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復工復產提出八項要求。
當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缺一不可,且都不輕松。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系生計。針對“復工復產風險”,保險業要積極行動起來,創新研發“復工復產保險”;降低“復工復產風險”,更降低地方政府領導推動復工復產的政治風險;做好復工復產的金融服務工作,妥善保障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出現的新風險。
復工復產風險
2月22日,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對企事業單位如何復工復產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指南;基于此,各地政府針對復工復產均有明晰的風險提示。
例如,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在印發的《關于企業復工復產安全風險管控提示》中提到,在當前疫情形勢下,企業復工復產新增風險主要包括:
人員管控風險,比如職工帶病返崗,排查不到位,或返京職工未按要求實施隔離,或外來人員帶病,未進行體溫檢測;
工作場所人員聚集帶來的疫情傳播與擴散風險,比如上下班時段出入生產場所人員聚集,生產現場人員密度大,間距不滿足疫情防控要求;生活場所人員聚集帶來的疫情傳播與擴散風險,比如食堂人員流動大,用餐聚集;其他風險,比如新增的防疫物資酒精、消毒劑等使用問題,儲存過程中的燃燒、氧化、腐蝕等風險,以及通風、消毒等生產環境變化導致的風險等。
面對這些新增的“復工復產風險”,企業急需合適的保險產品覆蓋這些風險。針對這些問題,保險公司應積極研究推出“短期復工復產保險”,降低企業復工復產的不確定性,提高企業復工復產的積極性。
復工復產保險
當前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各級政府部門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正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逐步科學有序地恢復生活秩序。如何發揮包括壽險及非壽險在內的各項保險自身內在功能及其相關資金保障工作顯得更為重要。
復工復產保險,是指專門針對新冠肺炎防疫及逐步復工復產期間可能面臨的風險的保險。
目前,保險公司推出了五花八門的復工復產保險,如海南銀保監局協同多部門,與海南人保財險、太保財險、平安財險等保險公司設計出“復工復產企業疫情防控綜合保險”,重點保障企業因政府疫情防控要求進行封閉或隔離所導致的產品損失、員工工資及隔離費用的支出。再如寧波推出了“政策性小微企業復工防疫保險”, 而北京則通過延長安全責任保險保障期限的方式助力參保企業疫情防控……
復工復產保險的使命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為了保障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創新“政府+保險公司+復工復產保險”合作機制,保險公司也積極推出了各項舉措,保險風險分擔和保障作用在“復產復工風險”防范中的作用開始凸顯。
2月14日,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20〕15號),提出“做好金融服務,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指出“鼓勵銀行保險機構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在支付結算、融資規劃、產銷支持等更多領域,發揮機構自身優勢,提供特色產品、專業咨詢、財務管理、信息科技支持等增值服務”。
相比于銀行提供資金扶持,保險公司需要發揮風險管理的專業優勢,創新發展短期復工復產保險;類似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推出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險”,通過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創新“政府+銀行+信?!焙献鳈C制。
2月12日,寧波出臺《關于發揮保險社會治理功能促進我市防疫情促復產的實施意見》;2月19日,寧波又推出專門幫扶小微企業的政策性復工防疫保險。
2月17日,海南銀保監局引領轄內保險業推出“復工復產企業疫情防控綜合保險”。
2月12日,北京市應急管理局聯合市金融局、北京銀保監局共同出臺六項措施,助力北京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參保企業共抗疫情;2月18日,北京安責險的6家保險服務機構共同發布了《北京安責險支持參保企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若干措施的社會公告》。
最近,我們看到各地政府陸續推出“政府+保險公司+復工復產保險”合作機制,各家保險公司陸續創新復工復產保險,如“企業防疫險”或“復工復產險”等,這些產品有助于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保障,降低企業復工復產風險損失,使企業安心復工復產;同時,作為政策性保險,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減輕企業受疫情影響的成本壓力,助推穩企業、穩經濟、穩發展。
同時,我們看到各地政府推出的“政府+保險公司+復工復產保險”合作機制五花八門,各家保險公司推出的復工復產保險也是五花八門。顯然,無論是合作機制還是保險產品,對于應對當前復工復產風險還存在一定的缺口,或者說實質作用有限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建議保險監管部門或行業組織借鑒“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的一些舉措(商務部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2月21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2020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相關工作,全力支持外貿企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通知》),推出復工復產保險示范條款,創新“政府+保險公司+復工復產保險”合作機制。
當前,復工復產過程中,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返崗工人不足、交通物流不暢、產業鏈配套難等問題,保險業要積極地想辦法,配合各地政府幫助企業解決這些難題。
2月2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的有關情況,但是關于保險如何助力復工復產卻少有提及。
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吉昱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目前財產保險公司與疫情相關的理賠是2460萬元,其中給一線醫護人員的理賠是657萬元。人身保險公司共賠付與疫情相關的出險客戶795人次,賠付金額5174萬元,其中屬于贈險項目下的賠付3320萬元,占比64%。涉及一線醫護人員的賠付338人次,總賠付金額3078萬元”。
從現場記者提問來看,大家更關注的不是上面這些數字,而是捐贈保險是否合規,以及監管部門對于抗擊疫情保險產品的導向問題。
保險業如何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保險服務?這個問題關系“保險在國家金融體系中的定位”,更關系“為全社會織牢保險保障的安全網,做負責任的保險、做有溫度的保險、做講大局的保險”。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需要深刻領會“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這段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