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熹熹
【摘要】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對其今后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合作元素,以及利用家庭因素,拓展學生合作教育空間,繼而在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同時,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
【關鍵詞】合作意識;道德與法治;學習互動
課堂教育效果的好壞,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高效率的完成教育目標,以此讓課堂教學變得高效。而“合作”是拉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家長與學生之間距離的重要方式,能夠促使其之間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親子互動,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合作意識的養成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教師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高效性。那么,教師應當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并以此來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更高效呢?
一、探索教材合作元素,做好合作教育指導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給予學生有效的合作教育指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培養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材可以說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主要參考,為教師提升教學效率奠定基礎。而在道德與法治的教材當中,其內容大多都是根據我們的社會事實而改編的,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合作元素,為此,教師可以對道德與法治的教材進行深度的挖掘,進而借助其中的合作元素,為學生做好合作教育指導工作。
例如,在進行《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能夠讓學生在了解白色污染,樹立環保意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就可以對教材中的合作元素進行挖掘,進而引導學生探索其中的合作內容,做好學生合作教育指導。具體方式如下,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深度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白色污染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在學生學習完本節課后,教師向學生提出:“環境污染給我們帶來了那么大的危害,那么我們今后應該如何保護環境?僅憑我們自己的力量可以使環境得到更好的改善嗎?”等問題,引導學生明白,在保護環境的的過程中,僅憑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就要呼吁大家都行動起來,只有我們手牽起手,共同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夠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以此,使學生認識合作的重要性,并在逐漸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同時,深化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
顯然,在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從教材中獲取合作元素,能夠促使學生合作意識的養成,同時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展開合作學習互動,引導體驗生生合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引領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學生知識的獲得不單單是憑借教師而實現的,還可以通過同學的幫助以及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而獲得的。可見,生生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對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內容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應當發揮學生的價值所在,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合作學習活動,進而發揮群體優勢,促使學生在與同學互動中,體驗生生合作帶來的樂趣,為學生今后更好的進行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增添助力。
以《我們的班規我們訂》這一課來說,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學習民主制定班規,懂得班規應當共同遵守,同時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提升合作能力,那么在教學的開始,教師就可以先將學生分成由5個人組成的小組,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問題的探究。緊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出:“大家認為班規是什么?班規都包含了哪些內容呢?如果有人違反規定你會怎么辦呢?”等問題,使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進而共同探究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之后各組推薦代表,進行全班的交流。最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留有小任務,讓各組學生通過調查掌握大家的意見,制定出一個班規,并以小組為單位交給老師。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得出,在組織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能夠促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內容,并且提升合作能力。
三、創建師生合作活動,實現合作意識養成
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近,教師也逐漸意識到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重要性,同時也在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為更好的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而努力。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形式相對單一,通常只是引導學生進行課本的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意識的培養,致使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降低。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發揮自身的主要效力,為學生創建師生合作的活動,引導學生在與教師進行互動中,拉近彼此的距離,感知合作的重要性,逐漸實現合作意識的養成。
比如,在開展《美麗文字民族瑰寶》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以游戲的形式開展師生的合作活動,進而促使學生在合作活動中進一步了解漢字所蘊含的道德觀念以及發展史。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利用課件向學生講述漢字的起源以及漢字的現狀,使學生對漢字的由來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猜字的互動游戲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向學生展示一組古漢字,讓學生猜出這些漢字對應哪些現在通用的規范漢字,同時,學生也為教師出一組古漢字,讓教師猜字,游戲結束后如果學生勝出,那么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獎勵。最后,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合作一起制作一節有關漢字演變的微課視頻,發送至網絡上,以此鞏固學生對漢字的認識。
由此可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創建師生合作活動,不僅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默契度,促學生合作意識的養成,與此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在與教師合作的過程中,更好的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
四、延伸課堂教育空間,促進親子合作互動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對各項事物的認知能力以及道德思想的養成除了來自于課堂的教學以外,大多都是來源于自己的父母、家庭。可以說,父母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在實際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家長的作用,將課堂的教學延伸至課外,拓展課堂的教育空間,引導父母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與父母的合作互動中,認識合作的價值所在,進而在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同時,強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組織學生進行《變廢為寶有妙招》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能夠使學生了解垃圾的分類,學會垃圾分類,并可以發揮想象使垃圾變廢為寶,教師就可以借助家長資源,引導學生與家長合作共同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并以此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首先,教師可以讓家長幫助學生在課前進行調查,親身感受垃圾危害人人有責,并制作調查表。其次,教師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自己身邊的廢舊物品,并與家長一起合作完成“變廢為寶”,制作出一件精美的物品,如廢舊紙箱制作的筆筒,收納盒等,之后將制作好的成品帶到學校向同學進行展示,并向同學分享自己與父母合作制作的過程,以便讓學生在聽取他人的講解中增加靈感,進而將更多的廢舊物品變廢為寶,并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就上述案例所講述的內容來看,我們可以得出,教師利用家長資源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能夠在延伸課堂教育空間,促進親子合作互動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未來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樣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合作意識,以此來助力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探索教材合作元素、利用學習互動活動等方式,實現合作教育指導,以及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從而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參考文獻】
[1]劉希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能動性分析[J].教書育人,2019(35):76
[2]蘇娜.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A3):114- 115
(江蘇省啟東市長江小學,江蘇南通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