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卉
農村地域資源作為學前教育領域的重要課程資源,對于拓展幼兒學習空間、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以及促進幼兒幸福快樂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農村地域資源豐富、內涵廣,既涉及物質資源,又涉及信息資源等。筆者作為一名一線幼兒教育工作者,近年來著力于探索如何利用農村地域資源科學合理地拓展幼兒學習空間。
新課程新理念倡導教師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性教育內容。主題性教育活動的內容可以合理利用農村地域資源的自然資源,引導幼兒關注自然、了解家鄉,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激發幼兒在主題性教育活動中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比如,幼兒園可以“秋天”為主題,開展相關的系列性主題教育活動。如有的班級可以“秋天的果實”為主題展開活動,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們從家里帶來銀杏果、蠶豆、大豆或者小麥等,利用這些果實玩“猜一猜”的游戲、制作果實拼盤創設幼兒園環境或進行科學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幼兒們去研究有關果實的內部構建、生長以及變化規律。雖然幼兒們的探究較膚淺、稚嫩,但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值得肯定、夸獎,教師應對幼兒在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贊賞,切忌妄加批評、否定,保護和激發幼兒學習科學、利用科學以及運用科學的信心與熱情。有的班級可以“農家樂”為主題,在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們從家中帶來稻草、麥秸稈等,利用稻草、麥秸稈扎稻草人、各種各樣的動物,讓幼兒們在扎一扎、比一比以及賽一賽中激發對學習的興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強調教育必須回歸生活,讓幼兒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農村有豐富的自然情景,教師應引導幼兒走出幼兒園,走向大自然,讓幼兒們在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去吮吸知識的甘霖,去獲取幸福成長的“瓊漿玉液”。
比如,在以“認識色彩”為主題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就可以改變傳統的出示畫片、掛圖或多媒體課件的做法,引導幼兒們走出幼兒園,走向大自然、社區以及田野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引導幼兒們去看一看、走一走、聞一聞、聽一聽、想一想、探一探和研一研,去看看大自然中的楓樹葉的紅艷,樹上水果的不同形狀及色彩、泥土的顏色,農村野外大公雞的雞冠羽毛和農村鄉野河面嬉戲的鴨子快樂嬉戲的樣兒,讓幼兒置身于大自然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像出籠的鳥兒一樣,興奮、歡呼并快樂地認識色彩,豐富教師的硬性“灌溉”,加深幼兒對色彩的認識,讓幼兒有效學習。當然,教師引導幼兒走向大自然看一看的基礎上,要以某一特定的自然情景讓幼兒展開探究以及想象性描述,鼓勵幼兒暢所欲言,發表對某一自然情景的獨特看法,培養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鼓勵幼兒用手中的筆及時捕捉自然情景中精彩的瞬間,培養幼兒的美術創造力。
農村地域資源具有農村地方特色的自然性與文化性,有利于豐富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內涵。
比如,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就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地域資源,如科學建構區域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利用麥秸稈、樹葉或小草的莖等作為學習活動的器材,玩猜一猜、數一數、比一比或賽一賽等科學建構區域游戲,讓幼兒們在這樣的游戲中學習到物體分類的標準、排列等知識。幼兒通過觀察、分析以及比較辨析加深了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同時又發展了自身的想象力、思維力與創造力。
利用農村地域資源豐富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內涵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學會自主或與同伴一起選擇活動材料,重視對活動材料的取舍與分類,教師還應鼓勵幼兒利用農村地域資源進行“一物多玩”的游戲活動,可以利用同一物進行幼兒園“五大”教育領域的游戲,旨在發揮農村地域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教師應引導幼兒及時有效地捕捉有用的農村地域資源,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材料、泥沙、小石子、廢棄的食品盒、廢舊的自行車或汽車輪胎等進行“健康”領域的相關的游戲活動,讓幼兒玩現代體育游戲,也可以讓幼兒玩傳統的民間游戲,如“挑花線”“抬轎子”與“斗公雞”等,培養幼兒在游戲中的交往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
總之,利用農村地域資源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是一項值得探討的課題,教師應從幼兒園實際出發,因勢利導,實現效率最大化,以促進幼兒的幸福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袁莊鎮沿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