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佳
建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經過了多年探索、建設,形成了科學的教學體系,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發揮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自新中國成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經歷了七十多年的艱辛探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零散到系統、從邊緣到重點的逐步蛻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大體經歷了六個發展階段,正是因為奠定了如此深厚的基礎才能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的驟然劇變對人們產生了深刻影響,即使這種巨變是符合社會發展方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未知性,這種情況下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對社會變革必要性以及發展前景的積極態度的共識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義的,成為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準繩和標準,在其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迅速開展起來。1952年10月7日,《關于全國高等學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課程的指示》頒布,系統地規定了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也標志著我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基本建立。這一時期由于人民群眾剛剛結束了革命的洗禮,獲得了實實在在的革命果實,對共產黨的領導是衷心擁護和高度信任,這種擁護和信任使學生在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過程中具有主觀積極性。雖然后來受“左”的思想影響,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打亂,但是基本原則精神,今天看來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文化大革命”期間,明顯的而片面性的政治價值取向,使思想政治理論課過多側重其工具性的功能而忽視其學術性,學校政治課演變成了大規模的“政治運動”課,教學秩序被徹底打破。
粉碎“四人幫”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工作經過“撥亂反正”恢復了正常秩序。1978年 4月,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的征求意見稿強調了開設馬列主義理論課的重要意義,把開設馬列主義理論課作為社會主義高等學校區別于資本主義高等學校的一個重要標志,對當時恢復中的高校政治理論課程建設起著重要的撥亂反正的作用。1980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對課程的建設與發展作了較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較為系統的任務和要求。明確了馬列主義課在各類專業中是必修課的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一切百廢待興的景況下,馬列主義課的重新開設是撥亂反正的重要環節。當然,由于改革開放剛剛起步,高校新的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建立,馬列主義課的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尚待完善。
為了適應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要,現行的高校課程設置和教材要進行改革。1984年 9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高等學校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的若干規定》的文件,提出“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的要求。自此之后,高校馬列主義課變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舉的基本構架。1985年8月,中共中央頒發了《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這個文件標志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全面實施,由此也標志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85方案”正式出臺。該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確定為四門,即《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原理》《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第二,提出各門課的教學要求。如,《中國革命史》進行以中國革命史為中心的歷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中國走上以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第三,強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指出,啟發式教學更符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性質。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要多運用豐富而生動的事實引出并進行論證。
“85方案”是改革開放之后提出的第一個關于高校政治理論課成熟方案,它突出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教育,進一步理順了高校政治理論課的內部幾大環節,勇敢地承擔起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擔,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85方案”也存在一些未能落實的問題。
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為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教育部對“兩課”(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課程設置作出調整。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由此標志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又一個新方案提出,稱為“98方案”。該方案主要包括:一是明確了課程調整的指導思想。突出了鄧小平理論在“兩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要以鄧小平理論為中心內容,比較系統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二是規范了課程設置體系。本專科共同開設的思想品德課是《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兩門;本科增加開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課程;碩士生開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自然辯證法概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博士生開設《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各層次各科類開設《形勢與政策》。該方案將《中國革命史》調整為《毛澤東思想概論》,形成了從“毛澤東思想概論”到“鄧小平理論概論”的課程邏輯,突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以及兩大成果之間的密切聯系。
進入21世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迎來了一個新的建設期。以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以及3月印發的實施方案為標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始了又一個新方案,即“05方案”。該方案主要內容如下:第一,規定本科生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四門必修課。第二,方案要求組織研制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資料數據庫,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和科研搭建信息資料服務平臺。第三,重視學科建設,抓緊開展設立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的有關工作,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供有力的學科支撐。“05方案”的出臺,標志新世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開始,其改革的力度、投入的人力和財力都是前所未有的。該方案突出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和與時俱進的品質,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作為教育主題的中心內容,更加適應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體現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和新形勢下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理念。
黨的十八大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進入了新時代。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立足規范流程,抓住思政課教學課前、課中、課后等關鍵環節,在操作層面進一步明確工作要求。支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將研究成果作為重要教學資源,有機融入課堂教學。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針對學生思想和認知特點,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這是黨的十九大之后印發的直接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重要文件,強調了作為最新理論成果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又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明確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六個要”、“八個相統一”。習總書記對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的重要要求,為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和建設指明了方向。
建國以來,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黨的主要領導人直接關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談到:“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青年學生,都應該努力學習。除了學習專業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 鄧小平同志在總結 1989 年政治風波的教訓時,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 他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等會議中多次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求“立德樹人”,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定位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此外,中宣部、教育部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給予直接指導。1978年教育部辦公廳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意見》,1980年教育部的《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1985年中共中央的《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1998 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等文件都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這充分體現了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和領導,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建設和發展的方向。
思想政治理論課包含的眾多課程在不斷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內在統一性。一方面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為主題的課程設置,如“85 方案”中的《馬克思主義原理》,“98 方案”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以及“05 方案”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些課程強調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蘊含于基本原理之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是大學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與現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是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課程設置,如“98方案”中的《毛澤東思想概論》和《鄧小平理論概論》,“05 方案”中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這些課程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和現實性,進一步說明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增強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了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第三方面的課程是關于如何運用已學到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如“98 方案”中的《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05 方案”中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三個方面的課程設置綜合在一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系統性,通過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及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
建國初期,黨中央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要只局限于校內課堂上政治理論課教學,還要到生產勞動中去鍛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在勞動生產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樹立為人民服務、為祖國建設服務的思想。建國70多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也一直以實踐為基礎。所歷經的幾次重大課程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具體教學實踐的需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也在不斷發展,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尤其重視時代性、政治性的課程,需要以最新理論成果作為教學內容,這些變化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既是不可避免的挑戰,也是其生命力所在。為了激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活力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實踐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活動的過程是由實踐到認識到再實踐到再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學內容通過教師傳遞給學生,學生把知識逐漸內化為個體意識,再指導具體實踐。用理論指導生活中的具體實踐,將實踐中產生的問題推動理論的發展,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過程中,逐漸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落實實踐教學學時,明確實踐教學內容,規范實踐教學考核方式,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經過70多年的建設,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黨中央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科體系建設,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保證。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為守正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如今為了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并提出了“八個相統一”的明確要求。這些基礎和要求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意見(征求意見稿)[Z].1978-3
[2]教育部.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Z].1980-7-7
[3]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Z].1985-8-1
[4]中宣部、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Z].1998-6-10
[5]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Z].2005-2-7
[6]顧海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論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09):16-25.
[7]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2008.
[8]周中明,金鑫.改革開放30年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的歷史演進一一回顧與啟示[J].滄桑,2009(1):197-199.
[9]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Z].2018-4-13
[10]陳占安.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