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瑤瑤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資源被不斷開發,古鎮旅游越來越受游客歡迎,且發展迅速。而針對有著不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鎮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卻出現了同質化、原有文化衰落、環境污染等問題。通過對國內古鎮旅游的開發及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我國古鎮特色,對政府、商家、當地居民、游客等多個主體提出對策建議,從而共同解決古鎮旅游存在的問題,以期能夠對今后古鎮旅游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古鎮旅游開發;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5-0161-02
一、國內外古鎮旅游發展概況
20世紀80年代,我國古鎮旅游開始崛起,以江蘇的周莊古鎮為成功典例,后在浙江、四川、云南等多地,多以政府和投資商為主體,打造古鎮。總體而言,我國古鎮旅游發展不成熟,提升空間很大。國外古鎮旅游(小鎮旅游)時間早于我國,主要研究古鎮生態與保護,旅游地居民的感受等Maria Fiorella Granata對西西里腹地鄉村城鎮旅游發展的城市規劃提出了構建有助于決策的描述模型;Nicola Cucari 對鄉村旅游與土地利用可持續規劃進行了探討。古鎮旅游目前在國內的研究較多,如從開發模式、問題及對策進行研究。張博、王婷婷(2014)古鎮旅游開發模式及問題分析;廖建華(2011)以廣西靈川大圩古鎮為例對古鎮旅游開發中的共性問題進行了探究;張冬婷、邱扶東(2012)對國內外古鎮旅游進行了研究綜述。
二、古鎮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古鎮開發同質化趨向明顯。我國古鎮旅游發展時日不算長,在開發上經驗不足。以成都地區為例,黃龍溪古鎮算是較早開發且獲益較多的,但在古街建筑方面存在雷同,重復等問題,一開始能夠給游客新鮮感,但隨著游覽的深入,會造成視覺疲勞,無趣等負面感受。隨著黃龍溪古鎮被列入“全國十大水鄉古鎮”,成都周邊的古鎮又崛起了不少,號稱“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的洛帶古鎮、崇州的街子古鎮等。他們在文化上雖然都有一定的自己的立足點,但在開發過程中卻沒有太大區別,街景布置相似,風格類似;隨處可見“成都燈影牛肉”“青城山老臘肉”,熊貓特色飾品等雷同化的商品,讓游客感覺去哪個古鎮都一樣,容易導致資源浪費,難以為游客形成獨特性的心理自豪感。此現象被李蘇寧概括為“發展模式克隆”。
2.古鎮文化內涵發掘不充分。旅游的發展不僅要以自然風光,遺址遺跡為特點,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化內涵為支撐。它與旅游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而往往在旅游開發時,各方主體著眼于經濟利益,瞎規劃,破壞古鎮原有結構及文化的載體。導致古鎮開發完畢后,缺乏文化味道。再者,一個“古鎮”特色在于“古”,它能夠留存至今,一定有它的歷史文化意義,有名人名事值得我們深挖,并從中獲得有價值的啟示,從而深化和發揚。發揚古鎮文化,不是簡單地宣傳事件人物,而是要將其納入旅游環境、行程的方方面面,與當代古鎮的人、事、物相融合,使游客在游覽開始便深受感染,游覽途中有所共鳴,游覽結束流連忘返,這才是真正地充分地發掘了古鎮文化。
3.過度商業化。李倩(2006)等學者認為,應區分“商業化”和“過度商業化”,適度的商業化是古鎮社會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轉移的必然過程,而過度商業化則會對旅游產生消極影響,正確的做法是要找到商業化與傳統文化的平衡著力點。在古鎮旅游在開發過程中,適當地將本地的特色產品,食品等融入旅游,使之成為一大亮點。但不可片面性地追求經濟利益,大面積地出現類似的商店商鋪,且商品存在雷同,一條街上連著好幾家賣絲綢、工藝品的。就目前的古鎮旅游而言,大部分游客一般不會選擇進入這種店鋪挑選。現代化商鋪一增多,街道便失去了原有的古味,商業感充斥其中,游客更喜歡有特色、有內涵、與古鎮特色息息相關的店鋪。而對于旅游地商品價格,應處于一個合適的位置,在保證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定價,避免要價過高,讓游客覺得被“敲詐”。
4.景區規劃不合理,導致環境污染。古鎮多以古街道,建筑為主體。為了促進旅游發展,根據景區容量,功能區對古鎮區域進行劃分改造,在此過程中可能會拆除或擴建一些地方,造成古鎮原貌的損壞,資源浪費,以及因人流量飽和造成的環境污染。所以在規劃過程中,除了合理規劃街道建筑布局外,還應強化景區人流量的控制,加強內部資源管理,加強當地文化產品的開發,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有力競爭品,充分考慮哪些是適合在該古鎮出現的商品,如在四川古鎮打著正宗湖南臭豆腐的招牌,明顯的就是商鋪入駐管理不當。因此,要對景區進行多方面、深層次的計劃開發。
三、對策及建議
1.樹立品牌意識,打造特色化古鎮旅游。蔣云強等(2016)說到,古鎮旅游品牌價值是為旅游者提供古鎮特色的旅游服務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古鎮旅游的品牌價值建設對帶動當地旅游開發,提高居民收入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有研究認為,旅游品牌定位是將旅游地的資源特色與旅游業發展趨向及市場需求相結合,在旅游者心中留下不可取代的位置,因此我們要對自身的文化資源進行深發掘,匠心獨造,形成本地獨一無二的旅游印象。如一說到“江南水鄉”即能想到周莊,一談到“民族風情”就能想到麗江,一提到“回鍋肉”就能想到四川,以一個明確的形象或實在的代表物作為古鎮的標識,提升其知名度和在游客心中的辨識度,同時維護品牌內容,開創一些別人無法模仿的內涵。旅游品牌建設的目的是既要能夠將旅游這種無形的服務有形化,還要能夠將該旅游地的產品和服務與其他旅游地的產品和服務相區別,獲取較高的品牌溢價和辨識度、知名度。
2.充分發掘古鎮文化內涵,與旅游活動相融合。王林(2008)認為,古鎮旅游其本質上不僅僅是”古建筑旅游”,它是古鎮民俗文化體驗旅游。通過對古鎮居民日常生活、習慣習俗、時令節氣等民俗文化的體驗,從而深入全面理解古鎮的文化價值。而文化是一個古鎮最根本的支撐和吸引點,我們要充分發掘古鎮中的人和事,形成獨特性,區別于其他地區。通俗地講,就是這種文化只有來到這里才感受得到。比如洛帶古鎮的客家文化,在開發中就應在飲食方面與原有的客家菜結合,賣客家小吃;在娛樂方面,舉辦客家民俗活動等。發動當地有經驗的居民,成為旅游的創造者和受益者,一方面將本土的文化完全地傳播出來,另一方面帶動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把文化內涵熔鑄在旅游活動的方方面面,讓游客在各個方面都體會到文化的氣息,而不是有名無實。
3.合理商業化,商業特色化。古鎮進行旅游開發,面向旅游者開放,便定會產生商業化現象,獲得經濟收益是其主要目的之一。但在這過程中我們應把握好商業化的度,實現景區的合理商業化。李倩等(2006)認為,適度的商業化可給以資金支持,促進古鎮發展,并通過解決居民就業而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合理商業化但不能使文化資本單方面向經濟資本轉化,在開發中,把握好商鋪數量,保證景區游客正常的游購娛活動,盡量使商品內容與古鎮文化相聯系,使游客在各個區域都能感受到古鎮文化的魅力,以及該古鎮帶給他們的高質量感、滿足感。同時,還可以集中發展一類或幾類原有的或名氣較大的產品,形成特色產業。
4.科學規劃、開發和保護古鎮資源。在開發初,政府有關部門及開發商就必須對古鎮進行充分調查,包括旅游資源、自然環境、街道布局等。科學規劃計算景區的客容量、環境承載力,合理設計布局街道。在旅游中要按標準嚴格控制人流量,巧妙引流,避免因人流量超載而導致環境污染,古鎮風貌損壞等問題。田喜洲(2009)認為,保留式開發的含義是:對古鎮中的某些部分暫不開發,但并不是不開發,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古鎮,形成持續的旅游吸引力。合理使用旅游資源,加強保護性意識,使景觀資源和文化資源巧妙結合,不得只顧眼前利益,破壞古鎮景觀文化,領導部門要從思想,行為制度上嚴格履行職責,盡量保留原有建筑風格,強化維修保護,維持古鎮原有風貌。合理重建新區域,與原有建筑區域相協調統一,新舊區域間的過渡盡量讓顧客無法察覺,不能為了古而造“古”,給人一種虛假的感受。同時,科學開發民風民俗,發揚優秀文化,擯棄落后文化,將傳統的特色文化活動融入旅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 蔣云強,等.面向古鎮旅游品牌價值的關聯度分析——以重慶磁器口古鎮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81-87.
[2]? 張博,王婷婷.我國古鎮旅游開發模式及問題分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4):76-79.
[3]? 呂勤,黃敏.國內古鎮旅游研究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1):6-14.
[4]? 廖建華.古鎮旅游開發中的共性問題探究——以廣西靈川大圩古鎮為例[J].市場論壇,2011,(5):73-75.
[5]? 張冬婷,邱扶東.國內外古鎮旅游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2011,(3):86-92.
[6]? 田喜洲.論西部古鎮旅游資源及開發[J].旅游論壇,2009,(3):348-350.
[7]? 韋祖慶,陳才佳.黃姚古鎮旅游開發現狀分析與保護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9,(1).
[8]? 王林.“原真性”民俗文化之于古鎮旅游的價值——以廣西大圩古鎮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1):40-43.
[9]? 李倩,吳小根,湯澍.古鎮旅游開發及其商業化現象初探[J].旅游學刊,2006,(12):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