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濤
摘 要:美術課程不僅只是單純的技能訓練,更應該看做是一種文化的學習。本文就如何利用“美麗的荷塘”為載體,對中華傳統文化內涵進行了研究探索,弘揚“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在創作實踐中感受傳統藝術神韻。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國畫;傳承;人文精神
新課標把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作為美術課程的重要價值體現,指出美術課程的學習,不僅只是技能的訓練,而更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學習,它發揮的重要作用其他學科無法替代,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國粹,童年時期的文化浸潤會像血液一樣影響一生。
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1 研究的背景
現今社會,外來文化大量涌入中國,使傳統的文化土壤發生變異,傳統文化中內涵的生命認知,在新一代接班人中正在被悄悄地淡化。新一代的傳統文化傳承者,已經對傳統藝術形式感到生疏產生隔膜,孩子們的審美趣味逐漸被西化。他們似乎只是延續了種族的生理特征和習慣性情,更缺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基因氣質。前些年,筆者在進行欣賞課教學時,發現很多孩子已經分不清中國畫和油畫的區別,甚至只認識油畫,連中國畫使用的工具都說不出來。
聯想我們自己,從童年起,所身處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審美取向等等都作為文化要素,對我們的觀念會產生持久的影響,童年時代的經歷與感受,已經逐漸轉變為生命的一部分,文化與人共生,仿佛空氣土壤對于植物。我還記得孩提時代練習毛筆字的樣子,老師在寫字的時候會提出很多要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用筆方法。兒童時期具有人類身心的自然發展早期優勢,如果傳承從兒童就開始,在這個階段,未來的傳承者從認知世界開始就認同了自己的母體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感情深厚,更加符合“社會越發達,就越強調文化傳統性的保持”的進步社會的教育觀念。
1.2 研究的意義
1. 美術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
美術,是人類智慧表現形式的精華,具有凈化心靈,提升品性的功能。在美術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重建美術文化生存、傳承和發展的平臺。傳統文化為美術課程提供了豐富資源,《美麗的荷塘》這節課,豐富的傳統藝術元素蘊含其中,還有例如中國畫、剪紙、臉譜、泥塑、民間玩具等藝術,也蘊含了豐富的美術元素,孩子們可以在創作實踐中體驗到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并接受美術學科知識,不知不覺中繼承傳統文化,提升了美術綜合能力。
2. 美術有助于小學生理解中華傳統美德。
魯迅曾說:“美術可以輔佐道德。美術之目的,雖于道德不盡符,然其立足于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輔道德以為治。” 美術除教育功能外,更多地表現在對道德和修養的輔佐方面。縱觀古今,很多畫家的作品中都有明確的政治傾向性,有的作品則格調鮮明,借題言詩明志。不難理解,畫家的作品多數都是作者思想情感價值觀的反映,借物抒情的一種表達。
傳統圖案中經常以梅、竹、菊等植物作隱喻,贊揚高尚的道德情操。竹寓意“氣節”;梅松耐寒,寓意堅強不屈的品格。傳統的倫理道德,不斷滲透在現實生活中,對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將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美麗的荷塘》這節課中的荷花,也是人們常用于明志抒情的一種植物,它寓意深刻,警示世人要保持純潔高尚的品質,不被周圍的環境所感染,這種品格對于現代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學生活中,教師經常會接到學生的投訴,某某同學打擾他,讓他心情很不好,甚至影響到學習,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滲透這些生活中的元素,弘揚“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不僅對那些好動的學生有觸動,還會使學生形成精神目標,學習荷花的高尚品質。在課堂教學中,當我引用了生活中的一些學生投訴案例,用“荷花精神”分析后,我聽見幾個學生悄悄的開始對號入座,某某人就是淤泥,經常打擾我等等,孩子們心中對荷花的品質充滿了崇敬之情,非常希望自己就是那個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精神的人。
2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2.1 在藝術欣賞中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
國畫是中華傳統藝術的精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觸中國畫,有利于早期培養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抓住有效時機向孩子們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對教材上的知識進行合理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
《美麗的荷塘》教學目標是體會畫家借物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寫意畫的用筆、用墨,并進行臨摹變化,表現荷花;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格的情感,陶冶情操。在教學中,我結合荷花的科普知識,認識到荷花全身都是寶,生在淤泥中,卻“出淤泥而不染”,歷史上很多詩人都抒發了對荷花的喜愛等人文背景為切入點,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德的情感,從而將這種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通過學習,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提高審美能力,更要體會高尚品格,更要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
2.2 在創作實踐中感受傳統藝術神韻
《美麗的荷塘》一課,學習寫意畫筆法過程中,在了解學生接受能力之后確定了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在中國畫體驗實踐中,逐步掌握水與色的運用,理解國畫構圖中的基本規律。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西方繪畫強調物體的光色變化,更多拘泥于物體外表的相似,而中國畫講求神似,追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更注重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這種藝術表現獨特,也展現出國畫倡導的修身養性的人文韻意。國畫對物象的外形表現,不拘泥于形似,更貼近了人們內心活動的抒發,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體會寫意中國畫的意境。
2.3 在課程設計中以生為本
不同年齡的學生有不同的特征,中國畫的課程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美麗的荷塘》學習者是四年級的孩子,教學課程中,我要求孩子在中鋒運筆時做到心平氣和,在運筆中滲透中庸的儒家思想。中年級孩子比較躁動,他們運筆的時候,屏息凝氣,也是對自己心態的修煉。中年級學生還有點耐不住性子,這樣的訓練可以更好的調節他們的行為和思想,會逐漸提升專注力,調整心理行為表現,促使他們能修身養性,理解古人的儒雅氣質啟于言行。
2.4 在不斷學習中深層理解傳統文化
在美術教育和創作中,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是靈感和源泉,我們在對本民族文化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學習西方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才是持久的。我們可以汲取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精髓和審美情趣,在教學中恰當滲透傳統文化,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還有效地完成了育人目的。為了能將傳統文化更好地滲透到美術課堂,教師首先要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有相應的文化藝術修養,不僅能詮釋藝術作品中的美,還能引發學生對文化的共鳴而產生熱愛的情感。
國家沒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就會虛無,最終被異化。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更要深入學習傳統文化,充分發揮人文教育在美術課程中的優勢,合理利用傳統文化,滋潤孩子們的心靈家園,使他們從小就具有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祖國,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燦爛文化,在一代代少年兒童傳承者身上綿延流傳。
參考文獻:
[1] 周嫣然.期刊論文 《中外交流》,對高中生德育教育現狀和影響因素的分析——以廣州市部分中學為例 2017.08.17.
[2] 柳曉琳.期刊論文 《都市家教(上半月)》,談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2015.10.01.
[3] 袁昊燁.期刊論文 《讀與寫》,傳統文化走進小學美術課堂的探究? 2019.10.30.
[4] 耿朝俠.期刊論文 《美術教育研究》 ,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中的應用 2015.08.30.
[5] 徐霞.期刊論文 《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淺議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20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