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摘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是健全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項重要工作。由于此項改革實行時間短,還未進入較為成熟的發展階段,運行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而本文便是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以期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相關工作起到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財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
隨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工作的不斷探索,2015年1月和3月,國務院和人社部分別出臺了《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5〕2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的通知》(人社部發〔2015〕28號)兩個文件,對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內容和方向進行了明確界定,并對相關管理規章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文件明確要求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繳費制養老保險,按照單位繳費20%,個人繳費8%的比例繳納養老保險;職業年金按照個人工資4%繳納,單位工資總額8%繳納,其中財政全額供給事業單位實行記賬管理,其他單位實行實賬管理。退休人員待遇發放的基本思路是新人新辦法(2014年10月1日之后新參加工作人員)、老人老辦法(2014年9月前已退休人員)、“中人”平穩過渡(2014年9月前參加工作,10月后退休人員),老人的退休待遇用老辦法進行發放,新人退休待遇是與企業養老保險一樣的標準征繳發放養老金,“中人”是按照過渡期的政策發放養老金。2019年6月,養老保險降費改革實行,繳費比例按照單位繳費繳納16%,個人繳費比例不變的政策實行。當前該項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十年過渡期已經過半,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在總體推進過程中仍面臨很多棘手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實施符合國情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
一、當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缺乏有效的銜接
在機關事業單位中,養老保險制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養老保險在改革前與改革后沒有有效的政策使之銜接平穩過渡,存在參保范圍不明確、視同繳費認定難度大、退休人員待遇低等問題,其中涉及關于界定繳費年限的問題,一些事業單位中的養老保險工作人員對相關的管理政策沒有理解透徹并掌握工作要領,在繳費年限的認定問題上不能有效處理。另外,養老保險改革調整了退休員工退休費的政策,但事業單位并沒有依據改革后的政策對退休費相關問題進行處理。養老保險無論在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公司,都是使用的同樣的保險制度,但是計發方法卻不一樣,使得兩者的養老保險待遇存在較大的差別,引起事業單位與企業公司退休人員間的矛盾,使退休人員上訪事件增多,造成社會不良影響,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
(二)統籌層級不高,抗風險能力弱
當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統籌分為省、市,這種形式存在的問題是統籌層級不夠高,社會保險的調控能力不強,一些經濟貧窮落后,社保基金收入較少的地區,養老保險基金基本上沒有積累,相應的也就沒有抗風險的能力。但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養老保險基金積累規模大,就使得經濟落后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基金規模差距越來越大,加大了實現高一級統籌的難度和阻力。
(三)機關事業單位改革增加了財政的壓力
改革前,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和單位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后直接領取養老金。改革后,事業單位必須繳納養老保險,并且是按照8%的比例繳納職業年金,提高了機關事業單位的繳費總額,這無疑給事業單位的財政增加了壓力,這就需要中央與地方財政提高對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持力度。
(四)養老保險繳費比率高,財政支出中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的比例低
在改革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同時需要繳納職工工資的20%,及8%的職業年金,職工需繳納本人工資的8%,及4%的職業年金,也就是單位需按28%的費率繳納養老保險,個人按照12%的費率繳納養老保險。繳費比例的增加對于財政差額撥款或者是依靠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來說,導致在職職工生活水平下降,增加了職工的心理負擔。此外,財政支出中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的比例不到10%,而發達國家則達到了30%。
(五)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差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收支兩條線,對于有結余的基金,大多是用來購買國債或者存入銀行,但是社保基金存入銀行帶來的收益卻很低,并沒有優惠政策。再加上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模式與單位運營沒有獨立分割,導致養老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受到一定的影響。
(六)信息化程度較低,基金管理不暢
在事業單位中,養老保險業務涉及的管理部門多,且處理環節多,在管理工作中只有使相關的部門實現信息共享,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但是當前部分事業單位中信息化建設程度低,使社保基金的管理不通暢。當前因養老保險的發放是依據工齡長短和繳費年限方式進行的,且是按照“臺階式”的計發比例,再加上信息沒有實現共享,致使繳費和待遇的關聯度比較低。
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對策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政策,提供立法支持
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改革,是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政策來做保障的,完善的法律法規影響著改革的進度。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當前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法律法規的完善應在《社會保險法》的基礎上,依據事業單位實際情況制定規范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投資管理辦法》,彌補之前缺失制度規范的問題,提高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規范性、科學性、法律性。
(二)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統籌層次,提高調控能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戶籍制度改革以及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現在的統籌層級已不合時宜,另外,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養老基金結余較多,欠發達和落后地區出現養老金虧空和發放難等問題,如果沒有更高層級的統籌制度支撐,我國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就會出現短板和漏洞。因此,該項制度實現更高層級的統籌,不僅是完善制度的應有之義,也是保障退休職工老有所養的民生要義,逐步實現從市級統籌到省級統籌,再從省級統籌到全國統籌,一步步提高統籌層次,讓全國的養老基金池互聯互通,以充裕補不足才能發揮制度的互助共濟功能。由市到省再到全國,雖然統籌難度越來越大,但是政策力度和基金調控能力也越來越強,全國統籌的優勢在于不僅可以統一費率,而且可以實現對全國養老保險基金池的統一管理調配,還能更好地選擇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投資渠道,讓養老金參與金融和資本市場,從而釋放更多的政策紅利,因此逐步提高我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統籌層級勢在必行,而且必須加快推進。
(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財政支出中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的比例
針對養老金支出大幅增加的問題,我們應深入分析和把握財政經濟變化趨勢,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有資本和養老保險改革之間的有效銜接,借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可以將部分國有資產劃入社保基金,同時,國家應依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提高財政支出中的社會保障支出比例,拓寬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金的來源。
(四)拓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渠道,實現基金保值增值
當前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模式是全權由政府管理的模式,是將結余的養老保險基金用于購買國債等,單位及個人無權利用養老保險基金進行境內外的投資。這種管理模式致使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模式單一,收益率低。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國家應該依據實際情況拓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渠道,使投資模式多元化。在確保養老保險基金安全性的基礎上,可以把結存的資金投資國家基本建設或把養老保險基金投入股市,賺取收益,提高增值能力。
(五)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緩解收支壓力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在不斷延長,根據社會發展形勢,適當地延遲退休年齡是必然的改革趨勢。影響退休人數與在職職工人數的重要因素是退休年齡的劃定。它既要參考社會勞動價值水平、勞動力供需、人均預期壽命等因素,又要兼顧退休人員退休后的待遇。循序漸進地適時適當延遲退休年齡,不僅能夠有效緩解我國養老保險資金收支壓力,增加養老保險繳費總額,還可以解決由于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等問題。
(六)加強“互聯網+社保”建設,提高信息化建設程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管理,也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及計算機技術,對全省的社保信息進行統計分析,提供一個平臺,把大數據與養老保險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財政、稅務、社保等單位數據信息的共享,提高計算機辦公的利用率,提升養老保險管理質量和辦事效率。
(七)加強業務培訓,提高人員綜合素養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業務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養老保險的辦理流程和相關法律政策,還要不斷通過多途徑的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并具有較高的計算機使用水平。同時,相關人員要有較高的監督管理責任心,使養老保險帶給職工的便利及福利充分體現出來,從而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在推進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面臨很多棘手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因此養老保險進行改革的同時,要對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進行完善,并做好養老基金的投資使用率,從多方面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管理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李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管理探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9(2):163-164.
[2]王磊.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法律制度改革與完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2.
[3]王莉.淺析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待遇差距[J].現代經濟信息,2014(8):64.
[4]王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全國流通經濟,2017(2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