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胡睿婷
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不斷提高,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在我國已不罕見。根據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資料,我國90 歲以上高齡老人已達514004 人。日漸增多的高齡老人給醫療帶來了很多新的命題,增加對高齡所致病理生理改變的認識逐漸得到了大家的重視。本研究對90 歲以上高齡住院病人的電解質狀況進行分析,旨在進一步完善這一群體的病理生理特征,更好地為高齡病人的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調查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 年1 月至2018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90 歲以上高齡病人共117 例,其中男66 例,女51 例,年齡90~99 歲,平均(92.54±2.33)歲。入院基礎疾病:肺部感染48例,腦梗死26例,心力衰竭17例,CHD 6例,T2DM 3 例,高血壓3 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3 例,惡性腫瘤2例,COPD 急性加重2例,胃炎2例,肝膿腫1例,骨質疏松性骨折1例,泌尿系統感染1例,頭暈和眩暈1例,癲癇1例。
1.2 觀察方法 所有病人均于入院后24 h 內,空腹采集肘部靜脈血,4000 r/min 離心10 min 后分離血清,使用西門子Dimension RXL Max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中電解質(包括鉀、鈉、氯、鈣、磷、鎂)的濃度。
1.3 診斷標準 低鈉血癥為血鈉<135 mmol/L;高鈉血癥為血鈉>145 mmol/L;低鉀血癥為血鉀<3.5 mmol/L;高鉀血癥為血鉀>5.5 mmol/L;低氯血癥為血氯<99 mmol/L;高氯血癥為血氯>110 mmol/L;低鈣血癥為血鈣<2.03 mmol/L;高鈣血癥為血鈣>2.54 mmol/L;低磷血癥為血磷<0.9 mmol/L;高磷血癥為血磷>1.34 mmol/L;低鎂血癥為血鎂<0.7 mmol/L;高鎂血癥為血鎂>1.1 mmol/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電解質紊亂的相關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高齡病人電解質狀況的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的117 例90 歲以上高齡病人中,電解質紊亂(按前述診斷標準,凡鈉、鉀、氯、鈣、磷、鎂中的一項或幾項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圍者,視為電解質紊亂)者87 例,占總人數的74.36%。在電解質紊亂的病人中,低鉀血癥者15 例,占12.82%;高鉀血癥者3 例,占2.56%;低鈉血癥者38 例,占32.48%;高鈉血癥者6 例,占5.13%;低氯血癥者31 例,占26.5%;高氯血癥者9例,占7.69%;低鈣血癥者34例,占29.06%;高鈣血癥者1 例,占0.85%;低磷血癥者27 例,占23.08%,高磷血癥者12 例,占10.26%;低鎂血癥者3 例,占2.56%;高鎂血癥者6例,占5.13%。
2.2 電解質紊亂對高齡病人住院期間死亡風險的影響 在電解質紊亂的87 例病人中,有12 例在住院期間去世,死亡率為13.79%,而電解質正常的30例病人中,無人在住院期間去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3)。亞組分析發現,在電解質紊亂的87 例病人中,單獨1種電解質紊亂者32例,死亡1例;2種及2種以上電解質紊亂者54例,死亡11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24)。
2.3 肺部感染、腦梗死、心力衰竭對電解質紊亂的影響 在納入的117 例高齡病人中,肺部感染者48 例,其中電解質紊亂者43例;非肺部感染者69例,其中電解質紊亂者47 例,2 組電解質紊亂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7);腦梗死者26 例,其中電解質紊亂者18 例;非腦梗死者91 例,電解質紊亂者69 例,2組電解質紊亂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97);心力衰竭者17例,其中電解質紊亂者13例;非心力衰竭者100例,其中電解質紊亂者74例,2組電解質紊亂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48)。進一步行亞組分析發現,肺部感染者的血鈣和血氯水平明顯低于非肺部感染者,2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2;P=0.031);而腦梗死或心力衰竭者血清中各電解質的水平與非腦梗死或非心力衰竭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臨床疾病組血清電解質水平比較(±s,mmol/L)

表1 不同臨床疾病組血清電解質水平比較(±s,mmol/L)
注:組內比較,*P <0.05
項目無(n=100)3.97±0.60 138.26±7.21 102.39±7.85 2.11±0.15 1.07±0.26 0.90±0.10血鉀血鈉血氯血鈣血磷血鎂肺部感染有(n=48)3.92±0.63 136.86±8.19 100.24±9.11 2.08±0.13 1.09±0.30 0.89±0.11無(n=69)4.05±0.61 138.59±5.80 103.32±6.29*2.13±0.15*1.07±0.24 0.90±0.10腦梗死有(n=26)3.97±0.50 139.43±6.31 104.42±6.66 2.13±0.15 1.02±0.23 0.89±0.09無(n=91)4.01±0.66 137.44±7.05 101.42±7.91 2.11±0.14 1.09±0.27 0.90±0.11心力衰竭有(n=17)4.22±0.71 135.67±4.47 100.12±6.74 2.12±0.14 1.16±0.28 0.90±0.12
2.4 電解質紊亂相關危險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以電解質紊亂為因變量,選擇年齡、性別、肺部感染、腦梗死、心力衰竭等作為自變量,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肺部感染是高齡病人電解質紊亂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高齡病人電解質紊亂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顯示,90歲以上高齡住院病人電解質紊亂的發生率高達74.36%,高于李芳林[1]的調查結果,提示90 歲以上高齡病人電解質紊亂的發生率明顯升高。在我們統計的12 種電解質紊亂中,以低鈉血癥的發生率最高,達到36.5%,與Hoyle 等[2]所統計的結果相似,但遠遠高于一般住院病人中低鈉血癥的發生率[3-6]。發生低鈉血癥的可能原因如下:(1)高齡病人消化道功能紊亂:食欲不佳所致攝入不足,嘔吐、腹瀉等引起排泄增加;(2)感染、腫瘤、神經系統疾病等所致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引起鈉排泄增加,形成稀釋性低鈉血癥;(3)醫源性因素:某些藥物使用不當或劑量偏大,如心功能不全時長期使用利尿劑導致的電解質紊亂。
電解質紊亂增加了高齡病人的死亡風險,本研究中電解質紊亂組的死亡率達到了13.79%,而電解質正常組的老人則無一死亡,這與國外Hoorn 等[7]研究一致,提示電解質紊亂會增加高齡病人住院期間的死亡風險。進一步分析不同程度的電解質紊亂,發現2 種及2 種以上電解質紊亂的高齡病人的死亡率明顯高于一種電解質紊亂者,提示電解質紊亂的嚴重程度會增加高齡病人在住院期間的死亡風險。
肺部感染病人的電解質紊亂發生率明顯高于非肺部感染的病人,亞組分析則發現,肺部感染病人中低鈣血癥和低氯血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非肺部感染的病人。對電解質紊亂相關危險因素行Logistic 回歸分析后也發現,肺部感染是電解質紊亂的危險因素。積極治療肺部感染,可能降低高齡病人電解質紊亂和死亡的風險。而腦梗死和心力衰竭似乎并不增加電解質紊亂的風險,考慮到可能與我們的亞組樣本量較小,不可避免的存在偏倚有關,未來可在更大規模人群中進行深入研究。
總之,高齡病人電解質紊亂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年輕病人,且以低鈉血癥最為常見,肺部感染病人中電解質紊亂的發生率高于非肺部感染的病人,肺部感染是電解質紊亂的危險因素。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糾正電解質紊亂,有助于降低高齡住院病人的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