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偉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這是唐朝文學大家柳宗元對美的認識,美因人而異,人們對自然萬物之美的理解無不與他們本身的領悟能力相關,更與美的人文環境不可分割。張繼剛教授作為中國古代書畫鑒定領域的著名學者和書畫藝術創作者,對于美的認識有著更為深邃的見解。在其新著《張繼剛論學叢稿:硯池滴音》中,他將美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連接,讓“美”與“人文”交相輝映,閃耀出文人含蓄而濃烈的光彩。
張繼剛教授從“游戲、宗教、人文”的藝術起源追溯,在目鑒、比較、分析、考證的鑒定方法上,以“鑒定”為視野,以“心性”為原點,揭示中國文人藝術家心中的隱秘空間,講述他們的內在審美追求、人文修養及對生命動態的探尋。他既是一個頌美者,也是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播者,正如其序言中所說,“書齋里,硯池邊,簾卷清風,窗外明月”,是自然與人文、文人與藝術、亦是生命與精神、詩境與畫意、品格與文脈、美學與哲思的交融,是對中國文人情結與鑒定美學的傾訴,在他的文中,不僅能窺見歷史的經典,也能暢游美學的佳境,他不僅是在美的理論上“論學”,也是在中國廣闊的人文史中跳躍,從文史哲思,到詩詞畫意,從說文解字到形象意象……涉獵極廣。
全書分為十一個大章節,以“游戲、宗教、人文”開篇,下分鑒定“心性”學理、魏晉繪事美學、六法氣韻詩境、魏晉隋唐畫論、論文人畫肇始、水墨畫源流考、宋元繪畫庋藏、明清諸家繪畫、書畫個案研究、詞畫源流考釋十個大章節,可以說全書以文化脈絡連接魏晉隋唐宋元明清,描摹出美學的人文脈絡,從美學、鑒定、詩意、文人、水墨、庋藏、群像、個案、詩畫源流考釋等具體的方面做出針對性的追溯,從各個美學高峰時期的豐碑到對真贗問題的重視,從對莊子與道的理解到藝術創作者與作品的本源歸一,可謂“放懷思逸,遠接堯舜諸子,近觀名士塵跡,思之,悟之”,無不顯示出他身為文史研究專家的素養,也展示出浸淫文史書畫中數十年的博物與鑒賞成果,以及中國文人藝術家由心性生發的對世界的描摹和對自我內心的洞察。
張繼剛教授在學術研究的嚴謹基礎上,極富文人的詩情浪漫,以鑒定之角度,將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時代融入其中,將“美”與“人文”緊密相連,貫穿整個中國文化史學脈絡,補充了鑒定史上的人文情懷,也更加符合中國特有的文化優勢。借用張繼剛教授文中所言,“詞人以畫境借意幻妙,畫家以詞養心得跡之游,共侵畛域,使詞畫之史鑄造語”,人文之美,美之人文,正如水滴如硯池,輕音漣漪,承永續之繼,發千載之光輝,幻化出無限之人文情懷,為千年繪事譜成悠揚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