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
(湖北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標準體系是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多式聯運是改革傳統運輸布局、新舊功能轉換、供給側改革在產業供應鏈上的重要抓手。多式聯運發展離不開標準體系建設,多式聯運標準體系研究是在政策宏觀下對多式聯運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當前我國全面啟動多式聯運的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多式聯運轉運裝備、場站設施設備、運營管理與服務及信息與運單數據等基本要素標準化的必要條件。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多式聯運發展的多式聯運標準體系,逐步制定和完善相關缺失或急用先行的標準,是為我國多式聯運發展奠定技術基礎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國家政策持續加大對多式聯運的支持力度。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若干規定》中首次提到了多式聯運。
2014年9月《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4-2020年》中,國家明確把多式聯運作為發展物流行業的重要內容之一,“著力降低物流成本”列在發展重點第一位,這些綱領性的文件提升了多式聯運的重要性。
2016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推動交通提質增效提升供給服務能力的實施方案》,提出大力推廣陸水聯運工程、路集裝箱運輸網絡工程、航空鐵路聯運工程、裝備標準化工程等聯程聯運工程。2016年12月《推進物流大通道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推進多式聯運樞紐站場建設,加強快速中轉轉運設施裝備技術研發,推廣應用標準化運載單元和載運機具,建設多式聯運信息平臺,支持企業創新聯運組織模式,研究制訂統一的多式聯運規則,大力推行“一單制”聯運服務。
2017年1月交通運輸部等18個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的通知》,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多式聯運的戰略定位。進一步細化了在推動多式聯運事業中多個方面的工作,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多式聯運運營主體、信息系統、裝備體系等。同年2月發布《“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中要求:到2020年,交通基礎設施、運載裝備、經營業戶和從業人員等基本要素信息全面實現數字化,各種交通方式信息交換取得突破。
2018年交通運輸部《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將多式聯運發展細化到執行層面,提出了具體考核指標,并對一些問題做了進一步明確,包括:鼓勵鐵路專用線的建設和共享,提出將鐵路修進港區,實現鐵水無縫銜接;為多式聯運裝備提升提出了發展的方向和具體落實的推進項目。2018年12月,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發改經貿〔2018〕1886號),全國規劃127個城市,布局建設212個物流樞紐。重慶市被確定為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商貿服務型和生產服務型五種樞紐承載城市。2019年9月,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的通知》(發改經貿〔2019〕1475號),共有23個物流樞紐入選2019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
從政策層面可以看出,為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全國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戰略項目的實施中,共同推進多式聯運的國際化、標準化建設。
物流需求是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剛性需求。隨著經濟尤其是現代工業的發展,物流需求帶動了多式聯運的發展。多式聯運的剛性需求在于它是國際貿易主要載體,體現在“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跨境多式聯運走廊、公鐵水以及航空多式聯運系統等,通過低成本的多式聯運作為支撐,實現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產業聯動發展,改變之前物流運輸的分段銜接、低效銜接的傳統運輸方式,體現多式聯運在國際、國內供應鏈中的一體化高效融合模式。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貨運總量471.58億t,全國社會工業品物流總額234.50萬億元。“十三五”期,我國貨運總量年均增速將處于7%-8%的區間,貨運規模作為多式聯運的市場基礎,按照交通部規劃預計目標7%的增長率來計算,我國2016-2020年期間貨運規模的增長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近年來全國貨運總量
“一帶一路”對于沿線大部分處于工業化發展中的國家而言,在煤炭、礦物燃料、化工產品等初級能源方面存在較大的需求,涵蓋國家基本都能夠通過鐵路和海運抵達,能源類產品能夠通過集裝箱進行運輸,提高集裝箱周轉率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我國對于能源、機械、礦產品的需求,見表1。組織模式上,初步形成以集裝箱多式聯運為主,商品車、冷鏈、危化品等專業化多式聯運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國際多式聯運通道建設加快,中歐鐵路通道穩步發展,鄭州、西安、成都、重慶等城市加快中歐班列境外節點布局。自2011開行至2019年8月,中歐班列去程開行2 845列,運送25萬TEU,重箱率達99%;回程開行2 421列,運送21萬TEU,重箱率達85%,近3年年均增長率達到55%,成為了新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
各部門積極協調推進多式聯運各項工作。在基礎建設方面,天津港、寧波舟山港、大連港、營口港等港口積極布局內陸無水港,國內通道體系不斷豐富。國家鐵路局、國家民航局、國家郵政局及有關單位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市場監管部門加快清理規范貨運相關收費;工信、交通運輸等部門加快新能源車輛推廣應用;公安和交通運輸部門聯合實施公路超限超載治理。《行動計劃》里提出到2020年前推動形成85個物流大通道節點,包括23個國家骨干聯運樞紐(城市)、51個區域重點聯運樞紐(城市)和11個陸路沿邊口岸樞紐。示范工程建設方面,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展三批70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共完成集裝箱多式聯運量382萬TEU,累計開通線路390余條,與公路運輸相比,降低物流成本約112億元,減少能耗153萬t標準煤,減少碳排放397萬t。2018年,多式聯運鐵路、公路完成集裝箱運量分別1 370萬標箱、7 623萬標箱,同比增長33.24%、6.8%,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完成450萬標箱,同比增長29.4%。圖2為近幾年多式聯運各運輸方式貨運占比情況,圖3為2018年鐵路集裝箱、公路集裝箱、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總量。

表1“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經濟狀況及進出口貨物能源類型
多式聯運標準從廣義上可分為“軟件”、“硬件”兩個方面。“軟件”方面的標準包括:多式聯運在運作規則、操作流程、技術規范、信息系統、貨物運輸基礎數據元、單證信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標準化內容。“硬件”方面的標準包括:多式聯運專用裝備、集裝箱、載貨汽車、內河運輸船舶、單元化裝載、半掛車、甩掛運輸,公路鐵路兩用掛車、大型吊裝、滾裝等設施設備的標準化內容。

圖2 近年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貨物占比情況

圖3 2018年鐵路集裝箱、公路集裝箱、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總量及同比增長
多式聯運標準從標準化的角度,按照不同的運輸方式包括了公路、水路、鐵路、民航、郵政快遞等。同時,多式聯運過程還涉及到物流、貨代、海關及檢驗檢疫等。與多式聯運相關的全國技術委員會有:全國集裝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道路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港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郵政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航空貨運及地面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智能運輸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國際貨運代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不同運輸方式的標準由相應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進行歸口和管理組織起草工作。表2列舉多式聯運相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其發布多式聯運相關主要標準。
多式聯運標準化單位重點在集裝箱多式聯運標準化,集裝箱單位的標準化已成為國際范圍內的最優運輸方式。多式聯運客戶需要物流服務的最優化,主要體現在物流質量的可靠性與成本節約的最佳結合,這要求多式聯運企業系統合理地組合各種運輸方式子系統,無縫銜接提供物流服務。在歐美發達國家可脫卸箱體和集裝箱為運載單元的聯運市場份額占比為78%。國務院在“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主要指標中明確要求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率為10%。發改委、交通部、鐵總公司在《“十三五”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規劃》中要求到2020年,集裝箱運量達到鐵路貨運量20%左右,其中,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0%以上。

表2 多式聯運相關主要標準
標準體系是一定范圍內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它具有系統所具有的各種客觀屬性。標準體系的組成標準之間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關系,國家、行業、地方、企業的標準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制約,在一定范圍內規范多式聯運的的流程過程、服務和管理及評價。建立多式聯運標準體系的三維模型,主要是為了推進多式聯運物流標準的進一步歸類,綜合考慮多式聯運過程環節,包括鐵水、公水、公鐵等方式在管理、技術、服務及信息處理等多方面對標準化的需求,從多式聯運覆蓋的全過程、服務對象、服務流程等維度,設計多式聯運標準體系的模型,使體系分類更明晰,體現不同維度來適應多式聯運的發展需求,如圖4所示。
根據GB/T 13016《標準體系表編制原則和要求》的要求,結合多式聯運的現狀,在集裝箱、轉運設備、場站設施設備、運營服務、信息化等方面確定標準化對象,標準體系框架單元可為:①多式聯運術語及基礎標準;②多式聯運設施與設備標準;③多式聯運裝卸與運輸標準;④出入境檢驗檢測標準;⑤信息化與運單標準;⑥多式聯運管理服務與評價標準。其框架如圖5所示。
隨著國家關于多式聯運和綜合樞紐發展一系列指導文件的出臺,對多式聯運的高標準發展提出了“一體化”、“一單制”、“一站式”要求,在交通強國的“四梁八柱”、“八大體系”等規劃框架下,應重點加強拓展多式聯運的關鍵環節包括國際電子通用運單、信息數據接口、運輸操作規程、聯運集裝貨物轉運操作規范、載運工具、運載單元和換裝設備等標準化對象。一方面,積極了解掌握國外多式聯運技術和標準的發展動向,積極采用國際先進標準;另一方面,結合我國全面啟動階段的現實需求開展具有前瞻性的多式聯運綜合樞紐研究及建設,做好標準化工作,有效發揮技術標準對行業發展的支撐和促進作用,為“一帶一路”奠定基礎。為保證多式聯運標準體系建設的有效進行,提出如下建議:

圖4 多式聯運標準體系三維模型

圖5 多式聯運標準體系框架
(1)發揮技術委員會優勢。多式聯運相關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行業共同討論多式聯運技術標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方案,召集行業內龍頭企業開展中長期規劃,明確行業發展方向,充分收集并分析多式聯運發展現狀的信息及問題,對標準體系中的缺失進行完善補充。綜合交通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議設立分技術委員會,針對不同的多式聯運模式有針對性的開展標準研制工作,深化標委會的聯動機制,共同制定符合行業發展的標準制修訂計劃,完善和引導多式聯運標準體系的發展。
(2)加強多式聯運標準化基礎研究。定期召開行業內標準體系研討,不斷對標準項目進行查缺補漏,對標準體系進行完善。加大多式聯運有關國際標準的跟蹤、評估和對標工作,結合我國多式聯運發展實際情況,采用國際上先進的多式聯運標準,加快轉化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式聯運國際標準,保持與國際標準一致性。同時結合“一帶一路”的發展適時推動我國多式聯運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提升國際影響力。
(3)構建多式聯運運輸服務體系。大力推進聯程聯運,在技術、裝備方面保障多式聯運服務體系的優質高效、綠色智能、一體暢聯,加強關鍵多式聯運設施設備自主研發水平,積極采用國際先進標準,與國內標準協同。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郵政、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進一步完善布局,達到互聯互通的目標,推廣跨方式快速換裝轉運多式聯運標準化設施設備,形成統一的運行標準和規則,推進運輸結構調整。
多式聯運標準體系建設,是響應最新國家政策法規,推動產業升級、改革舊的運輸布局的內在需求。標準體系需與當前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并受人力、物力和整體發展環境的限制。在確定標準化目標對象時,既要考慮到目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也要預見未來科學技術和生產發展對標準化的需求。我國現階段正處于多式聯運全面啟動和建設階段,始終保持標準體系的動態研究是一項長期、持續性工作。我們應通過標準體系的不斷優化與完善,促進多式聯運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長期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