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摘 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產生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的發布,為新時代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的行動指南和重要綱領,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水土保持工作極具指導意義。尤其在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大力開展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就是抓住了生態建設的“牛鼻子”,抓住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和基礎,對于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關鍵詞:水土流失;生態文明;治理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礎資源。水土流失問題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聯合國也將水土流失列為全球三大環境問題之一。濫砍、濫伐、濫牧等不合理開發利用,都會導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竭、災害頻繁、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已成為人類生存根基的隱形殺手,成為我國的頭號環境問題。治理水土流失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確保綠水青山常在,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安全穩定。
一、當前我國及陜西水土流失的現狀
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大、分布廣,而且強度大、侵蝕重,再加上成因復雜,區域差異明顯。泥沙淤積在湖泊、水庫、河床,對整個國民經濟建設造成的危害十分深遠。眾所周知,我國是個多山國家,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3,土地荒漠化、鹽鹼化面積也不斷擴大。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達年降水量的60%一80%,且多暴雨,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沙化、貧瘠化、漬澇化以及自然生態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災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喪失生產能力,其中水土流失尤為嚴重。從陜西來說,嚴重的水土流失已成為制約陜西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還存在任務重、投資不足、人為水土流失加劇、旱澇災害頻繁發生等問題。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枯水季節水量減少,容易發生澇災。水土流失的后果使枯水季節水量減少,水源枯竭,河道斷流,具體表現:一是使土壤蓄水量減少;二是水土流失使用權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庫、湖泊、河道等發生淤積,蓄水容積減小,也同樣使汛期水更多,容易造成澇災。
2.增加地表徑流,加劇洪水泛濫。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壞。當暴雨發生時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夠,坡面截流能力較差,土壤表面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強度遠遠大于土壤入滲速度。雨水來不及入滲,瞬時開成兇猛的洪水夾雜泥沙傾瀉而下,使群眾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
3.削弱水庫防洪能力,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由于表層土壤裸露,在水力的鋟蝕下,大量泥沙隨地表徑流流向塘庫、江河,一方面淤積的減小了庫容,削弱了水庫的防洪能力,減少水庫的使用壽命,嚴重時易造成漫壩、垮壩等災害,另一方面造成溝渠江河河床抬高,嚴重影響行洪能力。
4.容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由于植被破壞、徑流改變,土壤及至地質結構受到影響,一遇暴雨,除造成山洪災害,沖毀房屋、道路、電力通迅等設施,也會破壞農田、水塘、水庫等水利設施。
5.環境質量下降。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機質及殘存的農藥、肥料等隨土壤一起進入水體,使水體的面源污染加大,同時,枯水季節水量減少,造成水體和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環境容量減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二、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分析
1.加強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學治理水平。實施科教戰略,提高科學技術在水土保持治理開發中的貢獻率,是達到高起點、高速度、高標準、高效益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實現由分散治理向規模治理、由防護型治理向開發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約型治理開發轉變的重要措施。
2.加強水土保持法制宣傳,防止水土流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指出: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產。這是相互關聯、依次遞進的四個層次,最終是為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務。為此,我們要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宣傳力度,除了在有關水利工作會議上進行傳達貫徹外,還可以通過自媒體、報刊電視、宣傳畫、巡回演講等形式,開展廣泛宣傳,增強廣大群眾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識。
3.改良耕作措施,調整農作物生產結構。耕作措施的改變主要是為了增加地面覆蓋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深耕、混播與套播、增施有機肥等。農作物生產結構的調整要遵循科學,因地制宜。合理調整農作物生產結構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應積極推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同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產足本地,面向全國,既要適應農產品市場的現實需要,又要研究和預測潛在的市場需求,以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數量及多樣化、多層次、優質化和動態發展的需求。
4.鼓勵造林種草,增加地面植被覆蓋率。造林主要用于水土流失嚴重,面積集中,植被稀疏,無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蝕區,其治理技術要點是:適地、適樹、營養袋育苗,整地施肥,高密度、多層次造林,爭取快速成林、快速覆蓋。對流失嚴重、坡度過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輔以培地埂,挖水平溝,修水平臺地等工程強化措施。種草主要用于擴大保水林、經濟林種植面積。因地制宜修建水平溝、水窖、水柜,集截流、積蓄、存儲降水為一體。通過改變地形狀態,減少地表遭受的沖刷,改善土壤吸水、養水能力,達到防治水土流失目的,進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群眾經濟收入。
總之,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巨大的,保持水土流失是新時代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環節,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遵循自然及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因勢利導,以保護預防為主,讓人類同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