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蘭

豐山瓶,愛爾蘭國家博物館藏
1687年6月14日,17歲的薩克森王子奧古斯都來到巴黎,他拜訪凡爾賽,參觀了路易十四建造的特里亞農(Trianon)瓷宮。瓷宮外墻和屋頂砌以歐洲仿制的藍白兩色“瓷”片,與室內陳列的中式瓷器相呼應。瓷宮被人們反復稱頌,法國人對中國瓷器的傾慕與喜愛,讓奧古斯都印象深刻。
根據1689年配有精美插圖的財產清冊,法國國王的兒子、王太子的房間藏有381件中國瓷器。清冊中第111號是“一只酒壺形的瓷花瓶”。
根據古文物研究者蓋涅畫的圖樣,這件名為蓋涅雷斯-方特希爾瓶的瓷瓶曾被添加底座、蓋、流、把手等,約1320年至1340年間在景德鎮制作,1381年到達歐洲。瓷瓶在列入法國王太子的財產清冊前,曾因歐洲各王室、貴族間的外交、聯姻而不斷輾轉易主,后為英國收藏家威廉·碧福所得。這是有檔案記載最早抵達歐洲的一件中國瓷器。
這只青白色的玉壺春瓶到達歐洲之際,青花瓷已主宰了它的原產地景德鎮的出口貿易。
1699年7月24日,天主教耶穌會法國籍傳教士殷弘緒經過十八個月的輾轉換船后,在中國廈門登陸。此后他得到官方許可,在統轄景德鎮的江西饒州傳教多年。不僅傳教,他還默默觀察著景德鎮的制瓷情況。
元代,景德鎮就以當地較為成熟的青白瓷燒造技藝為基礎,用產自西亞的鈷料(蘇麻離青)進行彩繪,同時采用伊斯蘭風格的造型和裝飾紋樣等,燒造出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格、又以西亞地區為主要銷售地的青花瓷器。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青花瓷器經由海上絲綢之路運往西方。
葡萄牙人首次直接從中國販運大量瓷器到歐洲。他們的克拉克商船(Krack)往來于東西方之間,以運輸瓷器而著稱。當時裝載的構圖繁密、裝飾有扇形或橢圓形開光的青花瓷,因為這種船而獲名“克拉克瓷”。1603年2月,葡萄牙“圣卡塔琳娜”號從中國駛向印度,在馬六甲海峽附近,遭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艦,船上裝載的“克拉克”瓷器也被荷蘭人運往阿姆斯特丹拍賣。荷蘭人獲利巨大,在歐洲引起轟動。

青花八開光花鳥紋盤,明(136—1644),江西省博物館藏

青花開光鷺蓮圖瓷盤,明萬歷(1573—1620),廣州博物館藏

青花芙蓉手鹿紋大盤,1670—1690,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五彩婦人紋剃須盤,1720—1740,日本有田生產,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五彩徽章剃須盤,1700-1750,景德鎮生產,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五彩婦人紋六棱大罐,1700—1730,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1600到1700年間,荷屬東印度公司每年從中國運出60萬件瓷器,其中20%銷往歐洲。荷蘭人把中國瓷器改造成符合歐洲人飲食習慣、審美情趣的成套餐具,將景德鎮瓷器擺滿歐洲各國的餐桌。
薩克森王子、后來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的收藏始于經由荷蘭進入歐洲的中國青花瓷。他批量購買康熙瓷,包括大蓋罐、瓷盤,景德鎮生產的一切。他也購買柿右衛門瓷器,這是由荷蘭進口的日本瓷器。這種構圖疏朗的瓷器因獨特的赤繪即那抹柿紅而著名。
1610年日本也開始制作生產瓷器。中國明清之際社會出現動蕩,景德鎮的瓷器生產衰退,日本的有田一帶生產的瓷器取代中國瓷器成為銷往歐洲的主要商品,因為從伊萬里港口運出,所以被稱為“伊萬里瓷器”。
初期的伊萬里瓷主要以17世紀20年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克拉克瓷為模型,并因其形似盛開的芙蓉花而稱之為“芙蓉手”。景德鎮的工匠有一些因為內亂來到了日本,對日本的瓷器生產技術進行了革新。17世紀后期,日本也開始生產五彩瓷。1670年前后,柿右衛門樣式成為日本出口瓷器的主流。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解除了禁海令,景德鎮恢復生產,中國青花瓷再次占領了國際市場。同時,被稱為中國伊萬里的瓷器也在中國制造并出口,這類瓷器是景德鎮根據東印度公司的訂單制作的,因為日本的伊萬里瓷器價格較高,所以荷蘭轉向中國訂購。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1657—1713)1706年經過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港時,也購買了從中國和日本運來的瓷器,這是為了正在建造中的夏洛騰堡宮的瓷器室而采購的。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在柏林夏洛騰堡宮專門建立了陳列瓷器的瓷器室,因為藏品太多,設計師不得不使從地面到天花板的整堵墻上都布滿托架。
狂熱的瓷器收藏者、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知道這些瓷器后,便萌生了擁有它們的念頭。1717年,奧古斯都二世用他的600名薩克森騎兵,同腓特烈一世的兒子——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做了一筆交易,從普魯士換來151件康熙時期的青花瓷。這些瓷器體型碩大,配寶珠鈕蓋,從此被世人稱作“龍騎兵罐”,至今仍陳列在德國茨溫格宮的瓷器走廊。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因重視軍事力量,綽號“士兵國王”,600名騎兵歸到他的手下,也是適得其所。
奧古斯都二世一邊擴大自己的收藏,一邊拼命地想破解制瓷的秘方。實際上在16世紀初,歐洲就開始嘗試制造瓷器。但限于材料和技術,生產出的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如這件柏林生產的葫蘆瓶,不管是器型還是紋樣,都是仿制出口到德國的中國瓷器,但它是陶器。
遠銷到歐洲的中國瓷器,直接刺激和影響了歐洲瓷器的誕生。為制作出真正的“白金”,煉金術士伯特格爾和科學家契恩豪斯在奧古斯都二世的資助、委派下,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終于在1708年破解了制瓷秘方。他們制作出來的梅森白瓷瓶,就是仿造德化瓷,并受到了日本瓷器樣式的影響。

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宮的瓷器陳列

藍洋蔥雙人用青花咖啡用具
在同一時期,那位在中國景德鎮傳教的殷弘緒,1712年將他在景德鎮獲得的瓷器制作流程整理出一封萬言信,連同搜集到的原材料樣品,寄給了歐洲耶穌會。法國人將這封信公開發表,引起轟動。1722年,殷弘緒又發出第二封信。1710年成立的梅森瓷器廠和中國制瓷技術的西傳,使歐洲瓷器在18世紀迅速發展起來。
早期的梅森瓷器深受中國瓷器的影響。最初,奧古斯都二世只是想以此證明,他們的手工工場可以制作與中國瓷器技藝和藝術水平相同的瓷器,想以此擺脫對昂貴的進口貿易的依賴。初期的梅森對中國青花瓷也多有模仿,奧古斯都二世收藏的清代景德鎮制康熙青花,成為梅森青花瓷的參照。但梅森在繪畫手法上更加強調細膩的筆觸和精致的勾勒,明清民窯中常見的寫意手法并沒有被接受。
此外,一些紋飾在模仿中還因為誤讀而產生了別樣的表現結果,比較典型的是在梅森青花瓷器上一直流行的洋蔥紋,其實最初模仿的是中國青花瓷盤邊飾上的瓜果紋,但由于在歐洲罕見類似的形體偏小的瓜果,反因瓜棱紋的出現而將其聯系到歐洲常見的洋蔥頭,藍洋蔥后成為梅森的流行紋飾。
因為梅森工廠規模較小,產量有限,只能為少量貴賓客戶供應商品;而且梅森瓷器價格昂貴,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奢侈品,因而,中國產梅森瓷器作為梅森瓷器的復制件而出現在歐洲中產階級的餐桌上。
杯碟和盤是清乾隆年間中國生產的仿梅森風格的瓷器,其主題紋飾都是歐洲商人港口貿易圖,這種圖案是18世紀20年由德國著名瓷器畫師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赫羅德(Christian Friedrich Herold,1700—1779)引進梅森的,在梅森瓷器的早期作品中特別流行。因為青花為釉下彩,而廣州只有低溫窯,只能燒制施琺瑯彩的紋飾,青花紋飾仍然要在景德鎮燒制。所以,這些瓷器可能是在景德鎮和廣州兩地燒造的。
中國瓷器不管走到哪里,從未停止過與當地的文化交流,裝飾紋樣和器型被仿制、改造、融合、重生,隨著瓷器貿易,瓷器圖案周游列國,有些又帶著異域特色回到了中國。
借助于商業交換和各地工匠的巧思創造,17、18世紀的瓷器跨越艱難險阻、無數疆界,進行了寰宇旅行。今天,從齊集上海的這些瓷器中,我們仍可以看到它們在旅途中留下的痕跡,以及因互相借鑒、彼此欣賞而進行的全球性的文化交流。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