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國有資產會發揮出重要的效用。但是,國有財政長期以來會承擔國有資本管理與社會經濟管理的職能,因為兩項職能存在交叉的現象,導致財政管理出現缺位的情況,整體的管理效率不高。因此,建立完善的資產管理機制,加強財務監督管理力度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的國有資本財務監管主要內容展開研究,并以此為依據,提出創新財務監督管控體制、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強化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的監督、強化高風險業務的清理與監督等措施,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國有資產;資產管理體制;國有資本;財務監管
引言:在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過程中,雖然整體的經濟效益顯著提升,但就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我國政府還沒有真正成為整個市場的競爭主體,期間的權責利益關系也不夠明確。由于國有企業的實質產權界定不夠清晰,給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帶來了直接的影響,社會經濟管理人員與國有資產所有者存在基本職能錯位的問題,使得國有資產在運營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社會穩定、利潤提升等管理目標。從社會整體的利益角度進行分析,財務監督管理力度不足、缺乏風險預警機制等都屬于國有企業的改革重點。因此,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轉變職能與角色,建立新型的國有資產管體系,加強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監督與決算審計,以此不斷提升財務管理力度,推動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的國有資本財務監管主要內容
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來說,國有企業屬于重要的主導力量。國家也屬于國有企業的出資人與財務監督人員。在黨的第十九大會議召開之后,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方式,能夠給建立出資人制度做好鋪墊。在了解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設要求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的出資人產權體系,加強財務監督力度,實現逐級把控與監督,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的國有資本財務監管主要內容具體闡述如下:
1.資金的監管
要想保證國有企業各項資金得到充分的利用,在開展籌資活動與融資活動的過程中,除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需要充足的資金周轉之外,都需要上報給國有資本運營主體,經過監管部門備案審批過后,才能開展后續的經營活動,主要表現如下:(1)合理的引入、吸收、合并等籌資措施,保證國有企業的股本結構會產生較大的變化。其中最為主要的問題就是在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得到國有資本運營主體的同意。(2)國有企業利用資產抵押的方式,做好舉債籌資的活動。不論國有企業的投資數額或大或小,同樣需要獲得國有資本運營主體的批準。(3)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如果沒有經過股東大會的批準,企業就不能進行變更股本結構的工作。對于企業注冊資本金變化、籌資活動、資本公積金變化等,都需要經過監管部門的審批,再交給股東大會批準。(4)國有企業需要根據國有資產投資、生產經營活動等進行分類,在每個季度末開展資金運營預算活動。例如企業在編制重大資金使用計劃的時候,可以向國有資本運營主體報案,以此為后續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穩固基礎。
2.資產的監管
從國有企業資本運營主體角度進行分析,需要對下屬企業的財務活動進行管理與監督。在定期審核財務報表的基礎上,完善監督體系,還要加強資金流向的追蹤與管理,以此保證國有資產能增值保值,具體闡述如下:(1)對于國有獨資的企業來說,如果需要進行固定資產技術改造的投資活動,首先就需要獲得國有資本運營主體的批準,以此獲得相應的投資。(2)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的各類資產,需要編制可行性的研究報告,并獲得國有資本的運營主體批準。(3)通常來說,國有企業不需要向外部提供一系列的經濟擔保。如果在運營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特殊的情況,就需要向所屬的國有資本運營主體,提出完善的報告,還需要經過相應的審批程序。(4)國有企業產生與其他資產的租賃、合并拍賣等變動事項,都需要經過國有資本運營主體的審批,以此將資金落實到各個部門當中。
3.收入、利潤及其分配的監管
對于被監管的基層企業來說,需要以企業財務管理原則以及公司法作為基礎,不能出現隱瞞或是高估的情況,保證收入的真實性,以此對國有企業的當期利潤,開展更加全面準確的核算工作,遵循規定的財務數據整合流程,保證利潤分配工作的科學性。在此基礎上,在對國有資本運營主體進行監督管理的時候,監督部門首先需要保證利潤的真實性,對企業的收入與支出情況進行監督管控,還需要對下屬國有企業以及控股企業的經濟活動,展開一系列的監督工作,嚴格地對利潤分配表進行審查,做好一系列的審批工作,并重點對是否根據相關規定提取了公益金等進行監督。
4.財務報告的監管
國有企業保證財務報表的科學性、實用性,主要就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準確的決策信息,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屬于財務監管的首要條件。國有企業相關的工作人員需要做好審查財務報表資料與數據的工作,真正避免出現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在編制財務報告的時候,國有資源可以以月度為單位,向國有資本運營主體相關部門,定期進行財務決算報告的匯報,并在財務說明中,對經濟損失、負債等特殊事項進行注明。
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的國有資本財務監管措施
1.創新財務監督管控體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1)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國有企業都會面臨管理體制不健全,機構性矛盾頻發等問題,影響企業的整體實力,經營體系也不完善,需要不斷加快創新的步伐,實現國有企業的發展與改革。在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與審核發展的過程中,優化內部的經濟布局與結構,并加強企業輔業改制的力度。在深化內部改革力度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結合現代化企業發展的需求,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國有企業需要將產權管理為基礎,完善母子公司的財務監督管理體系,并且不斷加強資本管理力度。只有國有企業轉變了傳統的經營模式,才能從生產經營型轉變為資產運營型,及時洞察市場環境因素的變化,減少無謂的管理層次,以此梳理整個資產管理鏈條,為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奠定穩固基礎。
(2)國有企業應當不斷完善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并建立健全投資風險控制機制,加強國有企業內部監督控制力度,建立健全國有資本出資人監督管理體系。在開展監督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以科學化的企業治理結構作為依托。作為國有資本的代表者,在對企業進行治理的時候,需要真正將財務監督管理落實到實處,保證內部治理結構的嚴密性,以此為實現國有資本財務監督管理目標奠定穩固基礎。在規范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過程中,需要摒除傳統的國有資產所有權代表缺位、政府直接管控的現象,推行法人治理的現代化企業治理模式,具體闡述如下:①轉變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基本選聘原則,董事會的成員需要經過股東大會選舉而產生,總經理需要由董事會聘任而產生,各個部門的經理以及領導層,需要由總經理提名,董事會落實聘任制。對于高層管理人員選拔來說,需要經過法律程序,經過選舉產生。②國有企業需要對經理層、董事會、監事會等進行更加規范化的管理,從根本上保證良好的法人治理效果。通過不斷完善董事會機構,解決權力集中的問題。國有企業應當以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并且保證各項決策符合企業的原則需求,保證監督權力、決策權力互相分離。經理人員與董事會成員不能進入到監事會當中,保證監督權的獨立性與剛性。③國有企業要保證內部董事會結構的合理性,并保障企業各項業務活動的合理性。如果管理層的行為出現了的錯誤,就需要及時地糾正,還需要將實際的情況進行及時反饋。在股東大會上,追究相應的法律職責。利用健全的責任監督與約束機制,明確基礎的法律責任與約束機制。在完善外部監事制度的同時,實現內部監事會與外部監事會的合作與溝通,并維護股東的基本權益。
2.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強化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的監督
國有企業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將“十一五”規劃作為基礎,加快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建設,加快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腳步。相關的工作人員需要明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主體地位,并且保證經濟布局的合理性,對產業結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利用財務杠桿的優勢,實現內部資產的合理優化配置,提升國有企業的經濟質量。國務院國資委會不斷推進國有資本經營制度的建立,并編制中央企業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推動政府快速建立資本經營預算。在完善預算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實現資產收入的合理分配與監督,保證資本經驗預算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1)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設計
國有資產在完善經營預算制度的過程中,務必要保證新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能與運營機制相互適應。從當前資產管理的分析現狀中不難了解到,國有企業可以結合國資委提出的要求,設計科學化的資本預算管理體系。
首先,國有企業在進行資本預算編制工作的過程中,國資委屬于預算編制的一級主體,主要的職能就是負責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編制工作,還要了解整體的收益情況,實現對下屬國有資產的合理指導。在實際的資本運營過程中,加強資產收益的監督與管控。通過給予國有資產一定的授權運營權限,落實預算制度,對國有資產經營專戶進行資金的管控。
其次,對國有資產的授權運營結構進行分析,其屬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二級編制主體。國有企業需要利用設立預算委員會機構的方式,開展資產經營的核查工作。如果存在財務風與經營風險,便可以及時洞察預算管理中不足的問題,編制合理的經營計劃,還能保證預算編制落實到實處。對于國有資產授權運營企業來說,主要的預算職能就是執行國資委的預算制度與計劃,并且上報國有資本實際預算情況,加強審查與協調管理力度,對國有企業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并且及時收繳國有資產收益,實現資金的合理調度。
(2)加強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監督與決算審計
在加強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監督與決算審計力度的過程中,需要從批準預算與預算監督等方面入手。在國家復式預算的過程中,國有資本的經營預算屬于核心的內容,能保證我國預算系統的完整性與統一性。各級國資委在編制了資本經驗預算之后,需要交給財政部門,進行信息數據的匯總,做好審議預算計劃,還要提出針對性較強的指導意見。在經過人大審議之后,編制合理的年度預算法案,制定到各個部門當中。對于預算監督來說,需要對國有資本的經營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其中第一個層次就是對各級人大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務必要將執法監督權的職能履行出來,各級財政部門都需要進行國資委的監督工作。在國有資產預算的管理過程中,針對一級執行主體、二級執行主體來說,國有資產的授權機構,都需要做好監督管控的工作。就決算審計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需要以國有資本的預算結果為基礎,國有資產的收取經營機構,需要開展合理的決算編制工作,并上報給國資委。在經過總審核之后,交給財政部門,進行統一的報告,以便于開展全面的審計工作。
3.強化高風險業務的清理與監督,提升財務管理力度
對于國有企業在風險防范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需要樹立正確的風險防范意識,強化風險管理控制力度,并加強高風險投資業務的規范化管理與控制工作。對于委托期權、理財以及股票等投資風險比較高的業務,需要做好一系列的規范化管理工作。針對國有企業進行中的委托理財業務,需要進行及時的清理,并且發現無法及時回收的資金,借助法律法規,加快資金的回收速度。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如果進行了股票投資的方式,企業相關的管理人員就需要利用單獨的機構,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操作與管理,并對沒有具備相應條件的,進行股票投資的合理清查。與此同時,國有企業要不斷強化對高風險投資業務的控制與監督工作。針對于我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明令禁止的高風險業務,需要遵循我國相關部門的規定,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經營。對于涉及到風險較高業務的企業來說,需要設立單獨的管理機構,加強對高風險業務的監督與管理,還需要實現全過程的監督與控制。利用內部審計的方式,實現對各個下屬單位投資業務的監督與控制,并定期開展資產的清查活動,獲得真實的財務報告。最后,建立國有企業的責任追究制與風險防范機制。如果出現了違反國家規定的業務投資行為,需要給予相關責任人一定的警示,要求在規定期限內進行整改,若情節嚴重需要追究工作人員的責任。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國有企業在實際的運營發展過程中,應當以完善的資產監督管理機制為依托,并且對各項經營活動進行監督與管理,對資本的合理分配使用進行控制。政府需要利用審計部門、外派監事會、國有資產產權管理部門等,實現全過程的監督。在國有資本財務監督管理體系中,需要奠定穩定的財務主體地位,建立完善的財務核準制度與審批制度,以此逐步規范化國有企業的財務行為,加強各項業務的風險管理力度。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強化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的監督,建立財務信息報告制度,規范化其他主體參與行為,避免不必要的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以此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營軍.國有資本財務管理新體制的構建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5(11):44-45.
[2]陳慶,安林.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14,16(1):33-40.
[3]李玉鵬.試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與國有資本運營[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7,000(013):28-29.
[4]王曼.論企業集團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財務監管問題及解決方法[J].商場現代化,2011,(018):113.
[5]趙平.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探討[J].致富時代(下半月),2010(9):114.
[6]李志道.國有企業與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研究[J].財會學習, 2019(18).
[7]張潔.國有資產管理與國有企業改革探究[J].財會學習,2019(22).
[8]李宇.論經濟新常態下國有企業財務監督管理[J].辦公自動化, 2019(6):25-28.
作者簡介:申通,甘肅省煙草專賣局(中國煙草總公司甘肅省公司)財務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