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人
【摘? 要】伴隨著中國通信業的穩步前進及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指出,截至2019年6月,中國農村網民已達2.25億,占網民總數的26.3%,2020年即將進入“5G”時代,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推動著農村數字化轉型,農村電商迎來了紅利期,借好互聯網的“東風”,對農村電商進行模式探索,有利于促進農村電商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農村電商;農村現代化
1.“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現存的農村電商模式
1.1建立農產品綜合信息平臺,打造直連農戶和需求方的服務體系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以農村電商為切入點,依托APP、小程序、公眾號、網頁建立農產品綜合信息平臺,發布農產品實時信息,平臺對農戶的農產品信息和農產品需求方的需求信息進行收錄,農戶和需求方可以進行雙向自由選擇進行下單,雙方也可以利用平臺進行一對一的最優匹配,利用大數據,快速匹配到雙方最優的交易對象,平臺根據需求方上傳的時效信息選擇最佳的物流企業,通知物流公司到農產品所在地進行裝配,運送給需求方完成交易。減少農戶與需求方之間的“數字鴻溝”,以實際行動踐行“互聯網+農業”。
1.2小程序與社交電商結合,農村特產走向千家萬戶
2019年微信的月活躍賬戶數超過了11.5億,比去年同期增長6%,微信作為當今社交軟件的代表,以其龐大的用戶群體,依托小程序與社交營銷,在很多農村地區,農民賴于銷售農村特產,進行商業活動。微信小程序“無需下載”的特性便利了農村特產交易,社交電商對于農村特產的口碑宣傳更是推動了農村特產走向千家萬戶。
1.3同城數據整合,打造城鄉微服務
在農村的一些地方,農民種植的無公害、無污染綠色農產品由于沒有良好的倉儲環境和物流設備而產生滯銷現象,加之農民的電商意識淡薄,自身對于銷路不能及時尋找到突破口,從而綠色農產品不能送到有需求的買家手中,而對綠色農產品有需求的消費者也不能“淘”到自己所需,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結果不能夠優化處理。城鄉微服務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建立同城微信群聊,同城配送新鮮綠色農產品,送貨上門,最大程度上進行資源優勢整合。
2.學習宿遷花木產業經驗,打造具有“地域特質”的農村電商
2.1瞄準新興產業,把握時代機遇
花木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尤其是近些年來政府政策的扶持,花木產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宿遷市地處經濟發達的江蘇省,對花木藝術需求明顯,于是大片的農村土地上衍生出了花木產業,供給城市需求。
2.2電商花木特色經營,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
宿遷市農民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及其優勢,因地制宜種植不同的花木產品,打造多樣性花木產品集合。“一方水土養育一方花木”,發展“最優化”花木產品,創立花木產品品牌,結合當地風土人情及傳統文化,賦予品牌以深厚的文化內涵,提高花木產品的品牌形象,增加自身品牌知名度。“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培養“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打造具有特色的花木產業農村電商體系。
2.3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宿遷市花木產業從原始的花木批發拓展至苗木、花卉、盆景,做到了從生產、包裝到銷售、售后的完整產業鏈,近些年來,聯合政府部門及相關花木專業協會,開展花木會展、花博會,開拓花木旅游項目,創辦生態植物園等“觀賞性”花木項目。
3.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1強化網絡營銷意識,利用自媒體進行品牌建設
“4G”誕生了自媒體時代,而傳輸速率更快的“5G”勢必會促進媒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專業化和特色化的媒體營銷不僅促進了產品的有效推廣,而且能夠打造產品特色,提升品牌影響力。2019年《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指出,智能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已經變得十分普及,自媒體平臺入駐門檻低,自媒體時代下催生了新營銷。組建從產品拍攝到后期剪輯的視頻制作團隊,入駐各平臺進行推廣、直播帶貨,增加粉絲,最大程度上把流量轉化為訂單。搭乘媒體經濟“快車”,把握“新零售”機遇。
3.2圍繞鄉村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游電商產業
需要搭建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共享平臺,豐富鄉村旅游的內容和形式,構建鄉村旅游電子商務體系。通過各大旅游、地圖平臺進行推廣,提高地方知名度,讓顧客能夠看得見、找的到。推出主題旅游,滿足旅客個性化需求。大學生農創客要努力配合地方部門,認真開發地方豐富的自然資源,合理利用旅游資源,開發當地名勝古跡、自然風光、特色地貌,并與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相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業。
以游客休閑體驗為核心,建設“品質”旅游效果。建設采摘體驗基地、親子主題公園、農家樂娛樂中心、正宗特產集散中心、鄉村酒吧、鄉村KTV,打造“特色”鄉村,增加游客對鄉村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認可。
3.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促進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無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才能夠帶來經濟效益,才能促進農村電商的長足發展。
打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掠奪式開發,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大學生創客要想扎根農村電商,就必須有源源不斷的農產品加以支撐,而農民不顧自然資源的限制,掠奪式開發,無疑是“自斷后路”。大學生創客要對村民行為進行正確引導,倡導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不斷為農村電商注入新產品,促進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發展。
4.結束語
總體來說,農村現代化與智能化進程中,互聯網與電商云平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農村電商形式大好,優勢明顯,但同時也存在著短板。作為大學生,要在現有的農村電商模式下,對比農村電商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道路,學習已取得成功的模式經驗,吸收發展失敗教訓,推陳出新,探索出適合大學生創業的農村電商模式。合理利用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補齊物流短板,建立精準的農村電商管理體系,推進農村電商的網絡營銷,利用個性化的資源順應大數據時代下的消費者喜好,制定本地化服務的營銷策略,完善農村電商的“上-中-下”游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王金鋒.淘寶村.[J].《中國服飾》,2014(2):86-87.
[2]張超鳳.鄉村振興視角下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的路徑探索[J].《智庫時代》,2019(19):3-4.
[3]倪婧,顧夢悅.宿遷市農村電商花木產業未來發展分析[J].《河北企業》,2020(1):85-86.
[4]高國輝,王芳.邢臺地區農村電商物流模式問題與對策[J].《價值工程》,2018(1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