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暴力”是頻繁出現在大眾媒體和公眾視野下的發人深省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網絡暴力”給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消極影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三對矛盾。為有效解決問題拒絕“網絡暴力”,提出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關鍵詞]“網絡暴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作者簡介]向宇婷(1986-),女,漢族,重慶沙坪壩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 D64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06-0062-03
“網絡暴力”是一種網絡道德失范行為,是網民針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主要關于道德的社會熱點事件,在網絡上通過道德譴責、侮辱謾罵、傳播謠言以及人肉搜索、侵犯隱私甚至現實攻擊等方式,給當事人和親人帶來嚴重的身心傷害尤其是心理壓力的道德失范行為。①大學生幾乎都是互聯網的原生代,是中國億萬網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利用網絡通過快速直接的語音、簡單便捷的文字、生動形象的圖片、短小精湛的視頻支持點贊、自發、轉發、分享、群聊、圍觀、收藏等低門檻、便利性、及時性的交互功能發表觀點和看法。網絡在帶給大學生便捷的生活方式時,也滋生出各種拷問道德和良知的事件,包括“網絡暴力”頻繁出現在大眾媒體和公眾視野下的發人深省的網絡怪象。因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出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對“網絡暴力”行為明令禁止。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加強主流積極意義引導,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思想覺悟,構建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一、“網絡暴力”給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在互聯網上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布科學、正確的教育信息,吸引網絡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獲取、接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同他們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從而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觀念的活動。②在這一實踐活動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依賴于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介體和教育環境?!熬W絡暴力”行為對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產生較突出的消極影響,同時擾亂正常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和實施,弱化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消極影響教育對象,造成知行斷裂
1、“網絡暴力”發生時,事件當事人首當其沖。以網絡作為載體,當事人有違道德水準的言論、行為或者與普世價值觀相悖的言論都會招來眾人的關注。其中公眾人物是網民更愿意關注的對象?!熬W絡暴力”看似發生在網絡中,但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當事人卻備受干擾,既要反擊虛擬世界的審判,又要面對現實社會輿論的雙重壓力?!叭巳馑阉鳌笔蔷W民慣用的方式,通過大數據時代信息收集的準確性,大量曝光當事人的個人信息,擾亂事件當事人的現實生活,甚至影響當事人的家人、親戚朋友。大學生在面對“網絡暴力”時往往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容易受到“網絡暴力”的主流思想影響而缺少理智的認識和正確的審視,有時甚至會做出錯誤的評判加入討伐大軍中去。同時由于網絡的自由性、開放性、匿名性、虛擬性等特點,使得有些大學生由于原本正確的思想觀念淡漠或者原本錯誤的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無處安放,借助“網絡暴力”褪去現實生活中的身份約束,將道德和法律拋之腦后,毫無顧忌地對當事人進行傳謠或惡搞,有時甚至將這種傷害擴大延伸到現實生活中。這些“網絡暴力”影響嚴重削弱大學生受到的主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他們正確的道德觀遭到破壞,造成知行斷裂,理論與實際脫離。
2、對參與者的隱性傷害。在“網絡暴力”發生時,人們關注的焦點在事件當事人,從而忽視了對網絡事件背后隱藏的匿名者的關注。網民通過網絡對所謂的網絡事件當事人進行口誅筆伐,人生攻擊,謾罵。認為對于個體來看,仿佛是正常的道德審判,但卻助長了匿名者所謂的英雄情節,長期以往將使其產生不正確的法制道德觀念,損害自己謀求正常解決事件的途徑。大學生由于從眾心理驅使,往往會隨波逐流地對他人通過網絡進行語言暴力,當這一行為沒有得到有效地制止和糾正時,這種“網絡暴力”便會迅速蔓延成為大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主要方式或手段,這對整個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二)質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影響思想道德認知
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生思想、道德、行為中發揮著重要的傳導作用,成為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信息來源。“網絡暴力”的出現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成方向沖擊,使得大學生質疑正向引導,削弱教育內容的價值,影響教育目標的快速有效實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網絡暴力”削弱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在“網絡暴力”事件中,人與人之間的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等和諧人際關系的基本要求完全被打破,伴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惡語相向、弄虛作假,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或重傷他人甚至不惜侵犯他人隱私、損害他人利益。其次,“網絡暴力”降低了大學生的道德標準約束力。在現實校園生活中,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最初會得到大家善意的指出和糾正。但在網絡時空中,大學生由于個性、情緒等因素影響,加上脫離了現實的法律和道德約束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性子肆無忌憚地對當事人進行攻擊。這就使得原本正確的糾偏行為在網絡中成為了濫用的失德行為。再次,“網絡暴力”有時還會觸及法律底線。例如:人肉搜索把當事人的隱私進行曝光,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而觸犯法律。因此,“網絡暴力”使大學生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產生質疑,他們認為網絡教育內容脫離事實真相,缺乏說服力,進而造成思想道德認知困惑。
(三)破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影響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中國公民享有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大學生的正常訴求可以通過法律法規及學校等途徑層層上報獲得妥善解決。但事實上,部分事件當事人企圖通過網絡的途徑來獲得輿論的支持,不惜編造或者捏造事實,從而獲得輿論的支持,妨礙和干擾法律的正確裁決。一些謠言在網絡上大量散布和傳播,擾亂正常社會秩序,不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還凸顯出國民法制教育的缺失。當容易接受網絡信息的大學生群體把錯誤的社會信息、社會意識和社會環境當作正常的學習生活環境時,自然所做出的思想認知、道德判斷和行為習慣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久而久之會導致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喪失主導地位,甚至被扭曲的網絡環境抵制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惡化,繼而導致網絡生態的惡性循環。為此,在進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要營造一個積極、健康、有序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讓大學生有意識地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充分培養他們在網絡社會中養成合理合規的行為習慣。
二、“網絡暴力”折射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對矛盾
網絡事件能夠迅速在網上發酵,其根本原因在于網絡的匿名性和網絡缺乏道德約束。如:2020年3月7日,司法部、國家移民管理局召開座談會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征求意見稿)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公布在網絡上,各大網絡平臺迅速轉發,一時間引起群眾高度熱議。與此同時,許多不實謠言在網絡上流傳,傳言“鼓勵女大學生和留學生聯姻”,并將矛頭指向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而楊宜勇本人也在網絡上發表嚴正聲明,表示自己從未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征求意見稿)的工作,更沒有發表過相關言論。在網絡的口誅筆伐中,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容易追隨參與點贊、評論和轉發等,有的甚至展開“人肉搜索”。究其原因,“網絡暴力”深層次地反映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三對矛盾未得到協調和有效解決。
(一)大學生自身道德自律差,通過網絡容易弱化道德責任
“網絡暴力”反映出部分大學生以自身正義感為借口的道德自律和道德情感偏差。大學生總認為網絡空間就是一個自我釋放的場所,可以不假思索不計后果的在網絡中隨意暢談、點評、轉發,哪怕知道自己所發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態度也并非客觀,但總認為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自主性是敞開的,使得部分大學生在網絡這個自認為自由的時空中無所約束,加上原本道德自律性和法制觀念較差的他們在社交網站、網絡游戲中發布和自身大學生身份相差較遠的行為、言論。又或者過度關注網絡事件,看到網絡中所描述的社會事件引起自己的情感共鳴,于是在不清楚事實真相時便一味跟風、信謠、傳謠,以致展開網絡道德評判,甚至道德綁架,通過網絡讓道德觀走向極端。
(二)師生的交流溝通不暢,通過網絡宣泄不滿
1999年高校擴招給高等教育帶來蓬勃生機,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獲得高等教育的權利。同時寬進嚴出的教育理念,也帶給在校大學生更多壓力。部分大學生進校以后不愿意主動學習,缺乏道德責任意識,把面對學業和獲取畢業證書的壓力歸于教師的教學吸引力差,教學管理不當等。從自身利益出發,在校園網絡、貼吧、微信、微博、抖音等微視頻以匿名的身份發表和轉發不實言論,甚至攻擊學校和教師,給學校帶來名譽損害,也給相關教師帶來精神傷害。或者一些學校教師也將大學生的出格言論在網絡曝光,引起網絡罵戰,并延伸至當事人現實生活中,進一步激化師生矛盾,雙方都以網絡作為宣泄平臺,引起矛盾升級的惡性循環,這是導致大學生“網絡暴力”又一矛盾。
(三)同學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通過網絡獲得支持
在大學校園中,現實的同學矛盾主要體現在寢室之間由于相處出現的小摩擦,普通同學和學生干部之間的關于班級管理的爭議,同學之間的學習生活摩擦,戀愛引發的感情問題等。當上述矛盾難以調和時,部分大學生采取過激的行為方式,通過以匿名的方式在QQ、論壇、微博、微信、抖音等網絡社交平臺上歪曲事實,甚至捏造事實,引發網友對此事的關注,致使不明真相的網友自以為站在道德的至高點進行評判,有的網友自然在網絡中展開辱罵,攻擊現實中的對方,以引起網友對他人的關注和聲討,從而達到通過網絡傷害對方、報復對方的目的。
三、拒絕“網絡暴力”對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不僅有違個人的價值準則,同時妨礙依法治理、影響公平的社會價值取向,影響國家和諧社會價值目標的實現。從加強道德責任感、調節道德情感、約束道德行為、懲戒道德失范四個方面著手,有效控制好大學生在網上的道德表現和行為,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育者應積極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感
教育者根據網絡發展的速度和出現的問題,堅持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及時更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意識培養。一方面,引導大學生認識網絡的“虛擬”實質,讓現實的人在虛擬的網絡中履行道德責任。網絡與網絡人都有其虛擬的一面,人在網絡中也以虛擬的方式存在,但人在網絡中的行為卻是現實中的人所作為的,產生的結果往往也不局限于虛擬世界中,更多的會延伸到人們的現實世界中。人們往往忽略了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轉換,出現認知上的偏差。認識到網絡的本質及網絡與現實的關系,了解到任何個人在網絡中的行為仍然會受到現實法律和道德地追問與考量,這樣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認識到作為網絡人的道德責任。另一方面,幫助大學生認清“網絡暴力”的危害,引導學生理性上網。在進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政治訴求,告知大學生如何理性文明地開展網絡行為,如出現網絡不良行為也需要履行相應的網絡責任。例如:可以通過主題網絡征文比賽、公眾微博、微信等方式幫助大學生認識“網絡暴力”的危害,借助各類案例,網上問卷調查的形式等引發大學生對自己過往的網絡行為進行反思。
(二)大學生遵循網絡社會規則和要求,引導自身道德情感
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往往對熱點事件表現出強烈地正義感,他們關心社會的正義、善惡、美丑,表現出對分配不公、貧富分化、法制漏洞等諸多社會熱點問題和事件的極度憤概。對于這些社會問題大學生應該辯證地看待社會問題,選擇恰當的方式在網絡上理智地發表意見,善于在網絡中辨別真偽,分清是非,避免被一些謠言、訛傳帶偏,避免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網絡宣泄不滿引發他人道德情感走向極端。比如:通過現實生活的心理救助,在線心理幫扶平臺等多渠道幫助大學生擺脫思想上的極端情緒或者調和網絡社會的各類矛盾,并提供線上線下在校大學生情緒正常宣泄的途徑,構建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的輿論表達渠道,最終讓學生意識到應遵循網絡社會規則和要求,引導自身道德情感良性發展。
(三)加強網絡監督與管理,培養良好網絡道德行為
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規范網絡行為,需要加強大學生網絡行為活動監督與管理。這種監督與管理主要針對具體的網絡實踐活動,比如:通過建立網絡實名制保障大學生自由言論的同時,嚴禁以匿名的方式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一些特殊的網絡行為還應受到網絡警察監督,以達到明晰網絡權責的目的。一旦出現網絡不良行為,便能及時針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糾正,讓他們在認清自己作為網絡人的道德責任的同時具備積極的道德情感以便內化為正確的道德行為,從道德責任中警示并提醒大家,網絡并不是一個可以為所欲為的場所和空間,在網絡中仍然要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言行,從而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習慣。
(四)發揮法律懲戒作用,營造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治理“網絡暴力”不僅需要教育者和大學生的積極努力,也需要以網絡為主的大眾傳媒等教育媒體的有效運用,還需要必要的法律制度與之配合,才能做到從源頭上治理和懲戒道德失范行為。有些“網絡暴力”不僅違背道德,還觸及法律底線,這就需要培養大學生的網絡法律意識,加強大學生網絡法律教育,增強大學生通過法律手段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讓大學生在網絡中仍然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對于那些“網絡暴力”行為觸及法律底線的,必須運用法律的武器打擊網絡違法犯罪,嚴懲網絡違法行為。同時,明確依法治網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面,也是具體體現。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其實就是在推進社會管理法治化,推進國家治理法治化。加強網絡立法,凈化網絡環境,完善相應的法律保障,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境是社會抵制“網絡暴力”的重要手段。
[注釋]
①安麗梅.從網絡暴力談網民道德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2):92
②李凡,李德才.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