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刑事訴訟 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 司法改革
作者簡介:苗典民,河南科言律師事務所主任、兼鄭州市律師協會刑事律師協會副會長,河南省律師協會刑事業務委員會執委,三級律師,研究方向: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77
目前,我國在對于司法方面的監督改革過程中進入了瓶頸期,部分改革舉措等內容很難繼續實施進行下去,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以及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腳步[1]。在經過多次試行以及實踐后發現,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能夠有效改善上述問題,加強司法工作的有效性,幫助推進我國司法工作改革落實情況,提升對于司法工作的監督管理。本文將選擇以刑事訴訟方面為切入點,探索在刑事訴訟中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階段,在我國劃定的監督范圍中,屬于訴訟違法的行為有四百多種,其中包含了各個領域以及各個類型,因此為了提升監督工作的科學性與實效性,該如何界定能夠進行案件化辦理的刑事訴訟監督案件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否為重大刑事訴訟違法行為
刑事訴訟違法行為是指在整個刑事訴訟的環節過程中,參與案件辦理的機關部門或是相關工作人員沒有按照法律要求所進行的某項行為,或者是可能會對整個刑事訴訟環節的公平公正、合法透明產生影響的行為。當出現刑事訴訟違法行為以后,對于違法違規濫用職權的機關部門或是辦案人員,若是行為較輕的可以對其違法行為進行改正,若是違法行為非常嚴重的則不光要對其進行改正,其次此前的判決結果宣布無效,還需要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2]。因此,以刑事訴訟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的劃分標準,可以分為一般違法行為、重大違法行為以及涉嫌職務犯罪行為。
首先是對于一般的刑事訴訟違法行為來說,因為一般事情發生經過都是比較清楚的,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也較輕,所以不需要對事件的真實與否進行判定以及進行單獨立案調查,可以在案件的處理過程中直接進行整改。
其次,當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上升到嚴重等級以及可能會構成職務犯罪時,則需要采取嚴厲嚴格的監督手段,實行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方法,按照科學規范的程序以及違法證據進行監督工作,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證相關部門監督檢察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是否需要對違法行為進行調查
在進行訴訟行為違法監督的過程中,必須要做的工作是對行為本身進行調查、核實以及證據獲取。在對訴訟違法行為進行實際調查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某些被合法掩蓋的違法真相,除此之外還有部分違法行為是很難被監督檢察到的,有的甚至不能查清真實情況,以上現象的出現都會使得對整個訴訟環節違法行為的判斷是不夠全面科學的,因此在進行違法行為處置的過程中就不會做到完全的按法律要求以及相關規定來進行,這樣也會使得監督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降低。
舉例來說,當發生重大刑事訴訟違法行為時,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需要對案件當事人、案件證人以及訴訟案件以外的人進行調查詢問;除此之外,還要收集案件當事人、參與案件辦理過程中的相關人員的意見建議;同時,針對案件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向有關專家或是部門協會進行詢問,也可以利用機關部門的資料儲備對有關案件的材料進行取用;對于案件所涉及到的所有材料還需進行再一次的審查,若涉及到傷情或是病情的需要對病例檢查報告進行鑒定。以上過程的進行是對監督工作公正合法進行的保障,同時也能夠為對于違法行為的處理提供最有力的證據支持,提升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的合法性以及結果質量。
(三)是否需要進行正式監督
在對案件進行審理調查以后,若是能夠確認為刑事訴訟違法行為,那么相關檢察機關應當按照法律規定進行案件處理。針對違法行為的處理方式有許多種,比如說糾正違法行為、對違法行為的整改提出意見、對整改后的合法性進行確認以及實行訴訟違法行為糾錯程序等[3]。
一般來說,采用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的方法模式是可以對違法行為進行監督的,假如發現存在違法獲取證據的行為,那么在進行案件審理時需要將違法證據排除,并且偵察機關需要重新進行證據的補充獲取。
但是,必能不是所有的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都可以存在應有的效果,舉例來說可以對程度較輕的違法行為進行口頭整改,不能將其認為是案件辦理;除此之外,在進行案件的第二次審理時,面對抗訴將會采用隨著案件辦理進程進行監督的辦法,因此在對案件進行分類時也不會將其列為監督事項案件化;而當案件的判決已經生效以后,那么就需要及時對結果進行更正,并且對正式監督結果進行確認,針對這一情況可以根據實際發展將案件辦理時間進行適當延長,而監督過程與訴訟案件本身進行分立化辦理,這樣也不會對整個訴訟進行產生影響。
在對于司法檢察機關的改革推進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矛盾問題,還需要探究其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其監督權能。采用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問題。
(一)案件辦理與司法監督之間的關系
案件辦理是司法監督的前提。在訴訟進行過程中進行司法監督是為了能夠發現其中存在的訴訟違法行為,因此一般辦案過程是伴隨著監督的產生的,實行監督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提升被監督部門機關案件辦理的高效性、合法性等。檢察機關部門的司法辦案是進行刑事訴訟監督的基礎,在案件辦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逮捕或是起訴等監督行為探索其中違法行為的線索。通常來說,在進行訴訟案件活動辦理的過程中,凡是與案件辦理或是事項案件化辦理有關的行為活動都可能存在違法行為,而發現這些違法現象存在的重要手段就是依靠辦案人員自身的職權。也可以說,無論是怎樣發現的違法行為的現象線索,最主要的案件行為還是某一個訴訟案件,因此對于能夠組成訴訟案件違法行為的相關線索事項,要及時采取監督程序的進行,將其轉化為案件的辦理。
(二)刑事訴訟依法監督內部關系
進行司法監督必須要把握其中的度,檢察機關部門在進行司法監督的過程中所采取的辦法方式必須要合乎實際,在進行充分思考后再采取相應措施,可以通過分析不同監督對象的不同特點來對監督方式進行選擇,這樣能夠提升監督質量,提高監督效率。但是,對于刑事訴訟進程的監督是進行相關工作開展的前提,同時在行使監督權利的時候也需要受到法律和監督程序的規定。在監督方式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訴訟違法行為的嚴重與否以及相關監督事項的本質特點等。舉例來說,若是一般的訴訟違法行為,那么在進行監督方式的選擇上常常是比較柔和內斂的,并且監督效果強度是比較輕的;而若是重大的訴訟違法行為或者是可能會造成職務犯罪的違法行為,那么在選擇監督方式是則是以積極強硬為主。
(三)監督對象之間的關系
檢察機關在進行訴訟違法行為監督的過程中,其主要作用并不是對訴訟行為本身起到促進作用,而是完全深入到訴訟行為之中對其進行評價管理,針對其中存在的違法行為進行糾錯,改正其中的錯誤現象,推動正確訴訟程序的運行[4]。在訴訟活動進行的過程中進行依法監督,其主要是起到預防、督促的作用,若是存在刑事訴訟違法行為那么主要是監督單位自己來進行整改。若是較為嚴重的刑事訴訟違法行為,在進行監督的過程中可以對事件本身來進行監督,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當事人進行監督,來調查核實案件辦理人員是否存在瀆職的嫌疑。綜上,在對刑事訴訟違法行為監督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對事監督以及對人監督的關系,二者應該相互結合相互聯系,確保監督行為的科學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對刑事訴訟行為進行監督的過程中采用重大監督事件案件化辦理模式可以提升監督過程的有效性,保障相關案件的證據獲取過程是完全透明、公開以及公平進行的,同時也能夠對當事人的權利進行很好地保護,提高我國司法部門辦事的質量與效率,加快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有助于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課題組,甄貞,閆俊瑛,等.刑事訴訟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需要解決的問題[J].人民檢察,2019(8):53-55.
[2]孟國祥.重大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程序研究——以刑事偵查類監督為視角[J].中國檢察官,2019(1):56-60.
[3]朱啟鶴.對建立重大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模式的一點思考[J].法制博覽,2017 (36):132.
[4]張海全,向松.淺談建立重大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模式[J].法制博覽,2018 (2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