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內容在舊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不斷更新,緊跟時代,著重分析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必修1、2兩模塊內容與舊課標的不同,必修1以自然地理為主,在學習難度、地球演化與生命體悟、地理實踐活動、多樣化地理學習媒介等方面與舊課程標準有不同;必修2以人文地理為主,在學習要求、重大發展戰略、海洋國土觀念、多樣化學習方法等方面與舊課程標準有不同。
關鍵詞:地理課程標準;新舊對比;核心素養;地理教師
新地理課程標準在繼承舊地理課程標準內容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更深層次地對課程內容進行精選,著重突出整體性、時代性和思想性等。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科大概念為重心,結構化課程內容,讓主題成為教學的路標,在情境中代入課程內容,推動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的落實。同時進一步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同時新課程標準進一步加強了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教育內容的體現;充分反映出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以及科學技術進步、社會經濟發展的全新成就;新課程標準加強了學科內及學科間聯系及配合的關注,擺脫碎片化及相互脫節等現象;新課程標準增加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實際要求。筆者下面將重點解析新課程標準中必修兩個模塊內容的修訂情況。
新課程標準中的地理1與舊課程標準的必修1相比,模塊內容由四個方面變成三個方面:舊課程標準的必修1為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新課程標準的地理1則為地球科學基礎、自然地理實踐、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兩者相同的都是首先給學生介紹基礎的地球科學知識;講解一些自然現象、地理現象及原理;在此過程中增強學生對自身周邊的自然地理現象識別、觀察、敘述、分析的能力以及審美的意識,都側重于自然地理部分。兩者間的不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1.降低學習難度、簡化學習要求。新課程標準地理1相較舊課程標準必修1難度有所降低,特別是地球運動部分及地理意義部分、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部分、整體性和差異性部分等,需要抽象思維等多種能力及數學等多學科融合,降低難度,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地理,認識真實的世界。新課程標準必修1共12條學習要求,比之舊課程標準減少了6條。同時又增加了地質年代表、土壤的成因、識別主要植被等要求。因此,需要老師在實施教學的時候重興趣、重現象到本質、重自然存在、重生活實際。
2.增加對地球演化與生命的體悟。在利用地質年代表等,了解地理的演化過程的基礎上,體悟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的人類出現時間的短暫與自身的渺小,從而對宇宙、對地球、對個體有不同尺度的理解與哲學上的思考。
3.注重地理實踐活動。新課程標準內容12條中有3條提到了野外考察。凸顯地理實踐力是在地理學習中必備的地理素養,在教學中重視野外考察,如果有條件,在教學中安排和考慮野外考察。除野外考察外,還可以通過對自然地理現象的觀察與觀測、對主要地理模型實驗與總結等方式展開相關實踐活動。
4.創設多樣化地理學習媒介。新課程標準中除了資料、圖表、示意圖、標本等傳統學習手段之外,還提到利用地理信息技術、視頻等新技術、新媒體幫助學生進行地理學習。新時代新技術層出不窮,如VR、AR、MR等,同樣對地理教師提出相應要求,熟練掌握一種或多種技術展現地理學習情境、使學習內容得到更加直觀的體現,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授課的內容是教師的必備素養之一。
新、舊課程標準的地理2雖然主要都是包含四個方面,但是內容還是有區別:新課程標準的地理2主要內容為人口、城鎮和鄉村、產業區位選擇、環境與發展;而舊課程標準必修2則為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產活動以及人文地理的基礎理論——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相比較而言,都體現了要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特點,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以及人類共同發展的理念的主旨,都側重于人文地理方面。兩者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簡化學習要求,增減有度。新課程標準必修2在內容要求上,與舊課程標準比較,刪掉了人口增長模式的相關內容、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增加了鄉村內部空間結構特征、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闡述某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地理背景、海洋權益、地理信息技術等。
2.增強了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重視。新課程標準2.7條以國家某項重大發展戰略舉措為例,通過對不同類型專題地圖的運用,說明了其相關地理背景,體現其相關時代特色,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地理綜合思維的使用對國家的大動向、大發展、大戰略,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分析其地理背景,并在將來有可能致力于某方面的研究,以建設社會主義特色中國為己任,做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
3.強化國家海洋權益和海洋國土的相關觀念。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人類共同擁有一個海洋,合理利用和保護海洋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責任,讓海洋可以造福人類是全球的共同追求和愿望。課程標準重點強調了國家海洋權益、海洋發展戰略、南海諸島、釣魚島及附屬島嶼,突出我國充分重視海洋國土、海洋權益的態度與訴求。保衛海洋國土、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是當今重要的課題。
4.創設多樣化的地理學習方法。學習人文地理的方式方法很多,新課標提倡使用問題式的學習方法、案例的學習方法、“互聯網+”等相關信息技術及方法、社會調查法等多樣化地理學習方法,豐富教學活動,針對不同的人文地理問題,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做適合的地理教育。
作者簡介:孫越雯,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碩士研究生,中教一級職稱。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