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今年全國兩會上,脫貧攻堅是各個省區市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重慶市的代表委員也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不少精彩的建議提案。重慶在脫貧攻堅方面有何成果?未來還應向哪些方向繼續著力?看看他們怎么說。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涪陵區委書記周少政: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涪陵區堅持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集合政策、集聚資源、集中力量發起總攻,奮力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我們在具體工作中,堅持滾動排查,把貧困對象動態識別出來,累計摸排22.9萬戶、63.8萬人,準確識別出全區現有建檔立卡對象17661戶、54764人;采取“畫像式”排查,將貧困人口精準分為穩定脫貧戶、鞏固脫貧戶、臨界脫貧戶等3種類型,分別制定具體幫扶措施,做到精準滴灌。涪陵還按照“四個不摘”要求,做到思想不緩、焦點不變、力度不減、隊伍不散,讓貧困群眾吃上“定心丸”。同時,涪陵既立足當前、解決脫貧問題,又著眼長遠,通過建立完善長效機制,防止返貧和新增貧困,解決能致富的課題。涪陵把鄉村振興作為長久之計,積極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將推動鄉村五大振興的項目、政策、資金、措施等優先安排在貧困村,優先落實到貧困戶,全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路、水、電、訊、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打造自然、干凈、整潔、有序的鄉村風貌,為持續發展鋪就康莊大道。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截至2019年底,巫山累計實現24384戶、89003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3.7%降至0.14%,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正信心滿滿奔向全面小康。當前,我們正集中精力、聚焦重點、倒排工期,強力補齊短板,對標強化弱項,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最后的“收官之戰”。一是堅決打贏打好“百日攻堅大會戰”。重點是聚焦還未脫貧的248戶、662名貧困群眾,制定時間表、路線圖,確保6月達到脫貧標準。聚焦市級深度貧困鄉鎮、4個定點攻堅村,點對點落實攻堅措施,實打實解決突出問題。聚焦國家普查指標,開展普查指標學習分析,及時查漏補缺,確保高質量通過國家脫貧攻堅普查。二是堅決打贏打好“突出問題殲滅戰”。重點是對標對表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和國家考核等反饋問題,推動各類問題全面高質量整改到位。持續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一戶一戶對標,一項一項核查,確保飲水安全、住房安全、義務教育及基本醫療全面保障。三是堅決打贏打好“穩定收入保衛戰”。針對疫情影響,重點圍繞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等精準發力。抓好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抓好貧困戶就業保障,抓好惠農政策兌現,抓好社會兜底保障。同時我們將持續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著力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這次人代會上,我提出了“持續實施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等,推進‘消費扶貧向‘消費幫扶升級,推動‘攜手奔小康向‘攜手現代化延伸,促進區域協同,推動共同富裕”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監察局副局長劉文賢:教育精準扶貧的核心在于精準,這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科學方法,就是要通過精準識別幫扶對象、精準制定幫扶措施、精準實施幫扶政策、精準選擇幫扶路徑等,真正讓需要幫扶的人得到幫扶,讓教育幫扶的政策效應得到有效發揮。在“精準”的基礎上,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以“特殊”的政策和方式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讓每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完成學業,并用知識擺脫貧困、改變命運,最終完成“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使命。要完善科學的多維度考察教育扶貧對象識別機制,在精準的基礎上,建立貧困家庭學齡孩子特別檔案;要精細化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嚴防“顯性輟學”,尤其要注意“人在心不在”“名在人不在”等“隱形輟學”現象的發生,絕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在接受義務教育上掉隊;創設教育扶貧救助基金,制度化、穩定性安排救助資金和項目,整合救助政策,提高救助標準,借鑒美國的“資助包”政策,實現貧困程度與救濟金額成正比;鼓勵校企結對幫扶,對安置貧困家庭大學生就業的企業,給予一定年限的稅收優惠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院長杜惠平:教育的高質量均衡發展,短板在于偏遠農村學校,且不能回避其所面臨的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有效提升、教師隊伍建設難以快速提升等難題。此外,尚有一系列環境因素影響。例如,農村“空心化”引發農村學校數量減少,農村學校辦學硬件普遍較差,農村學校的校園文化貧乏,以及城鄉差別導致的社會觀念影響。為此,首先要更新理念觀念,以“全面發展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位置。一是把握立德樹人根本要求,確立優質均衡發展目標,落實各級政府工作責任,補齊農村義務教育短板,建成覆蓋城鄉、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二是在合理布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的過程中,辦好偏遠農村地區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或辦學點,甚至擴展其范圍以覆蓋學前教育;三是建立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共同體,關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其次,在教師共享機制上高起點、高要求,推行“縣(區)管校聘”教師管理制度,改革偏遠農村學校教師招聘辦法、現行教師交流辦法,補齊偏遠農村學校優質教師不足的短板。此外,在教育環境優化上要高標準、高效益,夯實偏遠農村學校管理體制、基礎設施、教育經費、教育技術、教育輿論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丁時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們將消除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仍將長期存在。到那時,現在針對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舉措要逐步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日常性幫扶措施,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架構下統籌安排。因此我建議,一是要進一步加強規劃銜接,堅持規劃先行,統籌考慮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做到通盤考慮、統籌謀劃,在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基礎上,適度預留貧困地區脫貧后的發展空間;二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關鍵在政策的承接和延續,要系統梳理、評估現有脫貧攻堅政策措施,研究脫貧攻堅政策如何向鄉村振興過渡,能推廣的上升為普適性政策,不能推廣的明確執行期限和后續措施,推動符合發展需要的脫貧攻堅特惠政策轉變為鄉村振興普惠政策,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持政策可延長到2022年,以留出政策接口和緩沖期;制定出臺收入“臨界戶”幫扶政策,研究制定相對貧困人口認定的標準和程序,制定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三是進一步加強工作銜接,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脫貧攻堅期內做到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要加強黨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領導,統籌推進兩者在領導機構、工作班子、人員隊伍、體制機制上的有效銜接,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向鄉村振興工作平穩過渡。現行貧困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機制可適當延長,同時要探索推行選派鄉村振興第一書記制度,派駐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成立鄉村振興產業技術指導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