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評論》6月19日文章,原題:在北京的新冠病毒大篩查中,不接受檢測就無法購票眼下,如果你想在網上預約一張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門票,你會被要求回答:你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是否呈陰性?只有回答“是的”才能繼續預訂。一位中國朋友很驚訝地說:“我想這是世界上唯一將核酸檢測列為能否進入前提的博物館。”
本月13日以來,近40萬人——約占北京2100萬人口的2%——已接受檢測。不出所料,各檢測點人頭攢動。有關部門或許開始擔心,這種原本旨在遏制疫情的緊急行動可能適得其反。當我周四再次來到檢測點之一的天壇體育活動中心時,沒有再看到兩天前曾出現的擁擠現象。現場一名工作人員手持喇叭高喊:“如果你沒接到進行檢測的通知,就不要進來。”(作者高橋哲史)
美聯社6月18日文章,原題:親歷北京的病毒檢測隨著北京市近幾天的新冠肺炎病例增多,當地官員表示,通過大數據確定了35.5萬人需要接受檢測。我即是其中一個。盡管我從未進入過新發地市場,只是(在傳出該市場出現病例的消息后)前往附近街區拍照,但我仍被列為潛在的病毒攜帶者之一。
周三下午,我的手機響了,一名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通知我盡快到附近某體育場報到,乘巴士前往一個檢測點。數十人在集合處走來走去,相互懷疑地打量對方并保持距離。有幾個人戴了好幾層口罩。登記后,我們被“護送”到大巴上:每排坐1個人。巴士將我們送到一個大型城市公園,一個博物館的場地被改造成臨時檢測點。數百人正在排隊等候。像我一樣,許多人都表示沒進過那個市場,只是曾到過附近區域。一些人還抱怨說他們只是曾開車經過。
我不無擔憂地環顧四周——我正站在新發地員工和日常顧客中間嗎?從遠處拍攝該市場,我不曾感到危險,但在被這些列為存在風險人員的“簇擁”下,我感到一絲不安。最后,我來到了彎彎曲曲隊伍的最前端。一名身著全封閉防護服和口罩的工作人員為我測溫,并檢查了我的“北京健康寶”健康碼。在出示了“未見異常”的綠色碼后,我被安排到一排桌子前接受檢測登記。我手持一個貼有條形碼的小瓶,跟隨人群進入大廳內,大廳里每張桌子后面都有兩名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我坐在椅子上,被告知要把頭往后仰,說“啊”。當工作人員在我的喉嚨深處移動拭子時,我本能地想要嘔吐。
“好了,結束了,”工作人員用英語說。在返程的巴士上,我的情緒放松了許多。那些在幾小時前的行程中還一言不發的人們開始聊天,除了談論其他國家的疫情,還在議論不同品牌手機的優點。▲
(作者馬克·施菲爾本,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