葦莖的合理利用,讓小班幼兒的游戲興趣大增。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利用低結構材料激活了幼兒對游戲的興趣與熱情,促進了小班幼兒思維的發展。
案例2:低結構材料在大班角色游戲中的應用能讓大班幼兒獲得良性發展。教師應結合游戲化課程建設的目標為大班幼兒投放相適宜的低結構材料,以激發大班幼兒的游戲興趣與熱情。比如,大班在開展以“小吃店”為主題的游戲活動中,教師就應及時地向大班幼兒提供諸如彩紙、橡皮泥、剪刀、鋼筆、蠟筆和膠水等低結構材料,再引領大班幼兒擔任廚師或顧客等不同角色,讓扮演“廚師”的幼兒精心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從而讓“顧客”挑選食用,這樣的“小吃店”游戲,大班幼兒一定會興趣盎然地投入其中。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為大班幼兒提供了適宜的低結構材料,讓大班幼兒玩“小吃店”的游戲。大班幼兒在角色分配中體驗感悟到勞動的光榮,體驗到幸福生活要靠自己主動去創造。這一案例中,大班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增強,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發展。
教師為課程游戲化建設活動中投放的低結構材料,應力求兼顧新舊材料投放比例的適宜性,應全盤考慮材料的種類與數量是否相適宜,低結構材料投放的時間節點是否適宜,低結構材料科學性、實用性是否適宜等。
教師為游戲化課程投放的低結構材料,應遵循結構性與低設計性等基本原則。結構性指材料的投放應有利于游戲化課程建設的目標順利實現,能讓幼兒通過低結構材料的操作獲得經驗的增長,以彰顯游戲的教育價值。顯然,教師為游戲化課程建設投放的材料應準確把握材料的結構性要素,真正實現幼兒與材料的有效互動。低結構材料理應具有結構性,這就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進行設計,其結構性要低,要體現隱蔽性,彰顯低結構的特性等。
總之,教師應以新課程新理念為指導,合理利用低結構材料豐富游戲化課程建設的內涵,以讓幼兒從中受益,從而幸福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袁莊鎮沿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