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穎
摘要:在買賣合同中,風險負擔規則直接關系到買賣雙方之間的利益分配,合理的風險負擔規則對于維護良好的市場交易秩序來說具有重大意義。就買賣合同中的風險負擔規則而言,相較于其他立法模式,交付主義具備更大的優勢。我國《合同法》第142條便對交付主義做出了充分肯認,同時亦提出了約定優先原則。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網絡購物作為一種新型交易形式對買賣合同風險負擔規則造成了新的沖擊,對其進行進一步規范與明確實屬必要之舉。
關鍵詞:風險負擔規則;交付主義;買賣合同;網絡購物合同
中圖分類號:DF5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6-0061-03
一、買賣合同風險負擔規則概述
(一)風險的內涵與特征
我國《合同法》買賣合同章節所述之“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從字面意義上看,其含義較為廣泛,可涵蓋給付風險、對待給付風險,甚至還可包括物權風險。[1]但依據規范體系,應將其限縮解釋為僅指對待給付風險,亦可稱之為“價金風險”。在實際生活中,判斷事物或事件是否屬于風險之時,可主要考察核驗風險的三個特征,一為偶然性,即標的物在正常流轉過程中不一定會發生風險,風險之發生實屬偶然;二為必然存在實際損失,即風險發生后實際損失必然會發生;三為不可歸責性,即風險之發生不可歸責于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所謂風險負擔規則,則是指在前述風險發生之時,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應由何方承擔的規則。[2]
(二)風險負擔規則的適用前提
1.合同須為雙務合同
在合同的分類中,以雙方當事人是否互相負有給付義務為劃分標準,可將其分為雙務合同和單務合同。具體而言,前者是指,雙方當事人互相負有給付義務的合同與協議,即一方當事人負有給付義務的原因與期待,主要是在于取得另一方當事人的對待給付。后者是指,僅有一方當事人負有給付義務的合同與協議。在此背景之下,買賣合同應歸屬為雙務合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雙務合同中才有討論風險負擔規則問題的必要,因為在單務合同中,有一方當事人僅有權利而沒有相應的義務,一旦有風險出現,該風險將一律由債務人一方來負擔。因此,在單務合同中不存在標的物風險負擔規則問題的討論空間,在單務合同中討論風險負擔問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3]
2.標的物毀損滅失之事由不可歸責于雙方中的任何一方
標的物毀損滅失之事由不可歸責于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其亦為買賣合同風險負擔規則的適用前提之一。換言之,其中所涉及之風險既不可歸責于出賣人一方,也不可歸責于買受人一方,若其中所涉之風險為因雙方中任何一方當事人之故意或過失所致,則應在審酌具體情形的前提下直接適用其他相應法律規則,與風險負擔規則適用問題無礙。具體而言,風險成因主要體現為以下四種情形,一為不可抗力,即合同訂立之時雙方當事人無法預見、無法避免并無法克服的一種客觀情形;二為意外事件,即行為在客觀上造成的損害結果并非基于行為人之故意或過失,而是由雙方當事人無法預見之原因所引發;三為基于第三人之故意或過失;四為基于標的物本身之天然屬性。
(三)風險負擔規則的立法模式
1.合同成立主義
合同成立主義是指,若買賣雙方當事人無約定,標的物損毀滅失之風險將隨合同之成立轉移至買受人一方。標的物所有權是否已經轉移以及標的物是否交付給了買受人一方占有,二者均不在此種立法模式的考慮范圍之中。此種理論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時代,目前仍有一些西方國家在繼續沿用。在此立法模式之下,若無其他例外情形,風險負擔一定會隨著合同的成立而發生轉移,締約雙方均不得違反。采立法模式如此,會使市場交易變得更加高效便捷,有利于當事人及時履行合同。但是,其對買受人的保護則顯得較為薄弱,即會對買受人課以過重的義務,甚至會威脅到買賣雙方之間的利益平衡。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若一味堅守合同成立主義,亦有可能會產生我們無法預料的風險與糾紛。此外,在該立法模式中,其并未對合同的成立與生效做出相對明確的劃分,對于附期限與附條件協議來說,若采合同成立主義,在風險負擔分配上可能會出現有失公平的情形,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
2.所有權主義
所有權主義是指,依所有權歸屬確定風險的負擔,即所有權歸屬于誰,便由誰承擔風險,標的物風險負擔與標的物所有權同步轉移。具體而言,在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給買受人前,風險由出賣人承擔,隨著所有權轉移給買受人,風險則由買受人承擔。正如古羅馬法諺所言:“天災由所有人負擔”。采此種立法模式,會對出賣人一方及時交付標的物,及盡快辦理相關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等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但其也存在著些許的缺陷,即過度偏向買受人一方,忽視了對出賣人的保護。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交易形式日益多樣化,保留所有權的買賣形式也日漸風靡,在此背景之下,所有權主義已漸漸無法滿足當代交易需求。[4]
3.交付主義
交付主義是指,以標的物是否完成了實際交付來判定風險的承擔方,即在為實際交付之前,其中所涉之風險由出賣人一方來承擔,在為實際交付之后,其中所涉之風險由買受人一方來承擔,而不論標的物的所有權歸屬于誰。此種立法模式之精神最早出現在《德國民法典》的條文之中,并漸漸廣泛地被大多數國家及地區認可與接受。[5]誰占有誰承擔風險,責任劃分清晰明了,體現出了利益與風險的高度一致性,也有利于切實保護標的物之安全,避免損害之發生。同時,從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上看,采交付主義,由占有人舉證證明所害是否為風險亦更加高效便捷。不過,其也存在著些許不足之處,即當所有權轉移與交付“分開行動”,相應風險負擔會隨著出賣人完成交付而先行轉移至買受人一方,出賣人履行交付義務后,在配合買受人完成所有權轉移手續等方面,很可能會表現得不夠積極主動,從而影響正常的交易進程或引發出本可避免的不必要的紛爭。
二、我國買賣合同的風險負擔規則
(一)約定優先原則
無論采取前述哪種立法模式,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在確定買賣合同風險負擔規則之時,要遵循約定優先原則。何為約定優先原則?其主要是指,若締約雙方當事人對所涉之風險負擔存在約定,則應優先遵循締約雙方之合意。民法作為私法,在尊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基礎之上,其亦應對締約雙方的意思自治給予充分的保護??v使風險負擔規則在理論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的主張,但是,在具體適用之時,約定優先原則始終需要被優先遵循,這也充分體現出了民法自愿原則的精神。我國買賣合同的風險負擔規則規定在《合同法》的第142條,我國法律對標的物風險負擔約定優先原則的肯認在其中亦有所體現。
(二)以交付主義為原則
我國《合同法》第142條規定,關于標的物的風險負擔問題,應以交付主義為原則。同時,為應對不同的情形,第143條以下也做出了一些例外的規定。那么,何為“交付”?其在通常情況下是指“轉移占有”,一般指的是現實交付,具體體現為標的物在現實中的移轉,此時自然可以產生風險轉移的法律效果。但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交易形式日趨豐富,現實交付已無法滿足商業發展的需求,由此,“觀念交付”應運而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對觀念交付能否產生風險移轉的法律效果進行分析探討實屬必要之舉。
觀念交付,是指動產之占有在觀念上的移轉,是一種在觀念上擬制的交付。[6]其可分為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占有改定三種情形,分別規定在我國《物權法》第25、26及27條。結合相關法律規定,通過橫向對比分析,我們會發現,在簡易交付中,買受人一方會先占有相關標的物,在締約雙方達成合意之時,直接采取前文所述之交付主義來確定所涉之風險負擔未有不可,其與現實交付并無差別。但是,在指示交付與占有改定這兩種交付方式中,買受人一方并未如簡易交付中一樣先占有該標的物,那么此時,若雙方達成合意,風險是否會隨之轉移至買受人一方呢?答案是肯定的。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這兩種觀念交付方式,實乃基于締約雙方當事人平等自愿之協商,該交付方式本身便充分地尊重了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三、網絡購物合同的風險負擔規則
(一)網絡購物合同屬于赴償之債
從合同的分類角度上看,網絡購物合同應被歸屬在買賣合同之中,相較于傳統買賣合同,其被賦予了一定的時代特殊性,在當下的網絡購物時代,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便是其風險轉移時間節點的劃定問題,為解決該問題,對網絡購物合同進行進一步的定性則顯得十分重要。網絡購物之所以便利,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費者足不出戶便可買到全球好物。由此可知,網絡購物合同中的商品通常都需要被運輸,對于這種需要被運輸的商品或標的物來說,以交付地點為劃分標準,所涉之買賣合同在傳統學理上可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其一為赴償之債,主要是指標的物交付地點被締約雙方約定在買受人住所地或營業地的情形;其二為送交之債,主要是指應買受人之要求,標的物交付地點被從原交付地點變更為另一交付地點的情形;其三為往取之債,主要是指交付地點被約定在出賣人住所地或營業地的情形。通過對比分析,我們會發現,在第一種和第三種情形中,風險負擔轉移規則是相似的,即所涉之風險負擔會隨著標的物被運輸至交付地點而后從出賣人一方轉移至買受人一方。在第二種情形,即送交之債中,因所涉之交付地點變更為買受人一方所提出,不應額外對出賣人課以過重的責任,當出賣人將貨物交給承運人后,風險便應發生轉移。[7]經對照分析可知,網絡購物合同屬于赴償之債,買賣雙方當事人所約定的交付地點即為買受人所填寫的收貨地址。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收貨地址當然理解為交付地點,否則便不存在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情形了,“第一承運人規則”并非形同虛設。由此可知,在網絡購物過程中,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轉移時間節點在于買受人一方何時如約收貨。簡言之,標的物毀損滅失之風險負擔會隨買受人如約收貨而從出賣人一方轉移至買受人一方。
(二)簽收包裹通常等同于交付
根據《合同法》第310條之相關規定,同時參考快遞行業之從業規范可知,在現實的網絡購物過程中,消費者在簽收快遞前進行徹底的查驗對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十分有利,因為,一次網絡購物交易的達成往往以簽收動作完成為標志,簽收行為是買家對賣家標的物各方面條件的全面肯定。包裹簽收完成通常等同于交付完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快遞公司的服務方式都是先進行簽收,后提供檢查核驗。如,在淘寶雙十一或京東六一八活動期間,快遞點收發件的人群常常會摩肩接踵,快遞點或快遞公司根本不具備供消費者現場查驗貨物的客觀條件與環境,消費者此時只能先簽收取件后查驗貨物,如此操作,可能會將消費者置于一種不利境地。為解決該現實問題,《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5條規定,只要消費者一方可以通過舉證證明,自己實際驗收后所發現的商品瑕疵足以達到使自己拒收該包裹的程度,那么可視為消費者并未簽收此包裹。此時,所涉之風險負擔會因交付行為處于未完成狀態而不發生移轉,賣家作為出賣人一方仍需承擔所涉之相應風險。
(三)七天無理由退貨期間的風險負擔
在分析探討網絡購物合同風險負擔問題的過程中,“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也應被給予足夠地重視,該制度規定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在網絡購物過程中,消費者在挑選商品時,僅能接觸到的信息是商品頁面上的相關圖片、文字描述和視頻廣告,因此消費者很可能會在實際收到商品后,發現商品的外觀、功能和實際使用感受達不到當初購物時的內心期望。此外,因為各電商平臺越來越擅長進行精準營銷,會利用大數據頻繁地開展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促銷活動,配合上越來越精準的推薦算法,很容易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致使消費者沖動消費。通常來說,即使消費者收到商品后會發現商品和自己的預期不符,或者意識到自己在沖動消費,也往往達不到賣方違約的程度。此時,作為平衡買賣雙方利益的一個緩沖工具,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不僅可以讓消費者擁有一次補救的機會,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為出賣人一方減少可能面臨到的不必要的民事糾紛,這樣既有利于維護良好的網絡購物秩序,也有利于營造相對寬松舒適的網絡購物空間。[8]
那么相應產生的問題是,如果商品在七天無理由退貨期間發生了毀損滅失并且不可歸責于消費者,那么該風險負擔應當由哪一方來承擔呢?有一種觀點認為,在七天無理由退貨期間,所有風險應該由賣方承擔,因為消費者在七天無理由退貨期間享有著“單方解除權”,此時賣方的交付行為并沒有完全完成,消費者一方實際上僅僅是暫時替出賣人占有該商品,風險并沒有發生移轉。[9]不過,筆者認為在七天無理由退貨期間所涉之風險負擔應由買受人一方來承擔。正如前文所述,通常情況下,消費者一方在簽收快遞包裹之時,商品的風險負擔便會隨之發生轉移,因此,應由消費者一方來承擔在七天無理由退貨期間商品毀損滅失的風險。同時,對于出賣人一方來說,買賣合同中的主要義務已經被履行,商品也已經被消費者實際占有甚至使用了,消費者一方作為買受人應當承擔所涉之風險,不能夠單純因為消費者享有“解除權”便認為該交付行為尚未完全結束,并由此得出標的物風險未發生移轉的結果。這樣不僅可以更加充分地顯示“利益之所在,風險之所在”的精神,與此同時,也符合民法中的公平原則。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七天無理由退貨期間,消費者一方如果將商品退回,在出賣人一方確認收貨之時,相關風險則會重新轉移至出賣人一方。
四、結語
買賣合同風險負擔規則是買賣合同中分配買賣雙方利益的一項重要制度,其包含合同成立主義、所有權主義與交付主義三種立法模式,各具優劣。在買賣合同交易方式日趨多樣化的當代社會,交付主義具備更加靈活與高效的特性。我國《合同法》第142條對于以交付主義模式作為買賣合同的風險負擔規則亦做出了肯認,表明若雙方當事人并無約定,標的物風險轉移時間應以出賣人完成交付之時為準。對于網絡購物合同來說,其應具體歸屬為赴償之債,通常情況下,包裹簽收完成意味著標的物交付完成,風險轉由買受人一方承擔,但若消費者未能在當場驗貨后簽收,則存在分類討論的空間;在七天無理由退貨期間,因交付行為已然完成,消費者一方應當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吳香香.《合同法》第142條(交付移轉風險)評注[J].法學家,2019(3):169.
[2] 魏振瀛.民法(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90.
[3] 顧 雯.淺析買賣合同風險負擔規則[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S1):115.
[4] 彭萬林.民法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552.
[5] 魏 婷.論買賣合同的風險負擔規則——以網購合同為重點[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9(4):62.
[6] 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08.
[7] 劉紅林.赴償之債、往取之債與送交之債中的風險負擔問題[J].廣西社會科學,2007(5):78.
[8] 董新凱,夏 瑜.冷卻期制度與消費者權益保護[J].河北法學,2005(5):53.
[9] 張 力,劉小硯.動產買賣合同解除前風險負擔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5(11):115.
[責任編輯:方 曉]
收稿日期: 2020-04-06
作者簡介: 臧 穎(1995- ),女,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婚姻家庭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