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西固區福利東路第一小學
菱形、矩形以及正方形均屬于特殊平行四邊形。這種平行四邊形的題目解答是近幾年中考的重點內容之一,能夠采取情境教學法,將特殊平行四邊形通過情境模式來解答。
1.設計問題,“探索”數學。數學領域的學者法莫斯曾說:“問題屬于數學的心臟!”無問題就無緊張的思維探索。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思想,吸引他們踴躍動腦。
情境1:實驗室內有一個平行四邊形泡沫塊,不小心弄壞了一部分(見圖1所示,兩條邊依舊完整),誰有辦法將壞掉的角量出來嗎?周長是多少?
以現實中的具體問題為因子,并體現出這個問題的明暗兩個主線:明者是引入問題——處理問題;暗者是本節課知識結構的完成,使學生在處理明線問題時,了解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含義。
情境2:見圖2,把特殊平行四邊形補完整,記為ABCD。
①如果∠B為60°,則∠A、∠C、∠D分別是多少?
②如果AB為4cm,BC為6cm,則AD、CD分別多長,周長是多少?
③如果周長是38cm,且AB為6cm,則BC、CD、AD分別多長?
通過一個具體問題為基礎,連續引入三個問題,旨在使學生逐一了解特殊平行四邊形知識點的運用。
2.組織實驗,“研究”數學。在數學教材上各個章節均設置了“思考”“探索”“歸納”等內容,還設置了“觀察和猜想”“實驗和探究”等選修內容,學生實驗內容明顯增加,可見非常重視實踐技能的培養。在教學中組織實驗情境,使學生親自操作,像數學家一樣“探究”數學。實驗情境既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發揮空間,還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同學的動眼、實踐、動腦、動嘴等水平。
情境:探究特殊平行四邊形中對邊、對角以及鄰角之間的關系。
采用小先生制,使學生講述實驗過程與探索成果。經實驗分析,同學們提出了許多辦法:借助刻度尺,得出“對邊相等”的結論;借助量角器,得出了“對角相等”以及“鄰角互補”的結論;借助剪刀順著對角線剪開,經全等得出“對邊相同”“對角相同”的結論。不管是何種辦法,只要有用,老師均要給予一定的肯定。由于這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同學們通過自己探究、探討的成果。
隨后,引導學生勇于猜想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基本性質,這樣會喚起同學們論證理論的需求,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理論驗證成為獲得結果的有效延續。經過實驗,使學生體驗動手的快樂,提高對特殊平行四邊形的理解。
1.走進感受,“展現”數學。數學題是測試學生“展現”數學水平的最好體驗情境,因此,教學中的每道題目、每個訓練題均要認真揣摩。通過將題目的分析由知識轉變成能力,使學生可以自主應用所學內容找到解答題目的方法,并培養同學們表述思索過程的技能,達到有理有據。
2.虛擬現實,“使用”數學。新課程要求學生從了解的事物中掌握數學知識,認識數學和生活的緊密關聯,提升解答實際題目的能力。由此,老師能夠創設一些虛擬實際情境,使得學生嘗試使用數學知識,找到處理實際問題的辦法,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逐漸變成一個知識的踐行者。
綜上所述,數學屬于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課程,要想使數學教學像生活那樣每日都是新的面貌,老師必須在教學中融進情境,和生活結合,向教學中不斷地引進活水,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