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是重塑鄉村新風貌的重要舉措,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F以甘肅省定西市為例,通過分析定西市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提出因地制宜推進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著力推動農村師資隊伍向好發展;創新貼近農村實際的教學管理方式;確保農村教育經費科學合理使用等促進定西市農村教育資源均衡化配置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教育資源;均衡化配置
中圖分類號:G5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6-0036-03
Research on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hi Jingchun
(Party School of Dingx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rural rejuven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shape the new rural look. This article takes Dingxi C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Dingxi City,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Dingxi Cit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balanced allocation
鄉村是我國基本治理單元,是集農業生產、田園風光、傳統鄉愁為一體的地理空間組合,承載著中華民族農耕文明之魂,在我國革命和建設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隨著社會劇烈變革,在工業化、城鎮化等現代化進程影響下,我國鄉村發展格局產生了深刻變化,鄉村呈現日漸衰退的趨勢,其中農村教育萎縮尤為明顯。比如大量適齡生源流失,骨干教師不斷外溢,教室宿舍空置荒棄等。對于鄉村而言,教育具有知識擴散、道德踐行、鄉風塑造等多重功能,更是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為破解鄉村發展現實困境,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著重強調推進教育公平,引導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要素“回流”農村,聚集鄉村發展的人才與智力支撐,進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永續的內生動力。
一、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的政策部署
(一)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無論從現階段鄉村發展的緊迫需求來看,還是從農民群體代內向上層社會流動的家庭愿望來看,教育是實現眾多預期目標的重要載體。針對農村教育的重大認識與實踐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強調,要“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將農村教育放在鄉村振興的先行位置,運用多種政策協同發力,確保農村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一是統籌考慮地域環境交通、人口流動、農民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等實際情況,充分調動資源配置效率,合理規劃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確保適齡兒童如期就近入學。二是深入實施“全面改薄”工程,著力改善特殊困難地區義務教育基本辦學條件,提高鄉村教育質量。三是確保農村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實施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完善激勵考核機制,鍛造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農村師資隊伍。
(二)構筑城鄉一體互融的教育體系
在長期固化的城鄉二元結構影響下,城鄉教育二元割裂、雙軌并行,導致城鄉文化之間的對立與隔膜,形成制約鄉村發展的經濟、文化雙重阻礙,更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誘發因素。鄉村振興戰略著眼于破除束縛農村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通過政策支持強化城鄉教育資源要素公平配置,營造和諧一體的城鄉教育生態。一是推進“縣管校聘”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管理體制改革,實現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態化,[1]進一步完善農村學校教職工能進能出、合理流動的用人機制。二是通過學區制管理、支教幫扶、巡回走教等方式,促進更多優質教師資源向鄉村集聚。三是完善教育信息化發展機制,實現城鄉學校網絡互聯互通,農村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擴容共享。
(三)統籌發展各級各類教育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鄉村社會生產力穩步提高,農村人口教育需求呈現多元化、細分化、層次化的發展趨勢。這一顯著變化,決定了新時代農村教育事業振興必須以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為引領,統籌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協同發展,[2]最大限度契合農村人口教育期待。一是著力促進農村幼兒園硬件改善、軟件提升,建立嚴格的幼兒教師準入制度,挖掘培訓資源,精心設置課程,強化監管和考核力度,推進農村學前教育普惠發展。二是針對盲、聾、啞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農村兒童,探索特教和普教一體化的教育形式,做好特殊學生隨班就讀,普及延伸特殊教育鄉村全覆蓋。三是全面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學雜費,注重政府、企業、團體等多元主體介入農村職業教育,為鄉村產業興旺注入復合型技術技能人力資源要素,激活特色農業發展新動能。
二、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學校布局失衡
截止2018年底,定西市共有城鄉學校1 923所,其中城市學校238所,農村學校1 685所(占學??倲档?7.6%)。按教育階段劃分(見表1),農村幼兒園820所,占全市幼兒園總數的85.3%。農村小學659所,占小學總數的94.3%。農村初中96所,占初中總數的82.76%。農村高中僅有4所。從適齡生源分布來看(見表2),農村幼兒園在園幼兒59 809人,占全市幼兒總數的57.5%。農村小學在校學生114 066人,占總數的63.3%。農村初中在校學生51 994人,占總數的58.4%。可見,定西市農村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學校布點較多,但校規模均偏小且班額逐年萎縮、成班率低。尤其是在城鎮化快速發展影響下,大量農村學齡人口涌入城市,導致城市中小學平均班額嚴重超標,集中反映出定西市農村教育發展關鍵在于“質”,而不在于“量”,整體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已逐步向城市集中。
(二)農村師資隊伍配置不合理
定西市城鄉師資配置水平存在明顯差異。一是對照城鄉師生比來看,定西市城市小學師生比為1:12.75,初中師生比為1:9.71,而農村小學師生比為1:28,初中師生比為1:16。如果按照《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所規定的1:23的師生比對農村小學教師進行編配,那么定西市農村小學絕大部分班級將難以配備一名教師,農村學校師資仍將出現臨時性短缺和長期缺口。二是農村教師所學、資格證所標與實際任課不一致的現象較為嚴重。教師常年兼任多科教學,工作壓力大,身心疲憊,教學質量堪憂。三是農村教師待遇缺乏有效保障,加之教學任務繁重,致使眾多教師想方設法調離農村。
(三)教育貧困是農村貧困問題的重要誘因
定西市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其自我發展能力弱,貧困程度深。從宏觀層面看,定西市農村地區之所以貧困,一方面是自然環境、基礎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約束。另一方面是農村群眾文化素質不高,精神上貧困,思想上倦怠,缺乏主動脫貧的志氣與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3]理論與實踐也表明,教育扶貧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脫貧的后勁問題。但受地方財力制約,定西市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農村學校運轉經費普遍緊張,師資力量薄弱,整體教育質量和水平不高,農村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作用有限。因此,進一步整合定西市文化教育、職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資源不斷流入扶貧區域,覆蓋到最迫切的脫貧需求上,才能切中農村教育發展的要害,抓住貧困的關鍵問題。
三、對策建議
(一)因地制宜推進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
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是一項牽涉多方利益訴求的復雜工程,要著力避免簡單粗暴的行政干預,因盲目“撤并”“收縮”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和上學難等現象發生。針對定西市農村中小學布局分散,生源萎縮,微型學校、微型班級不斷增加的現狀,要以促進市域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保障農村學齡人口盡可能接受到公平可及的教育為根本出發點,[4]全面考量地理條件、人口分布和低年級學生就近入學等多種因素,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調整方案。在具備條件的鄉鎮進行適當合并,而一些地緣偏僻、交通不便的教學點應予以保留。同時,對已完成合并的學校,應重視寄宿制設施配套建設與管理,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落實農村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住宿生的補助費,切實兜住學生和教師基本生活底線。
(二)著力推動農村師資隊伍向好發展
第一,加強農村教師本土化培養。在補充農村教師時,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專門培養本土人才,盡可能地將合格的畢業師范生直接安排到本鄉本村任教。根據本鄉農村教師的需求情況,將當地初中、高中畢業的學生定向培養,分別進行三年或五年師范專業教育,畢業后直接安排回本村任教,以解決農村教師進不去、留不住的問題。
第二,鼓勵教師實行流動教學。各鄉鎮建立教師周轉站,對教師實行集中動態管理,[5]推動小學科教師“走教制”,打通學校之間的教師“固化”,加強縣域內各種類型教師的統籌配置。完善城鄉教師交流機制,堅持選派城區優秀教師赴深度貧困村學校支教,并對支教教師在提拔任用、職稱評定及評優樹模等方面優先考慮。全面落實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城區學校教師深入農村對口學校開展經驗交流、課改研討、示范教學等活動,農村教師定期到城區對口學校跟崗學習。充分利用退休教師優質資源,建立返聘機制,面向全市招募優秀退休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講學,指導帶動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第三,繼續加大農村學前教育教師補充力度。增加學前教育教師編制,解決因編制緊缺而導致幼兒教師無法及時補充的問題。加強深度貧困鄉鎮幼兒教師培訓,提高學前教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科學保教水平。
(三)創新貼近農村實際的教學管理方式
第一,為農村留守兒童與家人情感交流創造便利條件。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家庭親情對孩子的重要性,進一步明晰家庭在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中的主體責任,分層落實教育部門與學校的職責,切實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入學、到課、日常生活全程管理。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狀態和心理健康狀況,預防自發性安全事件的發生。通過“寫信課”“親情熱線”和網絡視頻等方式,暢通孩子與家長的聯系渠道,維護農村親子關系的和諧穩定。
第二,豐富農村寄宿學生的課余生活。在硬件上,著力改善食宿條件,增加體育、科學、文藝等器材設施,提高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質量。在軟件上,配備心理輔導和生活老師,創設溫馨、愉悅的“家庭式”學習氛圍,豐富學生課外娛樂形式,調節學生心理,排解學生離家獨自生活的焦慮與孤獨感,促進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性格。[6]
第三,制定和完善圖書、實驗儀器、音體美器材、多媒體教學設備等使用管理制度,提高教學設施設備的使用率。及時進行圖書更新補充,開好閱讀課,組織好課外閱讀。理化生實驗應按要求達到100%開出率。在音樂、美術、體育教學中,充分用好器材,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做好農村教師多媒體教學設備使用專項培訓,增加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讓農村孩子真正享受到教育改革創新成果。[7]
(四)確保農村教育經費科學合理使用
第一,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農村教育投入。落實好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8]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生活福利待遇。在工資定級、津貼發放、職稱評聘、醫療保障等方面加大對農村教師的政策傾斜力度,尤其是要完善身處“最末梢”的村小和教學點教師的利益表達、獲取、分配機制,使其長期穩定扎根基層,心系鄉村教育,服務農村學子。
第二,依據《甘肅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試行)》,加快農村學校教師周轉房、學生宿舍、運動場地標準化建設,滿足師生需求。繼續支持新建、改建標準化中小學、幼兒園,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幼兒園建設,滿足適齡兒童的入學需求。要在鄉鎮政府所在地規劃建設好中心小學,解決部分中心小學班額較大(超過45人)的問題。重點支持薄弱學校發展,促進縣域之間、校際之間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 輝.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程中的設區市政府職能研究—以S市為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2] 周鑫俞.加大教育投入 推動教育優先發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08-21.
[3] 習近平給“國培計劃(2014)”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回信[N].人民日報,2015-09-10.
[4] 張翠芳.臨朐縣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4.
[5] 陳 丹.縮小城鄉教師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J].科學咨詢,2016(1):29-31.
[6] 葉敬忠,潘 璐.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7(9):3.
[7] 《中國農村教育》編輯部.讓農村孩子享受到教育改革創新成果[J].中國農村教育,2013(2):11-13.
[8]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Z].2015-11-25.
[責任編輯:王功巧]
收稿日期: 2020-04-14
作者簡介: 史景春(1972- ),女,甘肅定西人,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