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 更是人民改善提升生活水平的基石。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就業問題一直飽受關注。本文利用1995-2018年數據構建計量經濟模型,對影響我國就業人數的因素實證分析,得出結果表明我國總人數、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居民的平均工資水平對我國就業人數有顯著影響,并從政府、企業與個人三方面提出可行性意見。
關鍵詞:就業人數;影響因素;實證分析;政策建議;窗體底端
中圖分類號:F241.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6-0025-03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基本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然而,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加之產業結構轉型下資本與勞動不能夠很好地相適應,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很復雜。因此,深入研究我國就業現狀,分析影響我國就業人數的因素,明晰新形勢下的就業規律,對我國提高就業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古典經濟學中,索洛模型指出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互為因果關系;李印澤(2006)表示我國存在產業結構性就業矛盾;魏作磊(2004)研究就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時表明,第三產業作為將來就業增長的重要行業,能很好地吸納就業人員;楊大楷、馮體一(2009)提出了人力資本投資是推動經濟發展,增加就業率的有效途徑;黃艷(2010)從宏觀層面考慮的角度, 選取1989-2008年GDP、國家財政支出、居民消費水平等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國內生產總值是影響我國就業的主要因素之一;盛紅升(2013)通過建立一個長期協整模型與Var模型表明,對我國城鎮就業產生影響的長期因素主要有工資水平、外商投資、國內消費支出以及M2,對我國城鎮就業產生短期影響的因素主要是外貿出口額和M2。
結合已有的研究,本文初步認為影響我國就業人數的變量有:國民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代表;全國總人數作為勞動力資本基數代表;第三產業產值作為產業調整結構的代表;居民消費水平與工資水平,財政支出增長率。通過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上述因素對我國就業人數的影響做回歸分析。
二、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選取
本文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與《中國統計年鑒》,其中居民消費指數和國內價格指數均以1995年為基期,根據各年價格指數對數據做標準化處理。
根據上文分析,利用 Eviews10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引入六個解釋變量,即國民生產總值(萬元)、全國總人數(萬人)、第三產業產值(萬元)、居民消費水平(元)、財政支出增長率(%)與居民平均工資水平(元)對變量就業人數(萬人)進行解釋:
原始數據如下:
初步構建計量模型如下所示:
Y=β0+β1Χ1+β2Χ2+β3Χ3+β4Χ4+β5Χ5+β6Χ6+u
(二)數據分析
1.多重共線性的檢驗與消除
將數據導入 Eviews10,構造相關系數矩陣如下所示:
從相關系數矩陣表可以看到,六個變量之間相關系數高,存在很大程度的相關性,因此判斷方程存在多重共線性。
分別用Y對解釋變量x1、x2、x3、x4、x5、x6進行一元回歸,可得六個一元回歸模型的參數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擬合效果最好的是x2,其次依次為x6,x1,x3,x4,x5,通過逐步回歸消除多重共線性,經過逐步引入檢驗過程,同時考慮方程的實際經濟意義,最終,消除多重共線性后的函數方程為:
Y=-34920.4+0.856688x2-0.0085x3-0.08367x6
T=(-12.3291)(36.04108)(-4.65721)(-5.24452)
R^2=0.998685 F=5823.327 DW=1.289558
2.異方差檢驗及修正
用懷特檢驗法檢驗是否存在異方差,假設方程的系數全部為零,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當P值<0.05時,拒絕原假設,即存在異方差。通過檢驗結果得到: Prob. F(9,14)=0.0342,取顯著性水平為α=0.05,p值小于0.1,固判斷模型存在異方差。
用最小二乘法修正異方差,通過多次嘗試得到,解釋變量的顯著形式為d(x),并得出e^2 的一般形式為:E^2=77111.82-6.67661x2+0.050279x3+1.583947x6
進而生成權數變量為:
GENR W=1/(77111.82-6.6766*d(x2)+0.0503*d(x3)+1.5839*d(x6))
接著利用加權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得到結果:
Y=-29557+0.810493x2-0.00765x3-0.09483x6
T=(-16.96)(56.83142)(-4.96947)(-6.83349)
R^2=0.998932 F=6860.803 DW=1.117606
再次用懷特檢驗法檢驗檢驗,得到Prob. F(10,12)=0.1848,同樣取顯著性水平α=0.05,得到P值大于0.1,固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情況下,接受系數全為零的原假設,因而可判斷異方差已經消除。
3.自相關檢驗及消除
(1)D-W檢驗
在修正異方差后得到的模型中,Durbin-Watson stat=1.117606,D-W值較小,查表可得:dl=1.10,du=1.66>1.117606 ,在α=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兩者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因而得到模型中隨機干擾項存在自相關。
(2)B-G檢驗
在顯著性水平α=0.05的條件下,RESID(-1)的回歸系數不顯著為零的P值為0.0551,表明存在一階自相關。加入滯后一期進行回歸得到的模型結果顯示:
Durbin-Watson stat=1.692631,同理:dl=1.10,du=1.66< Durbin-Watson stat=1.692631。可見,通過七次迭代修正了原模型中隨機項的自相關性,修正后的模型不存在自相關性。
4.回歸結果
最終的多元線性回歸計量模型為:
Y=0.810785x2-0.00466x3-0.1193x6-29441.9+0.69812AR(1)
(20.00525) (-3.98875) (-14.83607) (-5.85276)? (3.743472)
R^2=0.99153? F=5425.484? DW=1.692631
建立的模型中,整體的擬合優度高,顯著性高,且單個值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顯著,通過三種違反經典假設的檢驗。該模型表示我國總人數每增加1個單位,就業人數上升0.81個單位;我國第三產業產值每增加1個單位就業人數下降0.004個單位;我國平均工資水平每增加1個單位,就業人數下降0.1193個單位。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我國總人數的增長對就業人數有促進作用
“人口增長”并不意味著“就業難”,我國總人數的增長反而對就業人數有促進作用,這源于我國仍然有許多勞動密集性產業,總人數的增長意味著可能的勞動力資本基數的增加;加之在我國科技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的狀況下,一方面,人民整體素質、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優質的勞動力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許多新型行業被挖掘出來,很多行業有不斷發展與壯大的潛力,因而對優質勞動力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這兩項因素的結合,使得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中,新增人口對崗位的創造效應大于崗位的擠壓效應。
2.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就業人數有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不明顯
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階段,產業結構逐步變為“三二一”,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經濟發展當中的產值比重呈現下降趨勢,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當中產值比重呈現上升趨勢。但是,我國三次產業的就業人口并不能馬上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動而變動,一方面呈現著第一產業釋放出的勞動力沒有完全被第三產業所吸收;另一方面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因而可以看到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很好地吸收勞動力,我國的就業率還有很大發展前景。這是引起負相關的一個原因,其次還可能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快,對勞動力的要求高,該負向相關關系預測在未來會變為正相關,即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漸吸收勞動力,帶動我國的就業率。
3.我國平均工資水平與就業人數呈負相關
平均工資的增長對就業人數有抑制作用。這解釋為三個原因,第一,當平均工資調整時,市場并不能馬上對其做出反應,存在一定的時滯,造成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摩擦性失業;第二,由經濟學理論可知,工資的變動通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影響勞動供給。當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減少。模型結果是符合實際的,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更偏向于擁有自己閑暇的時間,即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第三,政府對最低工資法的調整所形成的工資剛性,最低工資法不具有明確的差異性,若其將工資提高到部分行業的均衡水平之上,便減少了企業對無能力者的需求,造成就業人數的下降。
(二)建議
1.政府層面
第一,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就業資源的吸引有很大的空間與可能,政府應加強就業對產業政策調整使得第三產業更好地吸收勞動力;第二,應擴大相關就業政策與工資變動的宣傳渠道,減少摩擦性失業;第三,更加明確最低工資的目標對象,有針對性的調整最低工資法,使之最小程度偏離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水平。
2.企業層面
第一,企業應適當地調整合理的工資區間,在勞動資本與其他資本之間找到均衡點,以使得勞動力資本保持穩定,企業能夠更好地發展。第二,加強員工技能培訓,對員工開展培訓教育,讓他們掌握工作技巧,并鼓勵其樂于學習,樂于創新,從根本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減少失業人數。
3.個人層面
第一,了解自身的優勢,清晰定位自己,以便不斷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使得自己更加具有競爭力;第二,從多方面渠道關注相關的就業信息,作信息的搜尋者,了解當下的形勢,以便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
參考文獻:
[1] 李印澤.影響我國就業的主要因素及政策建議[J].經濟科學,2006(3):28-34.
[2] 魏作磊.對第三產業發展帶動我國就業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4(3):80-85.
[3] 楊大楷,馮體一.公共教育投資對不同產業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J].貴州社會學,2009(7):98-103.
[4] 黃 艷.影響我國就業因素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8):26-27.
[5] 盛紅升. 我國就業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財經大學,2013.
[責任編輯:金永紅]
收稿日期: 2020-04-07
作者簡介: 王昭雯(1999- ),女,甘肅平涼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