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希,肖和英
(湖北物資流通技術研究所,湖北 襄陽 441000)
建設交通強國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先行領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戰略支撐。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報告作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重要戰略決策,首次將建設“交通強國”納入國家發展戰略[1]。
“中部通,則全國通”。2019年10月25日,交通運輸部將湖北省列入首批交通強國建設的試點省份,作為交通強國建設的示范區,湖北省承擔著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示范引領全國的重任。襄陽市是湖北省“一芯兩帶三區”戰略布局的核心城市,是國家級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襄陽市物流業健康發展對于湖北省實現“當好發展先行官,建成祖國立交橋”、從交通大省向交通強省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因此,本文在調查分析襄陽市現代物流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入剖析其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力圖聚焦主要矛盾、精準發力、補齊突出短板、強化發展弱項,以期提出建設交通強國背景下襄陽物流業發展對策。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建設目標,并將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列為重點專項任務之一,對物流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物流業新的使命[2]。
以人民滿意為導向。物流業事關民生保障,特別是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物流業是保障民生的主力軍。建設交通強國、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需要始終以人民滿意為導向,通過精準的物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物流需求。
以保障有力為根本。物流業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產業[3]。建設交通強國、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需要僅僅抓住經濟發展、改善民生這個立身之本,立足產業做大做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以世界前列為目標。建設交通強國、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需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中國特色,借助新理論、新技術、新模式推動物流業實現“彎道超車”。
襄陽市是湖北省“一芯兩帶三區”高質量發展區域和產業戰略布局的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支柱城市。近年來,襄陽產業集群優勢凸顯,形成了“一個龍頭,六大支柱”的7大產業集群,產業發展形勢喜人。2018年,7大產業完成規模以上產業總產值高居全省第二位,已成為湖北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航員”。其中,汽車及其零部件、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以及電子信息等4大產業具有較強的區域輻射能力,增長表現突出,發展潛力較大。受益于龍頭支柱產業的穩定高速發展,襄陽市物流需求旺盛,社會貨運總量、物流總額呈現穩中有升態勢。2018年襄陽社會貨運總量和物流總額分別達到36 272.26萬t和12 08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3%和8.2%。據統計,襄陽工業品物流占社會物流總額比例近60%,區域外物品調入調出占比34%。襄陽市主導產業原材料和產成品主要物流流向和產業物流需求見表1。

表1 重點產業物流需求分析
襄陽市形成了集“公、鐵、水、空”于一體的綜合立體物流網絡,依托四通八達的綜合物流網絡,襄陽成為全國綜合交通網中的重要節點和湖北省及漢江流域的重要樞紐城市,是鄂、渝、陜、豫四省市毗鄰地區的交通樞紐。
(1)國際物流通道不斷延伸。襄陽是鄂西北地區唯一具有鐵路口岸(襄陽站)和公路口岸兩個二類口岸的開放城市。近年來,襄陽市外向物流通道不斷延伸,形成了“一江三線”的物流通道格局。“一江”即長江聯運通道,通過鐵路、公路到武漢陽邏港,再經長江出海,通達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三線”,一是向東通道,即襄陽至寧波“鐵路運輸+海運”的鐵海聯運通道,到達歐洲、非洲、澳大利亞;二是向西通道,“襄陽—阿拉山口”鐵鐵聯運線,直接出境,通達中亞、歐洲及非洲;三是向北通道,“襄陽—滿洲里”鐵鐵聯運線,出境到達俄羅斯及歐洲。“一江三線”的形成打開了襄陽外向物流通道,有效降低了進出口企業的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
(2)國內物流通道四通八達。公路方面,依托“三縱兩橫兩支一環”高速公路骨干網,G207、G316等7條國道和28條省道以及光彩物流基地、四季青、義誠、同濟堂、大石橋、新發地等公路物流節點,形成了四通八達、便捷暢達的多級公路物流廊道。
鐵路方面,依托既有焦柳鐵路、新建浩吉煤運通道以及襄渝鐵路、漢丹鐵路所在的滬漢蓉大通道,南北向可聯系華北晉豫地區和中南湘渝川粵地區,東西向可通達長江經濟帶上游的川渝地區和中下游的鄂皖江浙滬地區。襄陽地區現有辦理貨運業務的鐵路場站26個,面積27萬㎡,其中集中在襄陽中心城區的場站有焦柳線的郜營站、襄陽北站、襄陽站、襄陽南站、余家湖站和王樹崗站,武康線的襄陽東站等7個車站[4]。
水路方面,襄陽港是漢江流域最重要的港口,是我國20大內河港口之一,是“西煤東送、北煤南運”煤炭物流網絡的主要節點,境內漢江通航里程189km,與長江連通,為四級航道[5]。
航空方面,以襄陽劉集機場為核心,總占地約2 500畝,建有進出機場的專用公路2條,飛行區等級為4D。
近年來,襄陽市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截至2018年底,襄陽市共有A級物流企業91家,省級重點物流企業46家,A級物流企業、省重點物流企業數量均名列全省第二位[6]。
目前,襄陽現有物流基礎設施條件落后,規劃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難以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鐵路方面,襄陽各鐵路貨場規模整體較小,占地100畝以上的鐵路貨場僅1個,其余貨場規模均在60畝以下,且站場作業環境不完善、設施設備陳舊、作業能力較差。襄陽貨場、金鷹重工公鐵聯運物流園和東風鐵路運輸處劉崗車站是襄陽主要的鐵路集裝箱貨場,襄陽貨場地處城市核心區,受交通、環保等多因素的影響難以開展大規模到發業務;金鷹重工公鐵聯運物流園裝卸線有效長度不足,集裝箱裝卸線、怕濕貨物裝卸線均不具備整列運輸條件;東風鐵路運輸處劉崗車站占地面積小,集裝箱作業面積嚴重不足,且由于龍門吊限制,只能辦理20英尺集裝箱裝卸業務;公路方面,多年來激增的公路物流需求催生了義誠物流園、同濟堂物流園、大石橋物流園等自發而建的物流園陸續涌現,但這些物流園毗鄰城市內部主干道,規劃布局不科學、不規范,設施設備簡陋,安全隱患大。2013年,為進一步改善現有物流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的現狀,襄陽市規劃布局了“一港四園”,然而整體建設滯后。其中規劃建設的襄陽國際陸港物流園核心功能區鐵路物流基地至今尚未開工建設;襄陽北物流園實際建設中更偏重于商業地產開發,物流運營用地嚴重不足,且與定位的服務產業難以融合。
公路物流以個體運輸戶為主,總體呈現小、散、弱的局面,服務功能類型相似,主要以干線運輸、裝卸服務為核心,配套提供基本倉儲服務,能夠提供附加值較高的物流服務的企業較少;鐵路物流服務功能較為單一,缺乏現代物流提供的加工、包裝、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缺少多式聯運、冷鏈物流等專業化物流作業場地,僅為貨物收發、中轉、運輸站,導致多式聯運和甩掛作業、冷鏈物流服務等物流業務難以開展;襄陽港至今不具備集裝箱作業能力,出口貨物大部分以公路零擔運輸的方式運至長江中下游地區、沿海省市港口再裝箱經海運至目的港;物流市場缺乏專業的綜合性物流市場主體來組織協調多種物流方式之間的銜接和管理,增加了各階段的風險,加重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目前,襄陽多式聯運全程服務銜接體系尚未建立,導致多式聯運全程環節多、耗時多、效率低、比較優勢不顯著,難以滿足客戶的多式聯運需求,供給有效性有待提升。以襄陽至玉林的汽車零配件公鐵聯運為例,公鐵聯運全程運輸時間約5d,全程運費約323.6元(其中襄陽段公路短駁費用約30元/t,兩端鐵路裝卸費約16.8元/t,鐵路干線運輸約210元/t,玉林段公路短駁費用約50元/t),而公路運輸全程僅需24h,運輸時間為公鐵聯運的五分之一,全程費用約為343.75元/t,僅為公鐵聯運全程運費的1.06倍。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交通強國”戰略,襄陽應搶抓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這一重大機遇,科學統籌推進國家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依托襄陽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結合新能源、汽車制造等龍頭支柱產業的布局,建議在襄陽高新區打造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核心區,整合現有襄陽保稅物流中心(B型)、國際陸港多式聯運中心和蘇寧襄陽智慧零售電子商務項目等物流資源,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創新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運營模式,打造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
襄陽是我國“八縱八橫”鐵路網絡的重要樞紐和節點城市,是湖北、河南、陜西三省交界處鐵路運輸量最大的鐵路樞紐。隨著焦柳、漢丹、襄渝等三大貨運干線鐵路擴能改造相繼完成,襄陽對外鐵路物流通道運輸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襄陽必須充分利用鐵路物流資源,大力發展以鐵路物流資源為核心的多式聯運。一是要快速打通鐵路站場與港口碼頭、機場貨運站之間的快速物流通道,實現鐵路、水路、航空、公路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二是鼓勵既有公路物流園積極拓展多式聯運業務,加強與鐵路物流樞紐、港口碼頭的聯系與合作,充分發揮公路物流園攬貨能力,精準對接、主動融入襄陽多式聯運體系建設;三是各物流節點(園區)、產業園區在開展相應運輸業務的過程中應積極依托、主動對接襄陽北車站(編組站),借助其調度指揮行車、編制作業計劃等功能,最大限度地組織平行作業,為區域貨物及時到發提供便利條件;四是加快漢江現代航運體系建設,研究襄陽新港鐵路集疏運方案,將襄陽新港建設成為對接武漢航運中心的腹地港和國家內河主要港口,將襄陽建設成為全省重要鐵水聯運中心。
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已經成為聯系生產生活、支撐經濟發展、促進交流合作的新紐帶。因此,以5G、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載體,依托“智行隆中”工程項目,加快推動先進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打造智慧物流體系,是當下襄陽實施“交通強國”戰略、確保物流服務水平躋身世界前列的重要手段。一是以大數據處理技術為支撐,加快物流節點、物流企業實現信息化、數字化轉型發展,挖掘數字化價值,提升物流節點、物流企業數字化運行能力;二是要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技術溝通,打通物流節點、物流企業與生產制造企業、消費者之間的連接,實現物流業與制造業的深入融合,生產、物流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響應,解決產銷銜接問題。依托襄陽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區域一體化物流信息平臺的搭建,打通物流信息平臺與海關、口岸、市場監管、公安、商務、保險等相關部門的連接,打通與“一帶一路”重要物流樞紐的連接,將我國高度開放地區的物流設施、口岸等功能和服務虛擬并集成到區域一體化物流信息平臺,打造虛擬無水港,實現數據跨行業、跨部門的交換與共享,實現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銜接;三是推動物流智能化改造,實現智能化協同。以襄陽汽車及其零部件、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為基礎,重點支持相關企業加大對智能網聯汽車、倉儲機器人等智能物流裝備領域的科技攻關;支持物流節點、物流企業加快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物聯網技術和數字化終端的普及應用,實現物流定制化、高效化和智慧化。
我國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需求不斷提升,推動著物流市場不斷細分。為了滿足不斷分層化、分散化和細化的市場物流需求[3],立足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物流,精準物流供給是必然之舉。一是要積極打造高端制造業供應鏈物流品牌。鼓勵汽車零部件和裝備制造等重點企業與鐵、公、水等物流承運人之間,通過資產重組、合資、合作等形式,組建第三方物流企業,并以此為核心,整合中小物流企業,組建高端制造業物流企業聯盟,擴大合作領域,延伸金融、保稅等服務鏈條,打造高端制造業供應鏈物流品牌。二是要大力發展冷鏈物流,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物流發展。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布局,建立跨區域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重點加強特色農產品產地預冷、初加工、存儲保鮮等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產品產業鏈“最先一公里”脫冷的短板。依托襄陽竹葉山農產品交易中心、襄陽新發地農批城,利用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搭建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加強農產品市場的預警、檢測和分析。鼓勵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等產業龍頭企業業務流程再造,與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構建全鏈條物流服務體系,提升全鏈條的流通管理能力,確保從原材料供應、產品生產與倉儲、產成品銷售與配送等多環節監控和追蹤。三是要緊抓浩吉重載鐵路在襄陽組合、分解的契機,充分利用浩吉鐵路襄州北站和襄陽港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煤炭等大宗物資物流,將襄陽打造成為全國北煤南運的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