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巴西傳奇球星貝利是全世界公認的“球王”,他甚至可以被稱作足球的代名詞。在貝利之后,被公認為球王的則是阿根廷的天之驕子馬拉多納。在他們之后是個群星閃耀的時代,比如羅納爾多、C羅和梅西,都是足球巨星,但他們很難再被稱為“球王”。這是為什么?
1941年職業棒球大聯盟波士頓紅襪隊的泰迪·威廉姆斯創下了超過四成打擊率的紀錄,之后無人破這個紀錄。那么,是不是泰迪·威廉姆斯是最偉大的擊球手,到今天也無人超越?
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古爾德用“實力悖論”來解釋這個現象:之所以不再有擊出四成打擊率的擊球手,是因為所有職業擊球手的實力越來越扎實。近60年來,棒球培訓有了很大發展,球員間的切磋也日益頻繁,另外,職業棒球大聯盟在世界各地招募優秀球員,這使得球員實力的差距漸漸縮小。
用統計學術語解釋就是:即便擊球手的實力一直在提高,平均打擊率的變化范圍還是在漸漸縮小。
賽馬界有一項人們很看重的“三冠王”賽,就是一匹馬在五周時間里分別贏得肯塔基賽馬、普瑞克涅斯賽馬、貝爾蒙特賽馬三項冠軍。2008年,一匹名為“大布朗”的賽馬輕松贏得了三項比賽的兩項冠軍。然而,在最后一場賽馬中,“大布朗”名列末位,令所有人大跌眼鏡。
統計歷史上的三連冠,在贏得兩場冠軍之后,總共有29匹賽馬有機會沖擊第三場的冠軍,但最終只有11匹賽馬獲得這個榮譽,沖擊三連冠的成功率不到40%。這還不算,仔細分析,還有更驚人的發現。在1950年以前,在試圖沖擊三連冠的9匹賽馬中,有8匹都會成功。在1950年之后,20匹賽馬中只有3匹沖擊成功。這就是說,在1950年以后,沖擊三連冠成功的概率陡然降到了15%。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賽馬普遍采用更科學的方法飼養和訓練,優秀的賽馬得到更多繁殖的機會;更大的賽馬場的啟用,使得運氣的成分變得更小。賽馬實力越來越接近后,沖擊三連冠就變得更加困難。
同樣,在任何一個有大量資金運轉的競技項目中,很難再出現一個運動員技壓群雄、傲視天下的局面。“實力悖論”使得優秀運動員間的差距越來越小。越是高手云集,彼此的差距就越小。華山論劍時高手過招的差距就在分毫之間,幾百招也不能分出勝負,而兩個互毆的鄉野村夫往往憑蠻力,三拳兩腳就能打倒另一個。
今天這個時代,絕非球員技不如前人,說到底,這是經濟的力量帶來的均勢結果。
梁衍軍?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