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計整改系統是整個審計 “免疫系統” 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是確保審計監督到位的關鍵所在。有效的審計整改能促進從源頭完善制度、改進管理,是內部審計價值的最大體現。筆者通過對近年來基層央行審計整改情況及效果分析,提出如何提升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效果的建議,以此推動基層央行內審成果運用最大化。
【關鍵詞】內部審計;整改效果;思考
1.基層央行內審整改現狀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審計整改被提上了一定的高度,《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專設一章明確了如何運用內部審計結果加強審計整改工作,人民銀行對審計整改的重視程度也逐年加大。在此壓力下,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也將整改作為審計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嘗試采取專項監督、跟蹤回訪、審計跟進、會議通報等多種形式落實推動審計整改,壓實整改責任,整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審計問題整改質量也明顯提高。然而,從2019年人民銀行統計的全國分支機構審計整改情況來看,全國各地基層行整改情況參差不齊,有的基層行整改率不足90%。從問題整改狀態來看,大部分問題處于“已整改+長期改進”狀態,其中“長期改進”狀態指已既成事實無法整改,只能在以后工作中不再出現的問題,占“已整改”的55%,嚴格來說不能算已整改。那么,導致基層央行整改工作效果參差不齊或整改效率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足夠的重視。一是管理層不夠重視。部分管理層對于問題采取“選擇性”整改,對于未涉及本行自身利益的問題,往往關注程度不高,部署整改不到位,業務條線整改壓力傳導不夠,導致問題整改責任不清晰、整改措施不徹底、整改浮于表面。二是內審人員認識不夠。基層央行內審人員普遍缺乏,日常重點工作主要放在內審項目的查錯糾弊之上,對于內審成果運用的意識不強,也無過多精力關注審計整改情況,認為完成內審項目就大功告成,對建立內審成果運用機制缺乏推動力。
(2)缺乏剛性約束。首先,制度層面缺乏依據,《中國人民銀行內審工作制度》中“對拒不糾正違規問題或屢查屢犯的,應予以批評并責令其糾正,情節嚴重的,對單位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予以行政處分”的規定,適用范圍有限,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其次,體制層面缺乏手段,基層行內審部門審計權與處理權不匹配,對被審計部門糾改不力的,內審部門只有檢查權和建議權,沒有處罰權,僅能告知被審計對象限期整改,但對于拒不整改或敷衍了事的,缺乏責任追究手段。
(3)缺乏動態跟蹤機制。一般情況下,內審部門無法對上年審計項目全部進行跟蹤或后續審計,僅在當年審計中對該審計對象上年接受的審計、巡視及業務條線檢查等發現問題整改情況進行詳細檢查核實,若未開展后續審計或相關領域的其他審計,對審計整改結果的認定只能通過被審計單位整改報告判斷,相當于被動接受整改結果,缺少必要的審核和退回機制,而被審計人員與審計人員關于問題整改狀態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存在“假整改”現象。
(4)缺乏審計整改標準。目前,央行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來全面、客觀地考量問題整改的適當性、及時性和有效性,雖然對整改界定了“已整改”“正在整改”“長期改進”“未整改”四種狀態,但是對于大部分已既成事實無法整改的問題,或部分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整改的歷史遺留問題,內審部門與被審計單位沒有統一的指標標準來衡量整改工作的效果,從而產生“整改差異”,審計整改的實效性則更無從體現。
2.加強審計整改的意見和建議
2.1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整改工作機制
從制度層面建立和完善責任明確、流程清晰的整改制度,明確審計主體責任劃分、整改期限、整改目標等,使之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一是建立審計監督專項考核制度,將審計結果與審計整改落實納入對被審計單位的年度績效考核之中,細化整改有效性與考核得分的掛鉤關系,有效彌補審計監督游離考核體系之外的問題。二是建立審計整改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內審、人事、紀檢聯合監督機制。進一步探索細化審計發現問題的移交標準,完善問題移交流程。即,由內審部門篩選重大風險和重大違規問題向大監督平臺移交,根據問題性質明確由紀檢、人事及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核實,提請黨委研究問責事項。三是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切實把內部審計整改情況作為被審計單位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和領導干部述職述廉的重要內容,把內部審計整改情況作為干部考核、業績評定、評先選優、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對被審計單位不落實整改責任、整改落實不到位及同類問題屢查屢犯、屢禁不止的,既要追究整改主體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又要倒查追究相關領導的責任,形成強有力的審計問責長效機制。
2.2充分運用問責手段,有責必究
只有問責落到實處,落到真正的“責任人”身上,才能保證整改力度和效率。通過大監督平臺進行問責,對存在隱患和整改不力的單位進行審計通報,對相關責任人予以批評教育,對主要負責人約見談話;對形成重大隱患、屢查屢犯的單位,要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誡勉談話,扣發績效工資,取消評先評優資格,單獨或合并進行黨紀、行政處分,提出組織處理的建議,必要時責令其領導班子做出書面檢查;對造成重大損失、拒不整改的單位,要對相關責任人進行黨紀、行政處分和職務調整。
2.3探索信息化非現場后續跟蹤
積極探索開發“后續跟蹤監督系統”,通過線上輔助系統、影像等對審計問題進行跟蹤監督,隨時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情況。按照“誰檢查、誰錄入、誰管理”原則,形成內外部監督檢查問題數據庫,依托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問題通報、風險提示、動態追蹤等,推動信息公開。
2.4建立整改質量評價標準體系
建立系統化的整改工作評價標準,對“已整改”、“正在整改”、“長期改進”、“未整改”制定詳細的評判標準, 尤其對既成事實和歷史遺留問題的整改有效性進行界定,從而形成統一判斷審計整改效果的標準和依據,實現審計整改工作“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機制體系,提升整改效果。
2.5提高審計結論的可操作性
內審部門在定性問題時,應深入研究問題產生的背景和原因,充分考慮是否能夠進行整改,若涉及體制機制問題等無法操作的問題,應提請審計關注或作為專題情況向相關部門提示風險。同時,加大與被審計部門的溝通,提出具體切實可行的整改意見,提高審計意見的建設性, 避免整改要求無法落實。
參考文獻
[1]翁正平,吳天寶.基層央行成果運用[J].中國金融,2016(13)。
[2]萬鵬飛.構建央行內部審計成果運用機制的途徑[J]. 武漢金融,2015(3)。
[3]鄭曼麗,開家將.關于深化基層央行內審成果運用的實踐與思考[J].金融會計,2009(6)。
[4]顏雄兵.價值鏈視角下內審成果運用創新與實踐[J]. 審計月刊,2018(6)。
作者:劉惠玲(1971.9--),女,寧夏人,漢族,本科,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